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中国人造肉企业盘点,素食企业开拓新业务,食客餐桌添新品

作者:李薇羽 2019-09-05 08:55

人类史上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可食用人造肉诞生于2013年,这块由Mark Post博士研发的人造牛肉于当年在英国公开试吃。作为人造肉两大分支之一的细胞肉,虽“出道”时间早,但价格高昂且生产不可控,目前难以在市场推广。因此,现如今著名的人造肉公司都把生产指向另一种人造肉——植物性肉类,因其价格实惠,人们有能力购买。

 

35斗(微信号:vcearth)曾梳理过全球人造肉头部企业,发现大部分公司如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都集中在美国。但人造肉在我国并不是新奇的概念,仿制肉食口感的豆制品、面筋和真菌等素食产品或是寺庙里的素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这类素食与植物肉产品并不是一回事。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曾在采访中表示,传统的素斋的技术含量很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在某种程度上模仿肉制品味道或外形,而新一代植物肉则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大分子物理等技术,将大豆蛋白结构转换成肉类的纤维状结构,实现对动物肉的全真模拟。

 

虽说中国还在人造肉产业的摸索阶段,但事实上,国内已有人造肉公司。

 

不久前,国产人造狮子头在淘宝造物节上公开首秀。这批人造猪肉是香港社企Green Monday旗下Omnipork(新猪肉)的产品,该产品结合了传统中国美食的做法,制成狮子头、烤冷面、肉串等,在造物节上供人品尝。

                   屏幕快照 2019-08-20 下午2.17.46.png

(图为Green Monday官网页面)


230克一包的Omnipork售价约为40港元(合5美元)。公司创始人David Yeung(杨家诚)表示,该产品和普通猪肉的价格相当。但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价格要便宜得多,比如现在非洲猪瘟使亚洲的猪肉价格飙升。他希望在明年把业务拓展到亚洲以外,但重点还是在亚洲。“这是一个空白地带。”David说,“专为亚洲人的口味和饮食模式开发的植物性肉产品非常少。”

 

对于人造肉来说,最重要的是原料是大豆组织蛋白。按理来说,国内现有的豆类公司都有发展人造肉产业的可能,但相应头部企业如北大荒、丰乐种业等都表示自己没有发展人造肉产业的想法。

 

就内地而言,能算得上是人造肉公司的企业主要有三家,分别是宁波素莲食品、深圳齐善食品、江苏鸿昶食品。它们均有着10年的行业经验,但由于未得到人造肉投资机构的青睐,目前的身份仍是素食食品公司。

 

宁波素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这个十年来门面、场地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工厂,最近却频频引来一些投资机构,甚至是上市公司的调研。公司总经理张信良在采访中曾表示对人造肉的一夜爆红感到惊讶,因为这个风口他等了十年。


屏幕快照 2019-08-20 上午9.53.50.png(图为素莲公司产品)


在过去10年里,素莲研发了100余种人造肉产品。而这些产品,没有一样大规模地铺开销售渠道,几乎所有产品都是在市场上销售一两年以后,就被素莲主动切断了市场渠道,回收进了产品储备库。在张信良的规划中,素莲在经历了材料深加工、技术重组后,将致力于推动人造肉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非被“素食”标签化。


深圳齐善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4月, 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装备最优、技术最强、品质一流的中外合作素食食品加工企业。深圳植物餐饮品牌青苔行星创始团队称,他们和齐善食品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出第一代植物肉产品,该产品的制作技术与工艺、口感与外观均与Beyond Meat别无二致,路人盲测结果显示他们这款植物肉产品更比进口人造肉受中国消费者欢迎。

屏幕快照 2019-08-20 上午9.54.42.png(图为齐善食品公司产品)


同样成立于2010年的江苏鸿昶食品,如今已是冷冻、常温素食制造大厂和知名企业,其素食产品品项多达300余种。在今年九月第一批人造肉即将面市的背景下,鸿昶食品将与植物肉品牌Starfield达成合作,共同启动植物肉新项目。Starfield 的第一代植物肉产品将在 9 月份正式开始市场投放,预计年底完成最新迭代版本的 Stardust 植物牛肉。现下,Starfield 已经和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李健博士达成合作意向,李健博士的实验室团队将与 Starfield 合作研究植物肉风味解析问题。


屏幕快照 2019-08-20 上午9.55.39.png

国内以及国外各家企业的植物肉生产原理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各公司最终产生的不同风味和口感。此外还有原料的差异:国内用的原料以大豆蛋白为主,因为性价比高;国外用的是豌豆蛋白,好处是没有过敏源和豆腥味。不过素莲食品表示他们已经采用了无腥味大豆,能让大豆蛋白没有腥味,同时经济效益性比国外更高。


延伸阅读:人造肉的百年征程


从1912年到2019年,从曾经世人嘲讽的肉食概念到如今炙手可热的食品商机,人造肉产业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百年的沉淀。在此,35斗总结了人造肉正式面世前所经历的数十件重大转折点。


     时间                                           事件
1912年1月Alexis Carrel培养的鸡胚胎新造组织预计可以存活34年,拉开人造肉序幕。
1931年12月Winston Churchill发表文章预言50年内人造肉将取得大发展。
1946年4月Alexis Carrel培养的人造组织死去,原因是负责的学生未提供新鲜营养物。
1961年12月海弗利克极限实验:提出细胞分裂都有最大值。
1967年8月海弗利克极限实验发现胚胎鸡细胞的生命周期为2个月。
1981年12月Churchill的人造肉预言未能实现。
1995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体外肉类生产技术。
1999年1月NASA资助开展“体外可食用肌肉蛋白”实验,培养鱼肉组织。
1999年7月Willem van Eelen 获得首个培养肉专利。
2000年1月哈佛医学院Oron和Lonat培养出硬币大小的半活牛排。
2003年3月Oron和Lonat的“无实体美食”在法国展览,半活牛排供志愿者品尝。
2004年8月“无害皮革”问世,由小鼠和人骨细胞制成。
2004年10月New Harvest公司的Jason Matheney   与荷兰农业部长会面,建议开展人造肉实验。
2004年10月New Harvest受邀参加荷兰“可持续蛋白供应链转型”研讨会。
2004年12月Join F Vein“实用人造肉方法”获得专利。
2005年1月荷兰政府资助2亿2千万,助科学家研究体外肉类发育。
2005年5月培养肉引起轰动,《发现》杂志将其列入“年度最佳科学发现”。
2006年12月New Harvest公司为乌德勒支大学出资,支持培养肉研究。
2007年7月New Harvest公司开始与欧洲体外肉制品协会合作。
2008年3月经济学家们研究得出培养肉会比某些鸡胸肉更便宜。
2008年4月首届国际培养肉研讨会在挪威食品研究所举行。
2009年4月New Harvest公司成立人造肉商业计划,分析主要技术和市场障碍。
2009年12月西澳大利亚大Oron Catts从绵羊肌肉细胞培养出羊羔并转交给英国名厨。
2011年6月《培养肉类的潜在环境效益评估报告》肯定了人造肉对环境的影响。
2011年12月Gabor Forgacs在演讲台上加热并试吃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造的肉类。
2012年2月New Harvest公司发表演讲:农业革命中肉类替代品的商业生产策略和前景。
2012年6月New Harvest发言人在食品技术协会上发表演讲。
2012年8月Thiel Foundation为皮革代替品公司Modern Meadow提供了数十万美元的资金。
2012年8月欧洲科学基金会在瑞典举办人造肉可行性研讨会。
2012年9月New Harvest成员在维也纳举办“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国际会”。
2012年9月“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国际会”第一次把培养肉类列入主流科学会议。
2012年10月New Harvest执行总裁在TEDX发表名为“重新思考肉类”的演讲。
2013年2月Modern   Meadow的Andras在演讲中讨论了3D打印和组织工程肉类的可能性。
2013年6月Modern Meadow的Andras向人们展示了第一块人造真皮。
2013年8月由Mark Post博士研制的第一块“细胞”人造肉汉堡在伦敦公开试吃。
2015年10月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主办首届国际养殖肉类大会。
2016年2月Memphis Meats,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其培养的牛肉肉丸。
2017年3月Memphis Meats展示了鸡柳和鸭柳橙,这是第一批向公众展示的以家禽为基础的人工养殖食品。
2017年7月Finless Foods主管迈克·塞尔登(Mike Selden)表示,预计在两年内(2019年底)将人工养殖的鱼类产品推向市场。
2018年3月JUST公司宣布到2018年底,该公司能够推出一款细胞肉产品。
2018年9月荷兰初创公司Meatable称,他们成功地利用动物脐带的多功能干细胞培育出了肉。
2018年9月此时全世界大约已有30家养殖肉类初创企业。


从2013年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食用人造肉诞生,到如今世界范围人造肉企业雨后春笋般的生长,这个产业在经历了百年的实验与摸索后,甚至可以与传统的天然肉类争夺消费者。科学家说, 人造肉可保证绝对干净, 既可从根本上杜绝疯牛病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 又可保证营养, 同时减少饲养家禽带来的污染。更重要的是, 还可能解决人类遇到的更为重大的挑战,:它将为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危机提供可行解决方案。


参考文章:

《人造肉成创业新风口:极大节约资源前景可期 市场能否认可尚待观察》

《噱头很响的“人造肉”到底什么味?》

《人造肉市场巨大!中国还在摸索,国外人造肉公司已进军中国》

《A History of Cultured Meat》

《第一代“人造肉”产品预计 9 月面市,植物肉品牌「Starfield」与素食企业鸿昶达成合作》

图片来源:

https://greenmonday.org

http://259178.shop.liebiao.com

http://sp.hc23.com/company/22031.html

http://www.hongchangfood.cn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