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袁隆平”抖音账号已注销,数小时粉丝量破千万的背后藏着什么

作者:廖芬 2021-01-18 06:43

1月10日,一个名为“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抖音号迅速引发粉丝追捧,数小时粉丝量突破千万。然而,经核实,袁老目前正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科研攻关,对于该抖音号并不知情。12日,因袁老的账号存在争议,抖音做了封禁处理。


好家伙,袁老忙实验,你却蹭热点?有这时间,诚邀看看这篇种业文章。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袁老?简单来讲,一是因为袁老喂饱了中国人,二是因为种业的至关重要性。数小时粉丝量破千万的背后藏着的无非是中国人对种业自强的关注与期待。

 

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产业链中上游的关键环节,种子一直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芯片的重要性本就不言而喻,再加上过去一年疫情对海内外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经济形势愈加复杂,国际贸易形势更为严峻,粮食安全成了举国上下密切关注的问题。如果种业不能实现技术攻关,那么我国14亿人口的口腹之需都有可能受制于人。

 

想我泱泱大国,自然容不得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我们看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两次政府工作会议中,关于种业问题出现了两个“首次”。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解决种子问题,部署的2021年8项重点任务中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二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在会议上提及种业,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核心技术攻关。

 

两个“首次”传达出政府百分之两百的重视,但长期以来我国种业技术处于落后状态,尽管心怀“赶英超美”的KPI,但想一举实现技术破局…只能说怪难的。但是,滴水穿石,冲就完事儿!

 

本文将从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筚路蓝缕的研发之路讲起,重点聚焦以下几个问题:

 

1. 种业技术攻关的短板有哪些?

2. 种企、产业资本当下在做哪些种业创新布局?

3. 种业技术攻关路在何方?

 

筚路蓝缕,老一辈科学家大力出奇迹

 

我国种业技术要攻关,必不可缺的自然是农业科技人员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创造。从《韩长赋:我的农业科学家朋友》一文讲述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他们与田畴为伴,躬耕不朽。

 

袁老的热点蹭不动,但是可以记住他的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与当代梦只存在于酣睡的床上的部分年轻人不同,作为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中华拓荒人”,袁老的梦一直在土地上,并且随着四季更替,总在发新芽。

 

2010年,80岁高龄的他奔走在水稻田间,他说自己进入“80后”,有个“小目标”,就是用超级杂交稻技术,力争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13年,超级稻刚刚突破单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时,他开始了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开始,两年后,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1026.7公斤,提前实现用五年左右实现单产1000公斤的目标;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他说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正向超级稻18吨(每公顷)冲刺……

 

农业育种界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一直在跟水稻种子较劲儿,“北李”其实有两位,其中之一就是一直在跟玉米种子较劲儿的李登海。

 

上世纪70年代,李老还只是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技术员,但在认识到中美两国玉米亩产的巨大差距后,他踏上了育种生涯。1978年冬天,李老身背干粮咸菜和用于加代繁育的玉米种,历时八天从山东闯到海南,开始他南繁育种的历程。

 

古有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李老一心育种,40多年来每个春节都在海南度过。经过李老多年攻关,我们看见玉米叶子不再向四面甩开生长,紧凑型玉米叶片斜着15度往上长,一公顷可以种7万株,一亩地达到4500多株。彻底改变传统玉米生长的劣势后,李老又于1989年和2005年两次改写了夏玉米高产纪录。现在,在李老的试验田里,玉米、小麦两季能产吨半粮,1亩地能养活4个人;其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推广种植超过10亿亩。

 

“南袁北李”是我国农业科学家的缩影,他们的人生轨迹最好地诠释了“耕耘”二字。我们无不希望新时代的“新农人”从老一辈科学家手中接棒,担负新的时代使命,传承深种大地之中的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

 

种业落后,饭碗端在别人手里

 

老一辈科学家大力出奇迹,“新农人”接棒齐助力,于是我们掌握了水稻、小麦种子的主动权,也提高了大豆种子的国产率,但是我们的一些“米袋子”“菜篮子”还是受人限制,玉米、马铃薯,以及不少蔬菜种子仍部分依赖进口。

 

根据《2019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7200余万公斤,进口额4.7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2.28亿美元,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就种业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如下几个发展短板可能是种业技术创新难以获得突破性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早期育种制度存在局限性,育种商业化和产业化起步晚。2000年以前,我国种业是由国家科研院校培育品种后无偿交企业经营;2000年之后,仍是国家科研院校培育品种,只是改为有偿转让企业经营,期间只有少数企业开展育种。

 

企业真正参与到育种行业是2011年之后,科企合作局面逐渐形成,且还是以科研单位性基础为主,应用研究为辅。虽然科研院校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但是他们绝大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需要通过种子企业实现产业化,这不仅使种子商业化进展受限,并且从品种研发到实际落地也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国内种企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以2019年为例,登海种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为9.9%;隆平高科为13.15%;万向德农为5.55%;荃银高科为4.81%;丰乐种业为2.37%。据肉眼观察,这五家种企老大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的仅一家,甚至有两家的研发投入占比不到5%。再看美国生物育种巨头孟山都,从2003年到2017年单单是玉米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一直维持在9%以上。磨刀不误砍柴工,老话老有理了。

 

图片1.png 

图:2019年部分种企研发费用及占营收比例  数据来源:iwencai

 

然后,国内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竟争力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的种业企业数量为8700家,2016年缩减至4316家,2017年开始反弹,截至2018年底,我国持证种企数量为5663家。截至2019年底,我国种业上市公司为55家,其中A股上市企业为8家,海外上市企业仅有奥瑞金一家,其余有众多新三板挂牌企业。其中,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登海种业的种子销售额位居行业前三位,种子营收合计为48.20亿元,CR3仅为3.65%。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再者,我国种业在新种子法颁布后实现了大跨步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下,种企发展速度加快,并且也培育了不少优质品种,部分种子的国产品牌崛起,市场份额增加。但是,由于国内种业创新机制不完善,出现了部分作物种子制种产能过剩,而高端经济作物种子匮乏的两级现象。因此,种业创新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也是不完善的创新机制下,企业为了生存或者赚得眼前利益而产生的弊病。

 

最后,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较低。我国是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种质资源丰富,但前不久在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来自国内,育种群体遗传基础狭窄,选择空间有限。

 

当前,国外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我国严格来说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基础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仍然是种业创新的突出短板,资源消失风险加剧、精准鉴定不足、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不够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奋起直追,育种3.0新起点

 

暂时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念过往,不看未来。接下来,我们先从育种模式的发展史来看看。自人类有农耕历史以来,获得优质高产的种子就是农业重要的起点。过往的育种模式所经历的3个阶段大致如下:

 

育种1.0阶段:主要依据对作物表型变异的肉眼观察,凭借耕作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筛选具有符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的育种材料;

育种2.0阶段:伴随着人类对生物遗传规律的认识和田间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在育种中的应用,由职业育种家通过预先设计杂交育种试验,选育现代栽培品种;

育种3.0阶段,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转基因技术的手段,实现单一目标性状的导入和修饰,同时基于连锁群体的功能基因克隆、自然群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复杂农艺性状的基因功能解析等研究领域发展迅猛,加深了人了对作物基因组和基因功能的认识。

 

育种3.0阶段已经是颠覆传统,而世界上种业先进的国家已进入4.0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王向峰教授等人的研究指出,育种4.0阶段的育种将依托多层面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推动育种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图片2.png

育种模式四阶段

 

尽管我国尚处于从2.0向3.0的过渡阶段,但可以看到国内不少种业大公司和创新企业已站在育种3.0的阶梯上,产业资本也看准了这个行业动向,积极布局种业创新,比如:隆平高科、康普森、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等。

 

隆平高科是国内领先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018年销售收入为5.41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九,是中国唯一一家跻身全球一线的种企。其主营业务涵盖种业运营和农业服务两大体系,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和测试体系,组建了国际先进的生物技术平台,研发创新能力强,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业务全球领先,玉米、辣椒、黄瓜、谷子、食葵种子业务国内领先。

 

据其官网数据显示,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稳定在10%左右,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10亿元。此外,在转基因技术方面,隆平高科参股的杭州瑞丰生物科技的转基因抗草甘膦抗虫玉米种子于2020年初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

 

图片3.png

隆平高科国内外水稻、玉米研发布局  图源:公司官网

 

成立于2011年的康普森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基因组产业化发展,为生命科学和动植物遗传育种等领域提供创新型基因芯片,提供农业基因组检测技术和育种整体解决方案的一站式育种服务。

 

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康普森已经成为国内农业基因组检测领域的佼佼者,针对农业领域不同的动植物推出不同的基因组解决方案,如猪、鸡、大豆、小麦等,促进了我国种业的发展。基于我国现有的育种状况及问题,康普森农业子公司打造了分子育种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基因组检测技术,提供一站式的育种服务。

 

产业资本中信农业产业基金在立足现代农业领域转型升级最上游的农业科技和最下游的品牌农业这两大投资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了5个细分领域进行重点投资布局,涵盖作物科学(包括基因分型和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动物保护与微生物、智能农机与数据应用、大消费。

 

图片4.png 

图源:中信农业产业基金公司官网

 

在作物科学领域,2016年,中信集团通过下属子公司出资成为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2017年,中信农业基金联合隆平高科等设立专项基金,收购陶氏巴西玉米优质种业资产,这意味着隆平高科有了全球化的市场发展空间,将加速完成从传统杂交育种向生物技术育种和智能育种的跨越;2019年,中信农业基金联合隆平高科等设立油菜种业平台——隆平油料公司,开展国内油菜种业公司整合,目前已完成金田种业和康源农业两家公司的收购,启动油料全产业链布局。

 

除此之外,中信农业产业基金还投资了国内领先的转基因生物性状开发公司杭州瑞丰和国内分子育种基因分型服务领先企业博瑞迪等。

 

种业“下半场”,抓科技创新的核心

 

不论是反复强调的政策,还是一众种企和产业资本的动作都展示出了我们将实现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决心。国内种业在行动时,国际大环境中龙头种企也不断有新动态。

 

2017年6月,先正达被中国化工收购。与这一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同年发生的还有美国陶氏化学与杜邦合并拆分出科迪华,并且次年6月德国拜耳完成了对孟山都的收购。

 

尽管世界种业风云变幻,但是强者的招牌恒强。而当我们回溯先正达和孟山都的发展历程时会发现,大比例的研发投入,通过兼并重组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这两条路径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图片5.png 

孟山都生物育种业务主要并购事件  资料来源:中原证券,公司公告

 

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覃衡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来一定是改变整个育种行业的核心的科技创新;孟山都则非常重视转基因领域的研发,其研发费用从2003年的4.84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6.07亿美元。从这两大种企巨头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出,生物育种技术是种业未来的重点发展趋势,也是育种行业科技创新的核心。

 

我国一名长期关注分子育种技术的专家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不重视分子育种技术,万一未来与国际市场充分接轨,我国种业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如果把种业崛起比作一场“球赛”,那么我们首先明确的目标就是技术攻关必须赢。如何才能赢?目前来看,国内龙头种企、创新企业,以及行业创新基金就像一支想打胜仗的队伍,运筹帷幄的前提是有好的战术,而我国的政策方向就是最好的战术指引。

 

战术之外,还要考虑精兵良将。每个企业、科研院校、产业资本等都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如果独家作战不易取胜,或许通力合作才是更好的选择。产学研相结合,打好配合赛,完成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最好的对接与耦合。

 

当然,骁勇善战的战士若是没有好的装备也难以制胜,因此,我们的种企还需要研发各类科技武器加持,比如基因测序、分子育种仪器等。如作为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科技仪器制造商,瀚辰光翼便打破了长久以来农业分子育种市场上进口仪器的垄断现象。

 

一场比赛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是教练,对应到种业中,充当这个角色的是专家们。不听专家言,种业破局难。因此,上述专家提到的重视分子育种技术,既要放在心上,更要落实到实战中。

 

我们在种业这场竞赛中,在“上半场落后”的情况下要更有冲劲,发挥女排精神,始终相信,这场比赛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如果说“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是近忧所必需,“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则是远谋之必得。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