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颜宁“归去来”,农业创投一样不缺海归,我们和其中几位聊了聊【2022年度盘点】

作者:陈欣雨 2022-12-01 09:06

编者按:2022年12月16日-17日,2022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峰会将在陕西杨凌举办,本届峰会由35斗主办,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主办。会议正式召开之前,35斗将策划系列“年度盘点”内容,涉及种业创新、新型农资、数字农业、智能装备、农食供应链、生物合成、预制菜、新蛋白等领域,从年度事件、热点议题、热点人物、投融资数据分析、行业观点、未来趋势展望等角度剖析行业,相关内容也会在峰会进一步展开讨论,诚邀大家到杨凌共同探讨。本文为系列策划文章之一,主要聚焦在农业“海归”人才创业方向,内中提到的公司也会在“百强峰会”上分享或发言,诚邀大家到场探讨。

 

凌晨2点,身在广州的袁文豪还在忙着与电话那头的人沟通。

 

电话那头连接的,是身在荷兰、与中国有着7个小时时差的瓦赫宁根大学育种实验室博士——李华一。

 

这样的电话沟通,已经在二人身上持续了近3个月。

 

2018年,李华一博士毕业之后,便迅速飞奔回国,与袁文豪共同成立了广东丽豪生物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豪生物)。

 

近期,著名科学家颜宁以主题为“归去来兮”的演讲宣布自己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离美归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众多海外人才也纷纷“归去来兮”,扎根田间地头,计划在农业领域“一展宏图”。

 

李华一并不是孤例。

#2016年,有着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俞威创立了小藻科技

#拥有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的王冰冰于2018年创立百奥云

#在国外清洁技术咨询公司工作了三年的许颖,在2021年创立普诺汀

#2021年,拥有瓦赫宁根大学硕士学位的郝亦成创立深莓智能

……

 

从“海归”到新农人,他们要把汗水洒在农田里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成千上万公里的距离拦不住一颗想要归国并且在农业领域创业的拳拳赤子心。

 

创立丽豪生物之前,本硕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瓦赫宁根大学育种实验室博士学位的李华一曾手握多个知名外企、国企和研究院所的offer。然而,他却一一拒绝,选择了创立丽豪生物。彼时,他的朋友和家人都对他的选择持反对意见,甚至觉得这是“不务正业”。

 

“去学校、去研究所,虽然不可能发大财,但是至少温饱不愁。选择初创企业,也就意味着我选择了巨大的风险。”

 

对于李华一来说,使得他坚定创业决心的是要“国家需要加快实现真正的现代农业”的信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传统印象中,农业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投入较低的行业。但实际上,如果要把农业做好,仍然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我希望能把汗水洒在农田里。”

 

相较于李华一,王冰冰的创业道路算得上是水到渠成。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遗传学博士毕业后,王冰冰进入了美国杜邦先锋公司总部从事农业育种大数据研究;2014年,他回到国内,从事种业研发和育种大数据挖掘工作。

 

2016-2018年,长期的经验积累使得他在世界种业格局的变化之中敏锐地发现了国内种业的机会。彼时,中化收购先正达,拜耳并购孟山都,陶氏与杜邦合并,形成了科迪华。隆平高科也在中信农业支持下,收购了陶氏巴西子公司组建了隆平巴西。而机会,就藏在了这次收购中。

 

鉴于软件对国际育种团队的重要性,隆平决心搭建自己的育种软件。一直在找寻创业契机的王冰冰当即抓住了这个机会,于2018年成立了长沙百奥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奥云),为种业企业提供领先的育种软件平台和智能育种服务。

 

2016年,有着瓦赫宁根大学硕士学位的郝亦成放弃了荷兰普瑞瓦的高薪工作回国。

 

2017年,他在山里“闭关”了整整一年。也在那一年,他独自进行了品种实验、数据测试等工作,为后续创立苏州深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莓智能)打下了基础。

 

创业前期的艰辛使得他一路走来步履蹒跚,“缺人”更是他创业过程中绕不开的坎。

 

“我比较能忽悠,连哄带骗让我身边很多亲朋好友加入了这个团队。”于是,郝亦成把这个初期组成的团队亲切地称为“长沙市一中朋友圈”。

 

对于人才招揽,创业初期的郝亦成既没有巨额的资本去吸引人才,对于人才的能力对口性、专业性更是无从了解,“试错空间”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一座脚下有着万丈深渊的独木桥,一旦出错,后果便不堪设想。

 

“把他们多余的talent用在农业上面,既避免了资源浪费,还推动了农业发展,一举多得。”

 

如今,农业这个曾经被诟病缺少高层次人才的行业中,如开始聚集着一群有学历、有技能、更有信念的“归国人才”,他们是实现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新蜕变的联结者。而他们的数量却难以确切地统计,原因在于这一团体每天都在涌入新的力量。既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又对我国农业有着情怀的“海归”们,正带动数量庞大的资金、科技等要素向农业这个行业加速流动。

 

2021年,智联招聘发布了《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海归选择农林渔牧行业投递简历的求职者达3.8%,超过文化/传媒/娱乐/体育、服务业等行业。《报告》还表明,2020年海归总人数同比增长了三分之一,学成归国已成为大的趋势。


微信截图_20221130094917.jpg

图:海归投递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微信截图_20221130095020.jpg

图: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学生比例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在农业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正有无数归国人才甘愿成为这个行业的“肥料”,滋养着这个最古老的产业。


“海归”们所带来的改变,我们看得见


云南的一户农人家里,深莓智能的团队正在为其讲解种植系统的使用方法。值得关注的是,没有接触过现代农业、没有系统性种植知识,是这个种植户的画像特征。

 

图片3.jpg

图:深莓智能官网图片

图片来源:深莓智能官网


“很让人兴奋的是,通过深莓智能的软硬件体系和整套体系的打包使用,我们可以让这类种植户自动地把蓝莓种植出来。”

 

当前,深莓智能专注于以科技赋能我国中、小型农户和散户,力争为其构建“无人决策体系”。

 

对许颖来说,投身农业创业是一件很“酷“的事。

 

“资源化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资源化最终产物的出口问题,而恰好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口,不仅是我们,身边的人也都觉得这件事情很’酷’。“

 

许颖在清华大学做了三年环境相关专业博士后,又在国外的清洁技术咨询公司工作了三年。相关的工作经历使得她走上了将大豆等副产物重新利用到食品之中,并使其产出产品为功能性及健康食品原料的创业道路,上海普诺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诺汀)就是她在这条道路上打开的第一个“宝箱”。


微信图片_20221130103742.jpg

图:许颖和同事正在生产车间调试设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许颖表示,从环保角度来说,资源化更多时候是将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转换为能源,进行回收。但在这个过程中,能源回收和资源化对于食品企业和农业企业来说,有时会赋予他们更大的经济压力,我们希望在减碳之余为更多企业赋能,这也是普诺汀的初心。”

 

2020年,吉林长春的玉米田里,李华一团队正站在垄沟旁,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

 

台风“美莎克”过境,其带来的强风暴雨使得长春的玉米地中一片“狼藉”,大片玉米在田里倒伏,彼时,村委会报损的村民几乎踏破了当地村委的门槛。

 

而反观使用了丽豪生物产品的农户,在他们的玉米地中,台风的到来并未给其带来巨大损失,由于雨水充足,反而使得当地的玉米灌浆充足、产量变得更高。

 

微信截图_20221130095325.jpg

图:田里倒伏的玉米和使用了丽豪生物产品的玉米(由左至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当在田地中耕种的村民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出“一点儿没倒啊”、“咋能这样厉害呢”、“你们的东西我是用对了”这些话的时候,也是李华一团队胸中充满骄傲和自豪感的幸福时刻。

 

同样是2020年,此时的李华一团队正在河南省项城市与小麦进行“沟通”。

 

对于小麦来说,2020年的大旱使得“口渴”成为了常态,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了丽豪生物微生物组技术的小麦千粒重高达50克、比常规高出了3-5克的千粒重也使得企业邀请过来的西平县的检测人员连连惊叹,在连续随机检测超十余家农户栽种的、六至七个小麦品种之后,检测人员终于确定了千粒重高达百分之十的增长,真实地发生在了他面前的这块土地上,这也显示出了新技术对提高小麦非生物胁迫抗性的强大功效。

 

原位试验种植三年的成果,能够在不使用任何化学杀菌剂的条件下,未发生病害,对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进行有效免疫防护,这样的成果也使得丽豪生物的产品广受农户好评,小麦品质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图片5.jpg

图:丽豪生物收集的农户试验种植的小麦样品(右二为对照,其余为微生物组)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祖国的田间地头,你俯下身去,下到地里,用科学的思路、良好的工艺和有效的产品去解决土壤、植物或者是病害方面的实际问题,你会发现,农业这个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李华一说。

 

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丽豪生物已获得生物固氮和微生物组技术应用于作物育种方面的3项核心发明专利授权,其它申报的17项发明专利处于公开及实质审查中,三个微生物接种剂产品(玉米、水稻、菜心)也进入到了农业部登记程序当中。

 

此外,企业的研究成果已在南方、黄淮海、东北等地区的十万余亩田地中进行了实验种植。从数据来看,丽豪生物研究成果的运用能够减少30%到50%化肥和几乎不再使用化学杀菌剂,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成果意义深刻。

 

企业中25%的人都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的经历,对王冰冰来说,为归国人才解决“水土不服”的难题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王冰冰告诉35斗,海外企业中,对于信息化和大数据育种已驾轻就熟,而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育种家依靠经验进行育种选择和决策,没有太多育种数据,也没有合适好用的育种软件,软件付费使用的意识不强,加上”海归”们适应本土文化都需要经历水土不服的过程,以上种种都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障碍”。

 

“我始终觉得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手段辅助育种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且对产业有很大的贡献,扛过去了,就能继续坚持。”

 

如今,百奥云的坚持已颇见成效,企业为种业公司和科研机构提供软件产品和数据挖掘服务备受赞誉,省去了育种过程中冗杂繁多的工序,企业所研发推出的“百奥E采”、育种表型数据系统和基因型大数据系统等工具,为彻底变革当前“靠经验吃饭”的育种方式贡献了“百奥云力量”。


图片6.jpg

图:王冰冰正在给客户讲解企业相关产品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小院子里养藻——在天台上养藻——在农田里养藻,短短十余字,便可概括深圳市前海小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藻科技)创始人俞威的创业过程。

 

2012年,还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读博士二年级的俞威正在院子里测试藻类在室外养殖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不仅为他埋下了创业的种子,也使得这个想法后续在中国大地上生根。2014 年,他将在美国多年研发积累的成果带回国内,没有人知道的是,2014年—2016年间,一个天台便是他为藻类建造的“家园”。

 

2017年,俞威带着他的团队和成果来到广西,开始中试基地。

 

从国家大都市洛杉矶到繁华的深圳,再到广西偏远的山村,两地之间的这种落差曾让他一度觉得崩溃。

 

“最开始过来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对我们做的事情很不理解,甚至是敌视;企业本身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也很艰辛;再加上在藻类规模量产的放大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瓶颈和困难。但是后来想想,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保持初心很重要。”

 

“有些事情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不行的话,就多咬几次。”

 

如今的小藻科技,已经变成了当初不理解他们的村民口中的“好企业”,成为了当地挂牌的扶贫工厂的小藻科技已经为广西山新村的村民提供了超过50人的就业岗位,邀请村民出让土地进行入股……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民也从当初的诟病转变为了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图片7.jpg

图:俞威正在查看藻类的生长情况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目前,小藻科技已经投产有880亩的跑道池养殖基地、日处理量7500吨的后处理工厂以及EPA年产量达50多吨的提纯工厂,成为了唯一能实现藻类EPA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从数据上来说,企业还有着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自养藻类超级工厂和完整的生产线。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小藻科技开发了成熟的藻种研发平台,通过高通量筛选和合成生物技术两大核心技术,将常见野生藻种的3%EPA含量提高至 6.5%以上。

 

海外人才跨国创业,不仅是跨国技术转移和国际知识溢出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促进东道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都有着要的意义。

 

当下,“回中国来”变成了越来越多留学生的主动选择。“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时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如今,这个“渴求”正在成为现实。今年9月,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已形成“回国潮”。去年12月,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中表明,超9成“新新农人”为农二代,返乡创业成产业带头人,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

 

从海外到农田,越来越多的人正整装待发,中国的崛起,农业作为最重要的一环,更多的人不愿再当旁观者,而是想成为建设者。

 

“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回流”时代还会远吗?

当前,农业的核心技术还都掌握在像拜耳、先正达、巴斯夫等巨头企业手上,我国目前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细分领域和垂直赛道上,尽管其能够提升的空间和数字很小,但有着巨大体量的农业,哪怕在一个小数字上有了千分之一的提升,反馈在整个经济层面上,都会有着很大的贡献,这其中,“人”的贡献必不可少。

 

在俞威看来,海外人才归国已是“势不可挡”。

 

首先是国家的需求拉动,202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843.5亿美元,进口额为2198.2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354.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2.9%,巨大的缺口仍需要填补。其次则是农业行业本身的发展, “‘内卷’这个词可以用在金融业、计算机等行业,但是在农业赛道上,只要你有真实的技术,并且愿意实干,在这片蓝海里一定有属于Ta的一席之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催促“人才归国,俞威表示,对于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技术,国外并未形成垄断,赛道爆发的窗口期很有可能就在这5年间,”抢占机遇需要更多的人来形成合力“是他的殷殷期盼。

 

政策的促进、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以及想要为祖国“做点儿什么“的念头是促使许颖归国的契机。

 

“俄乌冲突、气候问题、人口增长……种种因素确实增加了农业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样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更能激发出人的动力。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努力,我也希望这些问题得到更加妥善的解决。“

 

农业需要情怀,但不能只靠情怀,是众多像许颖这样有着技术和先进理念的人的共识。

 

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来吸引人才“回流”,则是王冰冰、李华一和郝亦成对当前海外人才归国的趋势判断。

 

农业需要一个稳健的业态,才能大批量的承接海外归国人才。郝亦成告诉我们,传统的生产性企业,大多数并不具备现代农业基因,因此,他对短时间完成转型升级、在垂直领域中产生新业态的态度较为悲观。

 

“这个过程必须得用时间来堆砌,假以时日,当农业变得更加地高效,这个链条上的人都能获得可观的报酬之时,才能更好地承接更多人才。” 郝亦成说。

 

尽管身在局中,王冰冰则认为当前的个农业领域机遇并不“显眼”,加上家庭、国际形势等因素,仍然很多人下定不了决心。

 

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将我国农业的创新发展变成了大的一个趋势,李华一表示。

 

农业需要耐心,当然,也请大家给“人才回流”的这个过程也赋予耐心。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