关注35斗公众号

牧云坡:联结 9 村 786 名村民,探索规模化与小农经营之外的农产品销售通路

作者:孟星 2021-09-01 14:38

在边远山区、公路尽头、放牧白云的山坡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和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辛勤劳作的村民们。


远离故乡的人,总是对故乡有着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想象,但实际上乡村在大多数时候承担了城市所无法转移的成本,比如环境污染、老龄化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落后、被忽视的沉重代价。


商业利益的驱动、市场监管的缺失和村民“杀鸡取卵”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已使得很多地方的农业变得荒芜。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经营方式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一家扎根四川边远民族地区的社会企业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牧云坡服务的边远山区_副本.jpg

图:牧云坡所服务的边远山区


牧云坡是一家由扶贫机构孵化的社会企业,关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社区可持续生计改善,传递干净可信及环境友好的农副产品。牧云坡最被熟知的产品是可持续采集的松茸和羊肚菌、生态种植的小金苹果和车厘子、高原放养的牦牛肉、老品种保育的豆类等。


不同的自然环境给予不同的馈赠.png

图:牧云坡农副产品分布地图,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予我们不同的馈赠


“可持续”、“社区”,这是我们在访谈中提及最多的两个词,对于牧云坡而言,这不是锦上添花的“企业理念”,而是他们生存的根基。


松茸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为什么不能放弃采集?


松茸是处在深山的村民与市场经济的交点,但也可以成为支撑村庄内部力量生长的资源。


从前,对于云南、四川以外的人来说,松茸是一种闻所未闻的食材。一部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这种食材推上了众人眼前,其鲜脆甜香的特别口感和药用价值,也让它身价倍增。


开了伞的松茸。图片来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jpg

图:开了伞的松茸(图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当一支松茸开朵衰老时,会散播出几百亿个孢子,这些孢子随风飘荡,只有落在松树根系下的那些能够存活,并随着雨露沉入浅层土中,吸收根系附近的养分,长出菌丝。菌丝会逐渐增多并形成菌根,再经历5至6年,在合适的条件下长出一支子实体。而近年来,大规模掠夺式的采集,部分阻断了这个过程,采菌人往往“先到先得”,为了找到更多松茸,大面积的翻开松茸生长的腐殖土,破坏了菌丝的生长环境;对小于 3 厘米的“童茸”和可以产出孢子的老茸也毫不留情,这种“杀鸡取卵”式的采集是松茸产量递减的主要原因。


松茸的菌丝.jpg

图:松茸的菌丝


由于缺乏监管和市场共识,松茸的生长和采集之间的平衡迅速被打破,能采到的松茸也越来越少。


去年 7 月 9 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公布的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誉为“万菌之王”的松茸首次“上榜”。该名录会将每年数以千计、存在绝种风险的物种分为 9 个不同的保护级别,而松茸与冬虫夏草等真菌一样,首次被列为易危物种(VU-Vulnerable),也就是 9 个保护级别中的第 5级。


消费者会问,既然已经被列入濒危物种,那么为什么不放弃采集和销售?牧云坡告诉我们,松茸采集是当地人重要的收入来源,“一刀切”的禁止会损害农民的利益,那种只考虑物种延续而不考虑社区延续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真正的可持续,是尊重和保护人与环境的本来的互动方式、尊重地方性知识和实践。而不是把土地和森林当作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把山林划为孤立的保护区,看似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视角,实际上还是把自然当作一种可持续的攫取的资源来看待的。


木棒与土壤的温度相近,用木棒掀开土壤对菌丝的伤害最小.jpg

图:木棒与土壤的温度相近,用木棒掀开土壤对菌丝的伤害最小


牧云坡和合作的松茸可持续小组在松茸的采集上达成了一系列共识,比如不采集过小的松茸、用木棒挖松茸、采集后回填土壤、不在产地留垃圾等。


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基于已有的松茸可持续采集建议和老采茸人几十年的本土经验,牧云坡与村民反复探讨而来的。比如,有种说法是只有采集 5 cm以上的松茸才叫可持续采集,但是牧云坡松茸可持续采集小组认为,松茸从土壤中冒出头来就可以采集,它有多大只有采集出来才知道,没有必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为了找埋在土壤里的松茸,乱挖土壤破坏菌丝生存环境,才真正对松茸可持续有影响。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类似的分歧还有很多,牧云坡没有选择用一刀切的管理办法,而是多跟农民沟通,相信这些靠山吃山的农民自己的判断,相信农民世代和土地山林打交道的经验和智慧。


近几年,松茸可持续采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如果在实际运作中只提简单粗暴的标准,缺乏对社区实际松茸采集者的了解和沟通,则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使村民成为不合理标准的直接承受者。另外,在松茸的流通过程中,中间商缺乏可持续意识,对于不符合可持续采集要求的松茸也照收不误,且对村民层层压价,这样急功近利的方式是无法持续下去的。

 

 

"授人以渔”:社会企业如何助力生产者改善生计



牧云坡自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由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以下简称“蜀光”)孵化。蜀光是 2003 年成立的四川本土 NGO,主要宗旨是通过社区能力建设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扶贫。


牧云坡从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四川阿坝州出发,正在慢慢往其他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扩展。之所以扎根于此,一方面是着眼于大环境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看到边远山区的农产品,即便是采取对环境更友好的生产方式,也只能在本地市场低价出售,农户缺乏议价权,常处于弱势一方,付出了很多劳力,却难以应对市场变化,越来越贫困。再者,牧云坡产品的产区大多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质灾害多,交通运输和信息沟通不便,有的还是“ 5·12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县。


牧云坡可持续小组成员,“可持续”“环保”不是可有可无的“企业理念”,而是ta们生存的根基.jpg

图:牧云坡可持续小组成员,“可持续”“环保”不是可有可无的“企业理念”,而是ta们生存的根基


在选择经营模式时,由于边远山区复杂的地形和分散的农户,规模化经营在这里自然是行不通的;牧云坡也没有选择直接跟单个农户合作,因为分散的农户很难在社区中产生带动作用,单个农户本身的低抗风险能力也使得这种经营模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牧云坡选择了一条艰难而又稳健的道路——建立可持续生产小组,以生产小组为切入点,带动整个社区,最终达到“提供安全可信食材”的目的。


生产小组的建立需要非常耐心的前期准备,但随着时间长度的拉长,它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支持,抗风险能力强,这种经营模式具有像雪球一样具有越做越大的属性。目前牧云坡所有的合作生产小组,都诞生自蜀光工作过数十年的农村社区,这些社区与牧云坡和蜀光都形成了比较坚固的信任感。牧云坡在此基础上与合作生产小组形成合力,深耕农产品的品质改善,并以“牧云坡”的统一品牌对外传播推广。


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牧云坡提及最多的一词是“社区”——扎根社区、扶持社区、回馈社区。


概念图:牧云坡的“社区”理念.png

概念图:牧云坡的“社区”理念


事实上,他们的一系列行动也是围绕这个理念进行的。通过建立小组的方式,培育社区自组织的能力。首先,培育社区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的集体行动能力。其次,在社区中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最后,希望能让村民学习如何把产品变成商品,关注产品的品质和标准,学会博弈。


除了建立和培育生产小组,牧云坡在销售完产品后,会对产品进行两次返利,一次返利是直接给生产者,认同生产管理过程的改善对产品品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贡献;一次是返到生产小组,由生产小组讨论决策,用于生产小组所在社区的公益活动经费,进一步培育社区组织能力,并推动更好的生产方式在社区的落地。

 

 

用商业的方式做公益!


牧云坡是由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构建出来的,是联结农户、消费者和中间商的桥梁。”


牧云坡背靠蜀光这样一个有这十几年扎根社区经验和发展项目运作经验的 NGO,并不自视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平台,而是一座联结农户、中间商和消费者的桥梁。一头连着农户,让农户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能有生计的改善;一头连着“坡友”,丰富消费者对食物的认知,关注食物的环境友好和可溯源,比如牧云坡曾组织“坡友”来松茸的产地探访、组织产品品鉴会等。同时,他们对可持续采集的坚持也在影响着中间商和平台方,使得他们把“可持续采集”作为松茸的重要传播点,在收购野生菌时也关注到可持续采集。


消费者来牧云坡产地参观.jpg

图:坡友来牧云坡产地参观,消费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流通环节的重要参与者


如何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任?过去几年,农业食品领域的从业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解决方案,有机认证、区块链溯源、CSA …...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有机认证的成本高,适合有大片土地的农场认证。一方面,对于土地面积小且碎片化的山区农户来说,难以负担高额成本;另一方面,有机认证的权威性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质疑,曾出现过在高端超市打着有机标识售卖的农产品,无法出具有机认证证书的情况。区块链溯源监管成本高,且上有技术,下有对策,存在很多漏洞。近两年国内兴起的 CSA 模式(“社区支持农业”)旨在拉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缩短农产品销售渠道,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面交流,这对边远山区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总之,靠外部监督很难真正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互信,过于理想的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也很难实现。牧云坡根据所服务的地区选择的路径是——建立一种可行的、可视的、可参与的、可追溯的安全产品民间信任体系。


中国的农产品在销售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品牌”,缺乏市场认可。比如,宁夏的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上屡屡获奖,而在国内却缺乏认可。消费者依靠品牌作为衡量价值的框架,将特定的品牌与“品位”“地位”等联系起来,而国内这些品质好的农产品由于缺乏对价值阐释框架的挖掘,很难向市场释放出充分的产品信息。如何让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如何让消费者对真正安全干净的食材有认知能力等问题,仍是牧云坡目前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乡村需要变革,农业需要富起来,但不只有一种方式。谈及现在万众瞩目的智慧农业,牧云坡表示非常认可,但中国地形复杂、民族众多,仅仅通过一种方式来经营显然不行的。在偏远山区经营农业,或许牧云坡的理念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 食通社:《濒危的松茸,能实现可持续采集吗?》

2. 唐新、韩伟:《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扶贫:过程、成效及问题——以小金县社区发展基金为例》,2013年7月

3. 新华网:舌尖上的松茸怎么就濒危了?(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0-08/04/c_1126322990.htm),2020年8月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