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乡村人口减少、下沉市场争夺、科技改变农业,它们如何奇妙共存?丨智慧农业沙龙

作者: 孙锋 2019-07-24 10:49

一些有趣的现象正在奇妙共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许多互联网公司开始瞄准了乡镇这一下沉市场,争夺流量和关注度。同时发生的还有科技对农业的改变,比如“用卫星看农田”、“用手机管水肥”等。

 

7月21日,由35斗、BV百度风投联合主办的“智慧农业”沙龙就探讨了以上议题,本文据讨论内容整理。

 

微信图片_20190724103838.jpg


时间:2019年7月21日17:30-18:30

参与嘉宾,左起依次为:

任博冰(BV百度风投投资副总裁)

鲁锡峰(云洋数据联合创始人)

刘让喜(美丽新乡村创始人)

温常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分子育种公共平台主任)

曲伟伟(爱科农首席商务官)

 

BV百度风投:BV百度风投是由百度发起、专业团队管理的独立风险投资机构。其出资人包括百度和其他优秀的产业、金融机构。BV目前管理着5亿美元规模的3支美元和人民币基金,在北京和旧金山同步运营,致力于成为AI时代的世界一流VC。

 

美丽新乡村:美丽新乡村是由土流网投资的乡村闲置资源运营商,为乡村提供专业的闲置资产运营盘活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城乡融合的相关解决方案,解决乡村闲置资产运营难,招商难等问题。

 

爱科农:爱科农公司自主研发的实时、高效、精准的全生育期人工智能种植决策平台,将事前规划、事中追踪、事后监测的全方位种植智能决策技术和领先的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数字化模型成功进行了商业化,可以为农业种植者提供及时、高效、精准的管理决策指导,以解决中国农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云洋数据:云洋数据是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成立于2017年,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 AIoT 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增收。云洋数据打造的 AIoT 智慧农场管理系统,以作物生长需求和农业生产管理为核心,利用 AI 算法实现智慧物联设施的智能控制,实现“系统智能决策、设备替代人工”的智能生产目标。目前公司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设施大棚与大田领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为北京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瞄准世界蔬菜科技发展的前沿,为中国蔬菜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研究解决蔬菜产前、前中、产后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进行理论与技术创新,同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配套研究与集成,并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带动我国蔬菜产业的升级。

 

精彩分享内容节选
微信图片_20190724104226.png
任博冰:刘总对农村结构经济学比较了解,您能介绍一下农村到农村、农村到乡镇、乡镇到城市之间,人口和经济有什么特点和趋势,和一二线城市的区别在哪里?


刘让喜.png

刘让喜:随着乡村人口的进城务工,目前乡镇农房闲置越来越大,2018年中国闲置农房达到了7000万套。仅北京怀柔区一个区,尽管它是北京地区乡村发展最好的一个区,仍然有5000多套闲置农房。我们对门头沟区100多个村子的调研,每个村子闲置平均达到30%。因此,放在全国来讲,农村闲置农房比例是相当大的。

 

我们之所以做乡村康养旅居平台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一组数据组成。有数据显示2018年退休人口,一年达到了1800万。从2015年至今,每年都在以15%增长。北京退休人口达到了总人口的24%。这部分人群,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人关照也没有太多的子女负担,因此想到了关于养老健康问题,他们就会想过田园式的生活。在我们的网站平台上,这部分人群数量非常大,会跟着我们到乡村去找康养和居住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90724104226.png
任博冰:爱科农主要是大田应用,爱科农用户主要是农民本身,您觉得人工智能在大田领域的商业模式以及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面对人群往大城市聚集,农业的商业模式会不会有根本变化?


曲伟伟.png

曲伟伟:爱科农目前主要开发区域是东三省、内蒙、宁夏、新疆,种植户面积相当大,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户,他们是我们的KOL。对于小农户来说,每亩增产1元没什么,但是对于大户来说,每亩增产1元,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一笔。爱科农除了线上App等推广之外,线下是我们的重点。因为涉农商业模式最终要得到农户认可才是真正的成功。想得到他们的埋单,没有线下接地气的服务,是很难实现的。爱科农除了线上技术之外,线下BD、技术等团队,在线下给大家提供种植、资讯、农资等各种服务。在农业金融方面,我们和保险、银行等第三方金融企业进行了对接,对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资金压力。

 

虽然目前农村人口整体上在往大城市聚集,但随着政策的扶持加强,以及对乡村的热爱,现在年轻人正在慢慢回流,特别是大田种植户。相信5-10年之后,土地比较集中的区域,农户画像会改变。这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能力的农户,是像爱科农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智慧农业发展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190724104226.png
任博冰:大棚增产是比较多、比较复杂的,您怎么看AI在大棚系统的复杂作业和跨品种问题?农民付费意愿和能力如何?

 

曲伟伟.png

鲁锡峰:无论对于养猪还是蔬菜种植,都是设施农业的范畴,在设施内很多要素是相对可控的,技术的应用与实现也更容易一些。目前云洋主要在做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是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的监测,远程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和作物生长数据。


在物联网监测之外的第二个层面,我们在努力实现大棚的机械化、无人化,和监测结合起来,降低人工成本。结合我们的放风、水肥一体、施药等设备,可以省掉一半人工成本。在以上两个方面设备的稳定性很重要。许多企业的设备半年过去,就没法用了,对市场是一种伤害。我们的稳定性更高,质保期更长。

 

在物联网智能监测和控制的基础上,我们还收集数据,设计植物种植模型,主要面向番茄、黄瓜等主流蔬菜品种,对产中环节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指导。

 

前几年在推广物联网方面很难,玩家也很多,活得都不是特别好。这两年虽然有所改变,但因为发展得参差不齐,有些物联网公司的设备稳定性不足和服务无法持续,伤害了农户,导致市场本身其实也受到伤害。某种意义上,农户对技术是接受的,但如果伤害了农户,就伤害了整个行业。直接对农户推广相对比较难成本也比较高,和政府及大B客户合作相对效率会更高。我个人认为,大棚相对于大田种植的产值非常高,投入技术应用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要为农户提供真正符合他们需求的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硬件,在软件和服务方面也应该加强。

 

微信图片_20190724104226.png
任博冰:您怎么看技术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影响农业,对农业上下游结合和影响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种业没有一个大型企业出现?


曲伟伟.png

温常龙:蔬菜的好吃、安全最重要,因此种子、种植、加工等整个供应链都要追溯。2009年以来,蔬菜最原始的科技创新是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测序是蔬菜行业最重要的变革和升级。在政策支持下,全球70%-80%的蔬菜基因图谱是我们来主导测序应用的。尽管品种和国外有差距,但根本上推动了我国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

 

目前除了蔬菜基因组,我们还在研究微生物基因组和蔬菜基因组的相互关系。从育种阶段就监测DNA。这个研究可以对品牌育种有极大的帮助,可以给全国蔬菜的品种建立DNA身份证。2017年之前没人知道全国有多少蔬菜品种,寿光蔬菜品牌没有寿光这么有名。若想打造单个品牌,就要从DNA入手。从种子、种苗、微生物方面大量监测。当然基因组比较烧钱,但做得好的话,会得到百倍的增值。

 

我们国家2015-2016年,蔬菜育种企业前20强的市场集中度10%都不够,急需大企业长起来。为此,农业部修改了《种子法》,大力提高了知识产权力度、打假力度等。国家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已经在花大力气在做,种子企业方面应该花更多力气参与国际竞争。从技术层面,我们国家级、省一级包括区县级的育种支持力度都很大,每年有几十亿的规模。但相对来说,都各自为战,急需一个大的平台把这些小而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成长起来。


搜狗截图20190724104925.png

我们一直关注政策和技术驱动下的农业生态变革,前者最典型的案例是“土地确权”、“乡村振兴”,确权让农业有机会走出小农经济,通往规模化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增收”,这也需要扩宽农村居民创收的路径。尽管农业和农村并不等同,但他们仍然是关联度极高的两个话题。

 

回到“技术驱动下的农业生态变革”这一话题上来,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农业的特点是“分散、非标、传统”,也是一个“离钱很远的行业”,无论是从业还是创业,无论是存量调整还是开辟增量,都比在其他行业更难。

 

很多人做农业出于“情结”,怀揣着对美丽乡村、原始农业的改造扎向田野,迎面而来的是持续性经营的问题,要持续稳定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支撑发展。支撑业务存续的基础不一定是情结,但往往因为情结走到最后。

 

就像嘉宾们分享的那样,涉农创新创业链条非常长,既有前段的种药肥,也有过程中的种植/养殖,再就是流通、零售等环节,要“选好种、种好地、卖好价”需要产业链上各环节沟通协作,信息通、业务通。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