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未来农业圆桌派:生鲜滞销与供应不足矛盾如何解决?

作者:李秦 2020-03-07 22:19

一次疫情,给经济运转强行按下了暂停键,让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受到了莫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依赖于线下门店做生意的餐饮和零售行业。

 

延期开工、居家隔离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的蔓延,也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减少外出,一户两天一次出门采购,让不少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受到了影响,有些人一次囤两周的量,有些人定了闹钟,定点起来在买菜APP上抢菜,但还是一菜难求。这边是“买不到”,在生产端却是“卖不出”,由于道路运输受阻,许多农产品滞销,尤其是叶菜等保鲜期短的鲜蔬,受损严重。

 

疫情给生鲜行业带来哪些新思考?如何在疫情之下保障线上农产品的稳定供应?面对大量滞销产品,农业创新企业有何解决方案?3月6日,35斗邀请到了中粮中国食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曹江、一亩田联合创始人刘志嘉、极星农业总经理徐丹,为35斗的朋友们做了线上分享,全方位解读生鲜滞销与供应不足矛盾以及应对方案。

 

极星农业总经理 徐丹


1.jpg

徐丹,极星农业创始人,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曾就职于荷兰最大的番茄温室种植企业 Royal Pride Holland。

 

1. 非常时期连续供应生产面临挑战


从生产端来说,首先是种植基地的用工问题,如果外地的务工人员无法及时返工,农作物的种植、采收等肯定会受到影响。


其次是相关的生产资料问题,就番茄的温室栽培来说,我们在不使用激素授粉的情况下,需要每周往温室里补充15箱到20箱的熊蜂,并且每周都要更换。春节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物流受阻,无法获得新的熊蜂资源,进而导致小番茄的坐果率很低。目前来说,由于授粉坐果到最后采收需要8周左右的时间,可以预见的是,大概两个月之后产量会出现大幅度下降。


最后是包材问题,库存告罄、供应厂家尚未复工、交通限制等情况的出现,导致产品无法包装而不能出库,只有滞留在冷库里,造成的产品损失较大。


2. 黑天鹅效应迫使销售方式转型


生产环节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产品销售。疫情期间,传统商超所受的影响最为突出。比如北京某大型商超在过去一个月内,线下客流减少了50%以上,有些门店甚至超过了70%。 虽然生鲜商超也在和美团等线上平台合作,可以实现在线下单,但整体所受的影响还是较大。有些传统门店位于办公区域,客流量比社区门店少,生鲜类的损耗相对来说也比较大。


企业客户由于大部分还未复工,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线上渠道从初四开始需求激增,原因在于物流尚未完全恢复、前期订单堆积,以及后端平台的消化能力不足、订单量不稳定。


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订单不稳定,会对采收包装和物流造成较大影响。从电商平台以及线下平台化的数据来看,大众蔬菜的需求量突出,高端精品类蔬菜的需求量相对较小;物流导致外地蔬菜进京有困难,本地蔬菜的供应优势凸显。


3. 面对客诉,如何维护品牌形象


针对疫情,我们加强了微信商城的推广、推出疫情蔬菜大礼包以及建立分销系统。但是,由于人为事故导致平台无法访问,客户流失严重。虽然平台后来恢复,但订单量仍下降明显,不足之前的10%。


对于销售面临的困难,我们针对客流量相对较大的线下门店进行重点维护,通过促销活动增加销量。线上除了自有平台,还与其他公众号合作拓展销售网络,也计划通过直播等新媒体渠道,以及发展社区团购群体,将新鲜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未来,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希望产业链各个环节能够通力合作,生产型企业、供应链服务商、销售端客户能实现有效对接,将优质农产品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中粮中国食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曹江


3.png

曹江,中粮中国食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从事肉类及仓储物流业、负责国家储备肉管理等工作20余年。

 

1. 冷链的发展历程


冷链是食品安全、生活质量的保障。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冷链的概念就一直存在,比如唐朝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涉及到冷链保鲜技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吃好”的问题,冷链成了不可或缺的技术,用于保障食品的安全和新鲜。


所有通过温度控制的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消费都属于冷链的范围,而不仅仅指冻品。但现在,一般是采摘尚未完全成熟的水果进行催熟处理,才能保证异地之间新鲜水果的供应,这说明冷链市场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2.非常时期,中国冷链物流面对的挑战及趋势


突发事件可能是促进市场规范跟消费升级的机遇。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禽流感的影响下,肉类储备管理更加严格,综合批发市场进行细分的规范化管理。对于冷链和食品流通市场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春节本是消费旺季,疫情给生鲜和餐饮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物流受阻也影响冷链的畅通。就目前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思考:


一、中国目前的冷链布局是东部地区基本饱和、中部地区正在发展、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来说,应该合理布局集货和加工分拣市场,城市中心应该设置配送仓,而集货和加工分拣应该放在城市周边地区。


二、疫情促进了全国食品交易市场的升级,管理会更加规范,卫生和温控条件达到专业要求,保障食品质量。


三、消费习惯的改变。这次疫情过后,净菜系统、精品菜系统、包装食品等有着很大的发展机会。此外,我国每年有上亿吨果蔬是在运输途中损耗掉的,如果进行全产业链品控升级,也能有效解决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四、冷链设备和技术的进步。比如西部地区冷链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数量也少,后续发展跟不上,导致建造成本高。经过这次疫情,可移动式的冷链设备也会得到有效发展,比如冷冻集装箱,从源头开始保鲜,资源利用率更高。


五、源头的合作方式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产业联盟、合作组织或区域集散中心。通过区域性联盟或上下游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通产业链,促进当地资源与外面市场的对接。同时,大力建设区域产品的集散中心和冷链中心,也是很有必要的。


六、疫情会对云仓建设和冷链平台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七、社区消费的崛起。由原来的个体消费转为社区统一线上下单,集体消费可能会成为生鲜领域下一个发展趋势。疫情提供了下沉到社区的发展机会,企业可以通过与社区消费组织线上对接来布局这一市场。

短期来看,疫情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阵痛。但从长期来看,也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一亩田联合创始人刘志嘉


2.jpg

刘志嘉,一亩田联合创始人,农产品流通贸易全环节实践者。

 

1. 互联网+渗透,农产品电商新形态


疫情期间,一亩田推出了保供、稳价、安心行动平台,来保障农产品供销的快速对接。这一平台简化了中间环节,能高效、便捷地让买卖双方的需求对接上。由于能有效解决供应链问题,也很快吸引了多家大型龙头企业的入驻,来寻找特殊时期下新的销售渠道。


一亩田的平台专门开设了防疫专区,给每一个销地的批发市场做了画像,用地图的方式直观展示其疫情恢复情况。通过大数据以及多年的用户积累,测算出批发市场的开业情况,帮助产地端解决市场发货问题。防疫期间,最困难的是物流。在一亩田平台上,也有很多物流企业获取了大量订单,而这些服务都是无偿提供的。


2. 数字化解决滞销问题新方案


另一方面,一亩田在保价稳供期间还借助平台的直播功能,组织采购商开展线上直播,覆盖了大量的专业采购商和供货商。在直播过程中,物流企业在直播间发布自己的车辆、冷链信息,能有效地快速达成交易。


1.png

2.png

(图片来源:一亩田)


对于采购商来说,这是一种高效获取货源的手段,所以他们参与直播的意愿也很强烈。通过采购商的带动,大量供货商也开始在平台上做直播。这种线上交流的方式极大提高了采供双方的效率,能有效改善企业经营发展。随着疫情的缓解,这种方式还会继续下去。


3.png

(图片来源:一亩田)


疫情对于中国生鲜行业是一次巨大的危机,但也是一次洗牌。灾难过后,优胜劣汰,企业和行业都会有焕发新生的机会。随着疫情的结束,整个市场活跃度会逐渐恢复,净菜供货商、冷链服务企业、社区团购公司都有机会发展得更好。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