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百强嘉宾观点】农业园区如何建设运营?这几个国家级园区这么干

作者:孙丹 2023-12-15 15:33

近日,中原农谷·2023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大会在河南新乡成功举办。本次大会吸引了超过1000名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参与,汇聚了农业产业创投领域新势力,推动构建产业创投新生态。

 

会上进行了农业产业园区圆桌论坛环节,河南中原农谷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武汉高农生物园总经理李贝,杨凌示范区投促局副局长张辉亚出席圆桌,北京蛋黄科技&35斗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毕元锋出席圆桌并作主持。各位嘉宾以“论道中原——国家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探讨”为主题展开了精彩而激烈的研讨。本文根据相关内容整理。


1.JPG

  圆桌会议现场


4.jpg

河南中原农谷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海峰

 

2.JPG

 武汉高农生物园总经理李贝

  3.jpg

 杨凌示范区投促局副局长张辉亚

  

5.jpg

北京蛋黄科技&35斗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毕元锋



01 产业园区定位要找准侧重,打造亮点产业园


_B0A5223.jpg

 

毕元锋: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相聚新乡,一起来探讨产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本场圆桌是汇聚中西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智慧的一次深度交流。大家都知道,所有的产业园区都会有自己的物理空间,“其发展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企业、投资人、产业生态伙伴及各个地方都很关心的问题。

 

那么,大家在各自园区的建设中,都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战略方向和目标?采取了哪些特色的设定?请各位嘉宾进行分享。

 

张辉亚: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交流。我来自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已经成立26年。


我认为,园区发展首先要定位准。通过科技的提升与改革,将科技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的优势,带动旱区农业发展,这是杨凌示范区成立之时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包括国家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和乡村振兴。

 

其次,园区发展要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我们肩负着带动全国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因此,在产业方面,杨凌主要紧盯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和新业态。

 

最后,园区发展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离开当地实际情况谈科技创新是不切实际的。现代种业是示范区第一大产业,但我们不是盲目地发展,而是基于种业在农业领域的芯片地位,及杨凌的种业基础资源优势。

 

杨海峰:建设中原农谷,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河南实际,加快推进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的定位是毫不动摇地聚焦种业发展

 

目前,中原农谷主要从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六个领域全覆盖推进种业振兴。今年是打基础之年,园区的组织架构、运营体制、政策制定初步完善,农、科、教、企资源逐显成效。

 

我们的目标是争取进入国家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问题初显。例如,种业的科技创新存在着区域性、周期长、效益低、研发投入大等问题。对此,我们也探索了一些措施和办法,利用国家生物育种创新中心,打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模式,加强科研院所与创新企业的协作发展,推动地方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稳步提升。

 

举个例子,由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强强联合成立的河南中育平韭农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了牵头双方的技术、人才、平台和资源优势,成功实现了种业企业与研发平台的协同创新一体化运作。

 

李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们,大家上午好,我来自武汉市国家农创中心核心区高农生物园。武汉农创中心是2020年经农业农村部批复的中部国家级农创中心,同时也是承担国家使命的国家队。农创中心主要立足武汉国家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就是在光谷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因此我们的特点就是“在光谷搞农业”。

 

从2001年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到2009年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再到2020年的国家农创中心,20余年来,我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产业推进领域持续发力。中心的机制是通过区属国有建设运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优质项目投资等,引领带动整个园区的产业聚集和创新发展。

 

同时,依托湖北武汉的科教优势,以及本土农业企业基础,带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在国家农创中心区域范围之内,已聚集11个院士团队、16个国家级和部级国家级实验室,已聚集企业超过800家,其中包括15家上市公司、50家瞪羚企业、14家国家产业龙头。今天很高兴受邀与大家共襄盛举,参加本次活动,希望武汉国家农创中心能与中原农谷、杨凌农高区共同推动中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

 

 

02 着力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实现创新产业资源聚集


_B0A5225.jpg

 

毕元锋:刚刚大家聊到了,如何围绕自己的科研基础发展整个产业链,推进产业的落地和聚集。我们也知道,在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当中,最核心的力量还是企业,企业在一个区域地聚集,并不断地迸发活力,支持着当地经济发展。

 

那么,各自园区在用政策杠杆和工具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时,有哪些比较具体的措施,或者有哪些典型的案例?我们可以简单地谈一谈。

 

张辉亚:我认为,企业在一个区域的聚集与成长,和政府的环境打造分不开,也和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带动能力分不开,其中有几个方面最为关键。

 

没有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示范,谈产业和发展是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即龙头企业的招引才能形成链式的集聚。同时,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我注意到,稍后将举行未来农业基金联合体新增成员仪式,这个联合体其实是在杨凌示范区成立,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型基金的引导,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的涌入,让更多优秀的农业企业迅速地向资本企业迈进。

 

另外,国内国际双循环也很重要。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更要服务世界。杨凌通过上合组织等国际化平台,把中国技术、中国方案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交流互鉴,打开了国际农业产能合作和贸易合作的新空间。

 

在环境打造方面,这些年一直在讲营商环境,各地也出了很多相关评判标准和考核体系。我认为,做到8个字、2个方面就可以。

 

对企业来说,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两个方面是“外在条件的打造”和“内在感受的服务”。外在方面,地方政府要为企业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专心经营;内在方面,要通过真诚服务,让企业在当地能够安心地去生产。

 

杨海峰:前面中原农谷推介环节,岳永鹏主任已经对中原农谷政策进行了介绍,提到了黄金十条政策,涉及机制、资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优势。


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印发《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一系列的文件,形成了“1+1+1+2+N”的政策支撑体系。尤其是今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中部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河南中原农谷建设,中原农谷上升为国家战略指日可待。刚才听了杨凌的介绍,给我们启发也很大,要“引进来、留得住”

 

一方面,我们的种业创新平台优势比较强。首先,园区已入驻省级以上的创新平台53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生育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以共性技术检验检测等平台为支撑,以种业企业总部企业为基础的上中下一体化运作的种业创新组织体系,小麦、玉米、水稻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

 

其次,河南省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中原农谷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投入使用,为种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持。如2022年农业部公布的十大优良种质资源中“龙水梯老黄玉米”就是在新乡市发现的。

 

另一方面,农业离不开土地。河南省委在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到,新乡市承担着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任务,并投资34亿作为下一步的农业科研用地,当前已有农作物13万亩、林果1万亩、畜禽1万亩。

 

同时,利用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我们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让高端人才、平台、高校院所在这儿能够创业,更能够收获,而且是优质的收获。

 

李贝: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第一产业,也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在国家、省、市、区层面给予了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团队大力支持,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政策角度,农业农村部每年都有一些重点区域性公共研发平台专项资金补贴,自2021年开始,已陆续支持了4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包括分子育种、动物生物制品、生物农药、生物DNA指纹鉴定等),总共投资7000万元,用于服务农创中心的企业和科研机构。

 

第二,在省市和农高区层面,三级政策累计每年共有3亿政策资金投入,来支持企业发展,支持院士团队和创新团队创新创业,如“黄金十条”专项资金等。在产业方向上,中心主要支持6大产业(生物种业、动物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智慧农业、环境卫生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点发展。在公共服务上,中心为企业提供从早期孵化器、加速器、研发中心、仓储物流,到生活配套、专家/人才公寓等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

 

第三,通过成立产业基金,扩大资金优势。2021年农创中心成立了规模3亿元的子基金,助力园区内的高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参与企业成长过程,共同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为企业打造全方位的成长空间。从生物产业基地产业化、智能化,到正在建设的光谷核心区5万亩高标准农田,为现代种业和智慧农业提供种植示范推广场景及应用空间,赋能未来农业产业发展。

 

03发挥产业园区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libei.jpg


毕元锋:前面,各位嘉宾围绕着自己当地的农业特色产业,从发展定位、物理空间、政策支持和补贴、资金配置、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及其生态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

 

现在是2023年的年底,马上2024年就要到来,大家对未来的农业产业发展有什么期许?对中原农谷有什么愿望和好的祝福?

 

李贝: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已至。乘势而上,借势时代的浪潮,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共同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也希望中原农谷、杨凌农高区和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携手共进,共同为现代农业发展助力,感谢!    


张辉亚:26年以来,杨凌初心不改,围绕三农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到2024年愿景,希望2024年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谢谢大家!

    

杨海峰:2024年是中原农谷“三年见成效”的关键时期,前几天,我们召开了种业大会,口号叫“小小种子促振兴,中原农谷聚高峰”。通过今天的会议,有在座的各位企业家、行业专家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2024年尽全力向杨凌农高区和武汉农创中心看齐,力争打造国家农业创新高地,进入“国家队”!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