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影响中国农业的100平方公里——从“中国硅谷”到“农业中关村”
农业本身具有区域性、长产业链等属性,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孤立于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之外。
中关村可以说是中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所。
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园区——美国硅谷,拥有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而加州是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国民密度最大的州,有2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工程师。这里近万家企业生产全世界1/3的集成电路和1/8的计算机,平均每5天有一家新的公司上市。硅谷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科研优势,斯坦福大学鼎盛的学术研究气氛和技术开发能力,为硅谷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被誉为“硅谷心脏”。有人将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在中关村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比之硅谷斯坦福大学,因而认为中关村将是未来的中国硅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与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在2.5万家企业中,有241家入库农业企业。这些农业企业,大多数聚焦在技术创新和创新性产业模式的探索上,其中不乏大北农、京鹏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企业的发展,可以影响中国农业的进程。所以,对于他们的群像梳理,是具有行业意义的。本文即从中关村发展历程开始讲起,分析了中关村农业企业的情况,并介绍了“农业中关村”这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经过分析,我们观察到这些企业有如下特点:
1. 侧重育种、饲料等细分赛道,从源头把握农业命脉;
2. 充分借助区域科研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将前沿技术应用到农业场景中;
3. 平均成立时间为2003年,且多为行业领头羊。
中关村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并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范围,大约占海淀区的四分之一。中关村正式开始产业化发展,主导产业从贸易向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拓展。
我们一般讲的中关村是指海淀区中关村,但实际上,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扩展到北京十六个区县和天津市滨海中关园,成为一个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21年,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榜单显示,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居前三。
图:中关村“一区多园”格局(图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官网)
中关村管委会对企业入库做出了限制。据官网,将企业分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科技型总部企业及其他,对营收、科技从业者占比、自主知识产权数量等做出具体规定。
图:五类企业申请入库条件(来源:中关村管委会官网)
中关村依据行业热点、会员需求等,划分设置了近20个专业委员会,以期更好的实现政企对接和企企对接。这20个委员会涉及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各个行业,以“一横一纵一中心”为运营宗旨,在纵向线上,不断整合行业资源、加强行业交流、打通产业上下游,打造一个产融政研的生态系统;在横向线上,加强行业间跨界融合,整合各行业专委会资源,实现应用场景共享,力求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从中关村管委会的官网上,我们查询到,17个区中共有241家农业企业,其中海淀区作为历史最悠久、地理位置最好的园区,吸引了61家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入驻。以下,我们统计了中关村海淀园区61家农业企业及其业务领域,并做案例分析。
图:61家农业企业(数据来源:中关村管委会官网,35斗整理)
经过对以上企业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入驻中关村的农业企业的一些共性:
1. 在领域分布上,以育种、饲料为主,且布局较早。如在1993年成立之初就入驻的大北农集团,从2个人、2万元、2间平房到2万员工、1万多个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点,从饲料领域扩展到作物科学、农业互联网等。2010年,大北农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2. 在团队背景上,大多来自中国农大、北大、清华、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充分发挥了中关村的区位优势。如成立于1988年的中蔬种业,其前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科技开发咨询服务部,依托15个育种和科研创新团队,联合创建了基因编辑技术,结合远缘杂交、小孢子培养等技术,以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为育种方向,每年推出新组合上百个,共育成蔬菜品种600余个,年销售蔬菜种子20万公斤左右,推广面积达500多万亩,覆盖全国1600多个市县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3. 成立时间相对较早,在各自领域有长期的技术和推广资源积累。35斗统计,入驻海淀区的农业企业平均成立时间为2003年,最早为1988年成立的中蔬种业。
4. 借助中关村的产业集群优势,完善和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业牵涉着交通运输、卫星遥感、大数据、生物医药等行业,仅将目光放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让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农业场景发生作用,才能更好的优化整个农业产业链。
以下,我们选择了3个最能代表这样的趋势的案例。
1京鹏环球
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成功孵化的集研发、产业和资本运营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是我国工厂化农业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的领军企业。2008年,京鹏科技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和销售渠道,营销网络分布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在兰州、西安、成都、银川和新疆等地设有直属分支机构。自2001年京鹏温室首次出口海外至今,印有“中国京鹏”商标的温室已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伊朗、韩国、卡塔尔、埃及、哈萨克斯坦等数十个国家扎根。
目前,京鹏拥有国家专利60余项,完成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以及北京市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40项,相继开发了“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屋顶平拉膜温室”、“植物检验检疫隔离温室”、“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植物工厂”等核心专利技术。
图:京鹏科技业务方向
2慧诺瑞德(植物表型分析解决方案)
慧诺瑞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PhenoTrait)是一家面向农业领域提供基于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植物表型方案的创新科技企业,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深耕植物表型领域多年,掌握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多源多维多谱视觉传感器的集成采集和数据分析,构建多种从单株到群体、从室内到田间的低、中、高通量表型平台,并在智慧农业、育种、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公司是国际植物表型学会(IPPN)会员,创始人韩志国博士是IPPN执委会成员、工业分会副主席(2020-2024),也是我国“植物表型”这一细分市场的创建者。公司是亚太植物表型国际会议(APPPcon)发起单位和China Plant Phenotyping Network (CPPN)发起单位。公司荣登荣登2020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榜生物农业TOP20
3大北农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邵根伙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学农知识分子于1993年创办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如今,大北农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饲料、种业、动物保键、植物保护、疫苗、种猪、生物饲料等产业的科技产业,拥有30名博士、151名硕士、5名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高级专家组成的研发队伍,25000余名员工,100多家生产企业、160多家家子公司和建立了覆盖全国500多个县级服务站、10000个村镇级的推广服务网络的农业知识企业集团。
其产业布局涵盖饲料动保科技产业、养猪科技产业、作物科技产业、农业互联网多个领域,拥有近20000名员工、150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220多家生产基地和近300家分子公司,在全国建有10000多个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点。2010年,大北农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农牧行业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农业高科技企业之一。
大北农集团一直十分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2015年至2017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分别为5.0亿、5.2亿和5.3亿,分别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1%、3.1%和2.8%。现有实验室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超过3.5亿元。
针对新型复合添加剂预混料、新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新品种、猪疫苗、新型中兽药制剂、生物农药等方面,申请专利1300余件,授权800件; 参与“仔猪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及应用”、“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集团累计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级项目69项。
北京中关村的17个园区借助各自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支撑产业,比如昌平区侧重能源环保、生物医药,房山区侧重现代交通、新材料等,西城区侧重金融科技、文化科技,平谷区则侧重农业科技。
图:17个园区主导产业清单(资料来源:投资北京)
平谷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8公顷,区内企业可享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等各级机构的优惠政策。园区拥有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白象新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2021年10月,平谷农科创管委会发布《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提升营商服务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办法(试行)》,提出支持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等产业,对入驻企业、机构、科研院校等提出9条鼓励政策。
图:平谷农科创管委会对入驻机构的9条鼓励政策(来源:平谷区农科创管委会,35斗整理)
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在2021年10月举办的“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大会上提出,北京作为首都,要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样板,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建设农业中关村正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攻克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重大课题,建设一流农业中关村,打造硬核“农业中国芯”。
平谷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已经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包括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营养健康、食品安全六大领域。目前,平谷区正在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也正在创建国家现代种业畜禽产业园,下一步将逐步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以此逐步实现平谷在农业科技领域达到创新高地的水平,形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目前,北京市政府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的经营研发机构——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主导的中智国际生物研究院、北京首农集团与英国合作者的PIC实验室等已经入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次年,在北京科协举行的交流会上,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经济要发展,就要搞技术扩散。应该把科学技术和人才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扩散,像把墨水滴入水杯一样,扩散开,把水染蓝!”“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
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个“村”代表了两个纪元,安徽凤阳小岗村几个农民的包产到户,推动了改革开放;而世纪末开发建设的中关村,宣告中国即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从最初的100平方公里,到如今的遍布北京城的17个园区,中关村成为中国高科技飞速发展的象征。我们相信,技术革新将为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参考资料:
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提升营商服务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办法(试行)》,2021年10月
人民网:《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国硅谷”的时代嬗变》,2018年12月
北京青年报:《平谷探索特色产业振兴之路:建国家农业科技园 发展“农业中关村”》,2021年6月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