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院士分享合集:赵其国院士、康振生院士、兰玉彬院士丨IFA 2022观点集锦

作者:35斗 2022-12-28 17:43
2022年12月16日—17日,2022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杨凌峰会在杨凌示范区举办。赵其国院士、康振生院士、兰玉彬院士等受邀在大会上作了开幕致辞或分享,本文据相关分享整理。


赵其国院士:对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院士介绍——


著名土壤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1930年2月25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市。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所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图片3.png

发言整理——


值此2022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杨凌峰会召开之际,首先,我在这里,向此次活动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

功能农业是我15年前提出来的新方向,是世界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是以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为目标,来回答好“未来农民种什么、未来人们吃什么”的问题。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健康第一、提高免疫力更加成为社会共识,为功能农业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


杨凌农高区是中国第一个农高区,发展底蕴深厚。今年9月份,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与杨凌食品工程创新中心,共同举办了2022全国功能农业与食品展,这是功能农业第一次走进农高区。双方还谋划共建功能食品创新平台,系统性支撑杨凌示范区功能农业和食品创新发展。


针对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如何更好地发展,我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政策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功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系统性支撑,应深入评估功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确其推广价值,推动规范市场发展,引导资源配置,形成合力解决产业面临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


二是产业端抓资源聚集。要充分发挥好农高区、农创中心等农业科技园区,以及联盟、协会的作用。推动企业、科研机构、资本、人才真正实现聚集,培育打造一批区域性产业集群。


三是产品端聚焦功能食品。食品化有助于实现功能农业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因此发展以功能农业、功能性食材为基础的功能食品是当前的重要趋势,遴选培育一批优质功能食材供应基地,开发更多丰富多样、消费者喜爱的个性化功能食品,特别是以休闲零食、预制菜为代表的热点产品,同时做好科普宣传,讲好产品故事。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康振生院士: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与粮食安全主题报告


院士介绍——


康振生,男,生于1957年10月,四川安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带头人之一。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图片4.png

发言整理——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大会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谈一谈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与粮食安全这样一个议题。粮食安全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今天我主要从3个方面谈这个议题。1.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进展;2.我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面临的问题;3.我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发展对策。


第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进展。


病虫草害给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了巨大的产量损失。重大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达60-70亿亩次,年防治面积达到60-80亿亩次,如果按照自然损失率37%测算,不采取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每年病虫危害潜在经济损失将达到5000多亿元。


2021年我国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防控概况显示,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全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60亿亩次,防治面积80亿亩次,经防治挽回产量损失2500亿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8.3%。其中,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偏重发生,通过防控挽回产量损失730亿斤,占小麦总产的26.3%。


病虫害防控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过去存在过度依赖农药的问题,现在逐渐向“绿色防控”转变。绿色防控是指以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的转变。


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包括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目前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是绿色防控由理念成为行动,农业部、科技部等发布了很多政策和指导意见;绿色产品和技术效益显著,我国已经成功研发了一批绿色防控新技术产品,集成了一批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激发了绿色防控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绿色防控的主要成果包括新型施药器械大面积推广应用,比如植保无人机,其保有量和作业面积逐年增加,保有量从2014年的695架增至2018年的3.15万架,作业面积从2014年的426万亩次增至2018年的2.67亿亩次;再者是自动化监测预警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比如小麦赤霉病自动化监测系统、马铃薯晚疫病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等。


当然,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也还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在下节讲到。


第二、我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面临的问题。


首先,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栽培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全球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全球小麦锈病危害加重,Ug99的出现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条锈菌对高温的适应性导致美国东部小麦条锈病近年来频繁流行;另外据统计,我国2013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73亿亩次,比2003年增加12.8亿亩次,10年增长了21%。由于秸秆还田等因素,我国小麦赤霉病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展的趋势,小麦赤霉病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其次是外来生物入侵风险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农产品贸易增长和人员往来频繁, 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加重;比如草地贪夜蛾2019年入侵后,迅速扩繁到26 个省市区,发生面积1600多万亩,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安全;再比如2020年沙漠蝗在肯尼亚、索马里等东非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西南亚国家跨区域大范围迁飞,给我国防控和检疫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然后是,作物病虫防控“重治轻防”,相对投入不足。比如大量依靠农药且使用不合理,生产并使用了近全世界一半的农药,单位耕地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全国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低,基本维持在0.2%,远低于美国的1%;“十三五”科技计划缺乏对植物保护领域专项支持;地方政府对专业化服务(统防统控)帮扶力度不够。


再然后是,缺乏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与产品。比如在预测预报方面,预测模型的研发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经费投入少、研究人员缺乏、预测模型实用性差等;大多数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仍然采用“眼观手查”方式,缺乏自动化预测预警。再比如在生防制剂研发应用方面,防效与化学药剂相比仍然有差距,见效慢;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大,效果不稳定;应用面积不大,且主要靠政府项目经费投入。


最后是作物品种抗病性利用不合理,部分病害抗源种质稀缺,比如小麦抗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等腐生病害没有高抗抗源,中抗材料稀少;水稻细条病主效抗病基因尚未发现;玉米穗粒腐病、粗缩病抗源稀缺。另外就是单一抗源过度应用,比如大面积单一的推广垂直抗病性品种,导致了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定向选择”,致使新的优势小种不断产生,新一轮生产品种抗病性 “丧失”,引起病害大流行。未来而言,抗病基因合理布局任重道远。

第三、我国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发展对策。


未来如何发展病虫绿色防控,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是落实条例精神,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政府、农民农户、企业、科教工作者共同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宣传引导、责任履行和社会监督,达到普遍关注、充分了解、准确遵守和共同维护;加大绿色植保投入,财政支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投入;落实条例精神,建立适应农村变革的植保新体系。


其二是加速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智慧植保”的农业病虫害防控新理论;研究农业生产新形势的农作物生物灾害新规律、新对策;研发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手段;研发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的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抗逆新品种;研发满足自动化、智能化要求的植保新装备、新技术。


其三是加强品种抗病性及其合理利用。比如通过生物技术等手段累加多个基因,快速实现小麦广谱抗病性,创新抗病资源创制;或是在宏观方面,从病菌群体结构、品种抗病基因入手,构建不同麦区的生物屏障。


其四是结合农业措施防治病害,充分利用生态调控技术,实现综合治理到生态调控的范式转移。其五是实现育种、植保、栽培、推广等部门协同攻关,植保专家与育种家协作,系统开展育种亲本材料的创制和持续改良的前育种工作,创造携带一系列已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的核心亲本材料。其六是加速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明确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这一理念。


整体而言,实现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要顶层设计引导、多学科交叉应用、跨领域协同合作。最终构建起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保障生物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


谢谢大家,我就简要汇报这些。


兰玉彬院士:关键未来农业、未来食品关键共性问题,促进交流与合作


院士介绍——


兰玉彬,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有效候选人。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国际精准农业航空学会主席、世界无人机联合会副主席、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全国农业航空技术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广东省领军人才。


图片5.png


发言整理——


感谢杨凌示范区的邀请,感谢35斗的协调统筹。非常高兴参加“2022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杨凌峰会”。民食所系、社稷攸关,创新肇始、粮藏山川。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吸引了众多产业人士的参与。


本次会议的立足点为“未来农业、未来食品”,用意是十分恰当的,农业和食品不仅关系着我们的现在,也决定了我们的未来。会议形式也十分的好,通过这样的会议,可以让政府、学界、企业界、投资界联合起来,共同探讨和分析大家关切的关键共性问题,促进交流与合作,一起为端牢“中国饭碗”出力。


因为日程安排的原因,我无法到场与会,提前录制了视频,跟各位汇报我的工作和想法,希望跟大家有所共鸣。再次感谢大会的邀请。预祝大会圆满举办。谢谢大家。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