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揭秘“供港食品”近60年历史,总理亲自指导,安全率超过99.999%

作者:罗建军 2019-08-13 08:48


 港1.png

押车员在登记运港活猪图源:华润集团官网

 

1962年早春,湖南长沙望城县,外贸局员工宋满旺接到上级命令,要在此组织收购一批活猪运往香港。而此时正值饥荒年景,家家户户都把猪当宝贝一样看待,没人愿意主动出售。

 

后来在农村姑娘杨玉梅的帮助说服下,乡亲们把自己的过年猪贡献了出来,才使宋满旺一行人完成了收购任务。杨玉梅吃苦耐劳,又是养猪好手。在宋满旺的推荐下,她成为内地农副食品供港“三趟快车”之一的751次列车的押车员,在列车上负责看管活猪活鱼.....

 

这是电影《岁月旅途》所讲述的故事。这部电影拍摄于2012年,目的是为了纪念“三趟列车”通行50周年。尽管已经上映了7个年头,目前,在豆瓣电影里,还没有它的评分。


港2.png 

《岁月旅途》剧照  来源:豆瓣电影

 

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为保证内地现鲜活商品“优质、适量、均衡、应时”供港,开通了分別自上海、郑州、武汉(长沙)三地始发的编号为751、753、755三趟快车,每日载满供港食品农产品,经深圳运抵香港。由于其定期、定班、定点,每日开行三趟,所以习惯称其为“三趟快车”。

 

2011年,《凤凰周刊》发表的文章《香港特供五十年秘辛》中这样写道:“半个世纪来,供港物资创造了一个奇迹:几乎未受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荒、文革等动乱、近年民工潮造成铁路春运拥堵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在内地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一些食品供应几乎断绝,内地人凭票供应食品,供港快车也不曾中断过。”

 

农副食品的奇幻漂流


1962年3月22日凌晨4时左右,满载活猪的621次列车在行驶了52个小时后抵达深圳北站,赶上了当天香港的早市。这批物资因品质鲜活,颇受香港市民欢迎。

 

但放在以往,这辆从武汉江岸站开出的列车,少则要花费3-4天,多则要7-8天才能运抵香港。

 

“三趟快车”开通以前,供应港澳市场的鲜活商品是由普通货物列车运输的,由于存在运输时间长,作业环节多,线路不固定,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货物在途中损失非常严重。

 

1961年夏天,一批活猪计划从湖北江岸站运往香港,但辗转三天仍未离开武汉市,结果百余头生猪损失殆尽。另有一车468只活鸡由武汉运到深圳后,仅存活了16只。

 

1959年1月15日,南海163轮从湛江装载生牛150头,运往香港,全部生牛装在舱面。该轮离江后遇到风浪,天气寒冷,海水打在舱面,生牛支持不住,相继死亡。最后清查共死亡145头,剩下5头。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运输环境下,50年代内地利用铁路运输共向香港市场供应了活猪350万头, 活家禽5540万只,鲜蛋2.5亿枚,冻肉15000吨,此外,还有100多万吨水产和瓜果蔬菜。

 

但问题并不只在供应量上。

 

由于港澳地区仓费高、市场容量有限,如果内地的鲜活商品供应不足,不够卖,造成断销,外来货就会乘虚而入,挤占香港市场;如果内地商品到的太多,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那么轻则大幅度落价或者支付高昂的仓租费,重则是烂的烂,死的死。果蔬烂了还好说,花点钱倒海处理;畜禽死了就糟糕了,不仅损失惨重而且要花大量外汇让殡仪馆火化。

 

“三趟快车”的开通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1962年7月,“621次快车”在顺利运行了100列之际,被正式更名为“751次快车”(后经改革,单日由武汉江岸站始发,双日由长沙北站始发)。同年12月11日,经国家批准,分别自上海新龙华站、郑州北站开往深圳的“753快车”和“755次快车”也正式开通。

 

港3.png

“三趟快车”路线图 图源:华润集团官网

 

至此,“三趟快车”体系正式形成,并在1964年铁道部和外贸部联合召开的“广州会议”上被列为“货车之首”,地位仅次于特快列车。1994年,江西樟树大桥发生事故,为了让受阻的753次列车绕行,不少客货列车都为其让道。在6天的修复过程中,经浙赣线的火车全部停驶,唯753次运行正常。

 

在国家政策的保证下,“三趟快车”运行期间,周而复始地把鲜活农副食品运往香港、澳门,成为名副其实的供应港澳的“生命线”。

 

香港的土地“不长庄稼”?


今天深圳罗湖桥口岸,每天约有23万人次在此通关。当一批批的内地人在香港旅游、“扫货”满载而归时,内地的农副食品等各种物资也在源源不断地运抵香港。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声名在外,而香港农业却少有人提及。毕竟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土地上长什么似乎都比长庄稼值钱。

 

但香港的农业史却可以追溯到至今4000多年前。2001年,有考古人员在香港沙下遗址新石器晚期的地层发现了一粒不完整的炭化稻米和大量稻属植物硅酸体。虽未能确定为野生稻或栽培稻,但大量的稻属植物硅酸体至少能说明稻属植物当时在香港大量存在。

香港的耕地极为有限,而且土质贫瘠,可供灌溉的淡水亦十分缺乏,发展农业的条件天生不足。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香港农业的耕作模式和南中国的农村一样,以水稻为主。据统计,1954年共有农地 1.34万公顷,占全港土地的9%,其中稻田为70.3%,杂粮种植为 10.4%,剩下不到20%为蔬菜、果园和花圃等。

 

20世纪70年代是香港农业的转折期,新市镇不断出现,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很快就打破了原有的农村传统种植格局。

 

1841年香港开埠时,其人口约为4000人,而如今香港的总人口已达740余万。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迅速地挤压着香港农业的生存空间。1996年,香港本土蔬菜还保留着相当的产量,约能满足香港居民25%的消费需求。而目前,香港几乎所有稻米以及超过98%的蔬菜都依赖外部供应。

 

然而,香港也并非耕地全无,2018年,香港4500公顷的农地中有四分之三遭到抛荒。抛荒背后的现实是,土地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被几大地产商囤积、破坏,地租年年攀升。

 

2014年底,香港政府开启《新农业政策:本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咨询工作。咨询文件中提出建设70-80公顷农业园、成立“农业持续发展基金”、加强支援农民进行产品市场推广和建立品牌、推动休闲农场和教育活动等意见。然而不少本地农业从业者和相关学者认为,该政策不适应于香港农业实际情况,对香港现有农地规划、农产品进口等迫切议题均未涉及,引起激烈讨论。

 

99.999%的奇迹


《岁月旅途》中,杨玉梅因为押运途中长时间不能休息,加上还要不停地搅拌水池中的水来为火车上的鲜鱼供氧,导致过度疲劳,不慎坠进水池。在抢救过程中,处于弥留之际的她在用手指写了两个“9”字,表达自己不辱使命,始终将押送物资合格率保持在了99%以上。

 

今天香港市场90%以上的活猪、活牛、蔬菜、河鲜产品,以及30%以上的活鸡都是内地供应的。而内地供港农产品99%以上安全率的惊人记录,已经保持了近60个年头。

 

对于内地各供应省市和单位而言,食品供港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承载了极强的政治意义。因此,无论是在生产基地的选址还是污染物防护等方面,都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去落实。

 

对于内地企业而言,“供港”二字似乎也成了高品质的象征。2017年,晨光乳业甚至发表声明称,温氏乳业包装擅自使用“供港鲜牛奶制造”标志,其“供港”二字与晨光乳业“供港”商标完全相同,要求温氏集团立即停止侵权,并赔偿相关损失3305万元。

 

高安全率的背后,是供港食品严格的监管机制。

 

内地方面,政府相继出台了100多个专项规定,如《关于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管理暂行规定》、《供港鲜活冻商品管理暂行办法》、《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做好供港食用动物药物残留检验监测工作的通知》等,构建起了一个严密的质量监管体系。

 

而在香港方面,以蔬菜为例,特区政府要求,食品、农产品过关时必须进行“7+37”药残检测,从种植土壤到灌溉用水,再到施肥和除虫撒药,都有严格的标准,有一项标准不合格,蔬菜就不能出园。

 

特区政府还与内地监管当局建立合作,从陆路进入香港的内地新鲜蔬菜必须经文锦渡关口进港,当入境运菜车抵达文锦渡食安中心办事处后,食安中心职员会检查运菜车铅封是否完整,以及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抽取蔬菜样本进行化学测试。

 

除了在文锦渡关口抽取样本进行检测外,食安中心还在设于葵普海关大楼的食物检查站、香港国际机场办事处、进口商的仓库、批发和零售层面抽取来自内地及其它地方从海、陆、空进口香港的蔬果样本进行检测。

 


港5.png

内地生猪供港监测漫画  图源: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公开资料

 

香港尝了“甜头”,陆企有了“准头”。近年来,供港食品的内销一度成为话题。

 

深圳市目前正在在对标“供港食品”,想打造属于自己“供深食品”体系。

 

2019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上,广东省带来参展的1200斤供港蔬菜一经亮相,大半天时间即被抢购一空,供港蔬菜提供方不得紧急补货。

 

而根据湖南省政协新闻网的报道,位于湖南汉寿县的一家供港蔬菜公司,8000多亩种植面积中,5000亩供应常德、长沙等周边地区,3000多亩专供香港,让湖南和香港吃上了同一份“放心菜”。

 

然而,要想供港食品内销不仅留在噱头上,还需要监管体制和生产标准上的严格完善。99%以上的合格率是举全国之力打造的食品安全神话,而内地市场的庞大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后“三趟快车”时代


伴随着全国性的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深港公路口岸快速通关模式加速推广,以及冷链、物流、仓储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供港澳鲜活产品的出口逐渐从铁路运输转向公路运输。

 

到2008年,“三趟快车”的总运量只有不足1.2万个货柜箱,即平均每日只有约30个,和巅峰时期相比,跌幅达到95%。2009年,跨越半个世纪的“三趟快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数据显示,从1962年开通至2008年左右,三趟快车共开行4万多列,仅供应的活猪和活牛就达1亿多头,平均每个香港人折合10多头,同时还运输了10亿多只家禽,以及大量的蔬菜、水果、蛋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回归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三趟快车”还肩负着为内地出口创汇的任务。1995年,仅活猪、活牛二项收入就达到约5亿美元。到了1996年,香港地区仍然内地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内地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出口创汇来自港澳市场,许多以经营商品为主的省级贸易公司这一比例更是高达三分之一。

 

而对香港而言,这种持续、稳定且相对低廉的食品供应体系,无论在港英时期,还是回归之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三趟快车”为其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以及后来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实体意义上的“三趟快车”已不复存在,而更广义上的“三趟快车”依然通过海、陆、空等多种渠道,向香港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内地的农副食品以及其它各种物质资源。

 

港6.png

内地供港物资及企业分布图  图源:香港食品及卫生局公开资料

 

截至2018年,内地注册、备案出口种植企业及养殖场共计7000余家,遍布全国各地,涉及蔬菜、水果、活动物等近300个品种。

 

正如电影《岁月旅途》中,杨玉梅第一次押车时在火车上的猪圈旁唱的那首歌:“我们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参考资料:

introduction to work on mainland food supplies to hk-食品及卫生局

周广川,刘志华.香港渔农业发展史论略[J].学理论,2010(13):133-138.

张晓东.“三趟快车”与港澳特供[J].档案春秋,2017(08):10-15.

常国治.三趟快车的历史和现状[J].铁道车辆,1997(07):4-5.

情系港澳,为其繁荣稳定多装快跑─—回忆751次列车开行35周年[J].湖北文史资料,1997(01):246-253.

潘忠,孙同全.“九七”后我对港澳地区三趟快车前景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1997(04):63-65+23.

“三趟快车”非权宜之计[J].山东对外经贸,1997(06):10.

生命线”55年:从三趟快车到港澳直通车-湖南政协新闻网

香港特供五十年秘辛-凤凰周刊

四十年、一扇窗——两地值守者眼中的罗湖桥-新华网

供港食品安全神话,能否复制到内地?-风闻社区

争夺“供港”商标 晨光与温氏翻脸-新京报

回归廿年,香港农业农地困境和发展新思路-人民食物主权

供港蔬菜来沪被抢空-上观新闻

封面图源:华润官网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