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从二十岁到七十岁,我们采访了一群新时代的新农人

作者:陈欣雨 2023-03-22 09:06

吴晓波曾说“创业就像一场完成自我的拯救,就像骑到一条恶龙的身上,这条恶龙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要把你摔下去。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超级败坏的时代,但是希望我们能够守住基础的伦理和初心。”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无数创业者的身影涌现其间。向农而行,众多饱含创业热情的新农人们积极投身农业、发展农业、壮大农业,他们正成为农业强国的新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长征。这些创业者们或为农业带来了20岁的勃勃生机,也有人为行业注入了60/70岁的醇厚积淀,他们构成了这个行业的砥柱中流。35斗邀约了几名农业创业者,一起聊了聊他们的创业故事。

 

肖奕博:十年前埋下的种子,如今发了芽,未来一定会开花结果

 

肖奕博,珠海元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9岁创业。

 

元育生物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源于清华的领先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生产高品质微藻原料,并致力于通过微藻的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成立当年,企业就获得了经纬创投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通过配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用最先进的微藻培养和加工技术生产微藻原料,当前,元育生物多款微藻基原料已获诸多海内外客户的认可。

 

微信图片_20230321174956.jpg

图:肖奕博照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2012年,21岁,大三。

 

那时的肖奕博还在东北农业大学念本科三年级,参加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不过1000块钱。

 

也许数年之后,肖奕博才会回头惊觉,那个平淡无奇的2012年,自己的创业梦想,就在大学校园的实验室中偷偷萌芽了。

 

“这个‘秸秆制糖’的小项目尽管在别人眼里非常不起眼,但是凭借这个项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让我在本科就拥有了自己发表的第一篇 SCI 论文。”

 

随后,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和对生物质资源开发的浓厚兴趣,2014年,22岁的肖奕博成功被保送进清华大学直博,吴庆余教授担任他的导师。

 

“我的导师是做微藻应用研究的,我就想去实现产业化,一定要。”

 

在校园生活中,满怀创业激情的肖奕博也将这份激情传递给了吴庆余教授,吴教授曾一度说出“要不你退学,我们现在就去创业”的话来,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吴庆余教授更希望他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然后进行科研工作。“他真的把我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在培养,创业这条路太苦了,他希望我不那么累。”肖奕博说。

 

直到几年后的2021年,元育生物正式成立后,吴庆余教授千里迢迢赶到广东,促膝长谈中,肖奕博才得知,这位从事了科研工作近40余年的老教授对他的殷殷期盼。

 

“奕博,选择创业,在你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也在实现我的梦想。”

 

1.jpg

图:吴庆余教授赠予元育生物的诗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然而,博士毕业时的肖奕博处在人生选择的分岔路口,从事科研还是投身产业?于是他来到了清华的经管学院,找老友倾诉。

 

“好友问了我一个比较终极的问题‘当人生到了终点,你希望以一个怎样的身份死去?’。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豁然开朗了,我说,我想成为一名企业家。”

 

肖奕博想要创业,肖奕博也知道怎么去创业。27 岁的他,已经开始着手创业事宜,但导师则是倾向于他做博士后。于是,他决定以博士后为过渡期,筹备创业项目,寻找“天时”“地利”与“人和”。

 

博士后期间的他深入了解了生物行业的企业模式和运营体系,并成功参与和孵化了一些项目。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些难得的经验,成就了肖奕博一步步坚定创业想法的底气。于是,那颗创业的种子在2021年中旬正式落地。

 

采访中途,笔者曾问他二十几岁创业给他带来的优势和挑战,这个表面上大大咧咧但理性的创业者给出了他的回答。

 

“其实我并不觉得年龄会带给我什么困扰或者是优势,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外界第一眼看到的稚嫩和深入了解后的惊喜。”

 

年轻可以让他成为团队的调和剂,能够让团队中比他年长十几二十岁的伙伴愉快地合作、推进业务。

 

年轻让他开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对行业动态的精准了解,对身边前辈经验的谦虚请教,对业务的有序推进……是他一辈子都会继续进行的事业。

 

年轻能够给予他巨大的试错空间和机会,但他会用并不显得那么沧桑的手掌去尽力抓住每一次机会。

 

年轻或许会让合作伙伴产生第一眼的疑虑,但没关系,深度的交流之后,你会了解元育生物的实力。

……

 

“年龄从来都不是一种限制,创始人的方向感、决策力才是决定企业生存时间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梁恩铨:年轻是一堵厚厚的墙,透过墙,我看到了光

 

良平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梁恩铨,1994年生,26岁创业。

 

微信图片_20230321200906.jpg

图:深圳实验室成立第一天和同样年轻的研发团队(右4为梁恩铨)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良平生物科技利用微生物组学及合成生物技术,搭建体外“消化工厂”,对植物原料和非粮原料进行发酵处理,旨在改良、升级、创造营养,以更好地满足动物和人类的营养与健康的需求。良平生物自2019年12月成立,2020、2021、2022年连续实现营收100%增速,2022年营收达近亿元。

 

从22岁大学毕业到26岁正式创业,期间,梁恩铨曾就职于汇医慧影和每日优鲜,两份工作经历让他见证并参与了医疗AI和社区团购的浪潮迭起,初创公司所拥有的宏大梦想、澎湃氛围、极致效率也深刻影响了他。创业,开始在梁恩铨的脑海中萦绕。

 

2019年底,梁恩铨察觉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科技手段已被应用于饲养产业,更能高效地解决我国大而不强的饲养产业中诸多的痛点。于是,他果断选择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翻开了人生中名为“创业”的篇章。

 

“父母和家人一致认为‘创业=投入和风险’,但是同学和好友就觉得我是‘老板’,‘创业=财富’。”

 

对于为何选择在这个年龄选择创业,梁恩铨认为自己只是刚好在这个时间点发现了产业需求,并希望通过创业的方式尝试着努力去抓住它、实现它而已。

 

梁恩铨感触最深的还是年龄带来的挑战。“这个年纪创业,年龄带来的挑战大于优势。”对他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缺乏,掌握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不够,犯错的概率自然会更大。

 

“心理上的话,初期一定是异常焦虑的,因为你会发现你很多事情没做过、完全不懂,但创业后会让人的目标感变强,会针对自身情况学习、强化优势、补足缺失,在经历‘阵痛期’之后,整个人的抗压能力和韧性会更强。”

 

“拜访上市养殖企业客户的时候,必须对产品和学科知识非常熟悉。尽管养殖听起来特别‘接地气’,但客户的技术人员大多具有博士及以上背景,加上多年的产业积累,这些也对我提出了高要求。年轻已经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毛头小子’了,在专业上,必须要做到更好,才能让客户信任。

 

在目标感带来的自驱力和感召力下,创业初期的梁恩铨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后脱下西装,拿起了动物营养学和微生物学相关的课本,金融学出身的他从零开始,学习起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想要运营一家科技公司,基本的学科知识是‘必需品’。”那时的梁恩铨已经意识到——没有掌握知识,也就失去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工作中见缝插针的勤奋使得后来与企业CTO聊天时收获了高度的评价。“CTO说,现在的我,已经有了一个生命科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知识积累了。”

 

年龄或许是一堵厚厚的墙,但年轻本身也是墙后的光。年轻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可塑性,更早的明确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上的不足,并让他针对性的锻炼成长,这是这个年龄创业的经历予以他的馈赠。

 

“年轻时期的冲劲、热情以及灵活的思维,都不应该仅在年轻时拥有。”在梁恩铨的理解里面,这些特定时光里赋予人的特质,应该进一步得到强化。“年轻时拥有的这些质感不注意的话会随着岁月流转一步一步变化,而年轻的创业者需要去做的,就是保持它、强化它。”

 

今天的农业创业场景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场景的变化和对技术强烈的需求会吸引大量的年轻的、有热情的创业者加入大农业创业的浪潮,很荣幸,我们见证了肖奕博、梁恩铨这样的年轻人的身影,也很庆幸,35斗一直是农业人的陪伴者。

 

潘亚:我在温室里向阳而生,绽放“她”力量

 

山东玻璃科技有限公司,潘亚,从事玻璃外贸出口17年。

 

微信图片_20230321175022.jpg

图:  潘亚与荷兰温室客户(右2为潘亚)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山东玻璃科技有限公司(SGT)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针对节能,安全,建筑玻璃和温室大棚玻璃为一体的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泰安、高密、青岛有加工基地和出口公司。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欧洲、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内项目也有优秀表现。

 

当我站在人生40岁门槛的前方,回望30岁在创业门口毫不犹豫走向前的我,似乎十年就在弹指间转瞬即逝。可只有我知道这十年间自己的经历、成长、蜕变、破茧、成蝶……

 

古语说三十而立,但对于女性来说,三十岁从头来过可能更需要涅槃重生的勇气。当年我立下志向,要带着“Made in China”的玻璃冲击主流温室玻璃市场。彼时,集团老领导再三劝我三思,因为一旦不成功,就很难再有当时的地位和成果。我说,没关系,让我抓住三十岁的小尾巴闯一闯,即使不成功,我也可以从零开始。事实证明,真的是从零开始。

 

非常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那时候儿子才3岁左右,因为一出国就什么也顾不上。我也很感谢当年对我伸出橄榄枝的客户,虽然订单很小,但是那份信任最是难得,因此我非常珍惜每一位客户,无论大小,都以诚相待,提供最好的服务。

 

设施农业看荷兰,当我第一次独自一人背着沉重的行李和样品参加GREENTECH(GreenTech是全球园艺产业的盛会,展览会自1962年首办以来,已举办50多年,是国际上影响力深远的顶级商业园艺博览会)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有一天世界也会看向中国的设施农业。由于设施农业的特殊性,要想融入这个全新的行业,我们需要付出太多。加之彼时的Made in China在国际市场口碑欠佳,市场和客户开拓尤为艰难。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似乎天然就很难取得客户们的信任。

 

记忆最深刻的是为了约见一个潜在的客户,我把自己的机票改签了三次,直到展会结束,我还在等他,最后是客户感觉到很不好意思,和他的领导说,这就是这两天一直在等待我们的Alice。是的,我很年轻,但是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让我一直保持了年轻态。对行业的激情让我在客户面前充满自信。

 

十年来,我从容易激动上火的脾气逐渐变得平和。疫情三年,跨国沟通困难重重,闲不住的我又开始着手国内市场的业务。伴随国家的乡村振兴的东风,玻璃温室兴起,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节。德清项目是我在国内业务启航的源泉,也感谢北京水木九天团队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更要感恩三年来对我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圈内同行。我想,做人到位,业务也自然水到渠成。

 

我经常和儿子交流未来他的定位,虽然他现在还不到11岁,但随着智能化在现代农业的兴起,将来,他们才会成为农业的生力军。未来,我希望他们的身影能出现在我国的田间地头。三年来,中国制造愈发强大,不论是钢结构还是铝型材,不管是内部设施还是核心硬件,我们几乎都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在软件上,我们还存在进步空间,以种植运营板块为例,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更多的向年轻一代倾斜,培养他们的兴趣。未来十年,中国不会缺少好的温室大棚,缺少的是种植运营人才以及我国种植数据库的建立。

 

三年来,国外很多公司破产,被收购,并购,重组,一个行业的大洗牌。

三年来,国内设施农业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新面孔。

这时,我忽然发现,所谓的年龄、经历、阅历似乎并不代表什么。

我,又要从零开始了。

 

如果说十年来最难的是什么,我想莫过于这份热爱和激情,这份执着和坚守。

春节前听到最多的是2023年是经济复苏的一年,一切都在向阳而生。

春节后感受最深的是2023年是经济重创后最艰难的一年,一切都举步维艰。

或许疫情耽误的三年让我们太着急,太着急变好,太着急变得更好。

或许我们不必那么着急,解决不了的问题,过不去的坎,沉淀下,也许更好。

不慌不忙,至少让我们还能表现得从容优雅一点。

我们很难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我们尽量不让这个世界和自己变得更糟糕,不也挺好?

农业,初心不可变,坚守不可变。这是一道难走却不得不走的道路。

我很荣幸,能在这条路上和大家共行。

让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感染别人。

坚持做自己,让山东玻璃在国内外的基地耀出太阳的光芒。

 

尹淑萍:那个时候的我根本没有准备好创业

 

尹淑萍,嘉兴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微信图片_20230321163707.jpg

图:尹淑萍照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嘉兴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在草莓行业深耕20年的农学博士尹淑萍在浙江嘉兴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成立的农业科技企业。公司引进与研发行业领先的草莓设施装备,以种苗的选育、培养为业务核心,集合草莓产业链资源,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草莓科技服务商和产业运营商。

 

曾经的尹淑萍身上有很多的标签:博士、外企高管、技术人才。

 

而现在,52岁的尹淑萍对2015年选择与合伙人共同创业的自己做出的评价,却是与上述标签完全相悖的“不成熟”和“单纯”。

 

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了解她的经历之后似乎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创业之前待过事业单位、端过“铁饭碗”,也在外企得到过世界顶尖级的草莓科研资源和上百万的年薪,对她来说,一句“希望世界草莓行业能向中国学习”便是创业的缘起。

 

“草莓产业链,要是不弄两脚泥,就不算真正进入产业中来,也很难有改变。”

 

但尹淑萍知道,自己所服务的外企,不涉及也不愿意做实体。因此,外企所提供的技术和服务,与我国的草莓产业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鸿沟要有懂技术、懂专业、懂管理的农业企业填补,不能用外企的高精尖直接服务农民。”于是,她毅然踏入了创业的浪潮。

 

“到现在我才反应过来,那个时候的我根本没有准备好,也低估了创业的艰辛。”

 

脱去了曾经科学家和外企高管的外套,核心员工离职、资金链断裂、生产和销售不如人意……对于一个初创企业家来说,上述随便一个因素便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至暗时刻反映到尹淑萍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整晚整晚的失眠,“有两年多的时间,尽管白天工作已经很饱和了、身体很疲惫,但一到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就浮现出公司的各种事情,直到天亮熬不住,才能短暂的休息一两个小时。”

 

而让这种现状得以改变的原因,除了尹淑萍个人的不服输和勤奋这些值得称道的特质以外,终身学习的这一个做法和习惯也让她的创业之路步入了正轨。

 

2017年10月,距离创业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离开了校园数十年的尹淑萍来到了中国农业大学中农创学院再次开启了学习之旅。

 

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母校为企业家打造的训练营,在这里,尹淑萍收获了太多太多。

 

“那个时候的我已经要被我经历的‘至暗时刻’打趴下了,但回到学校以后,我才算真正开始系统学习创业这门课,包括财务、战略、人力资源、营销、融资等板块。”除此之外,到企业的实地参观实践也为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结合自身技术的专长和学习到的管理企业的专业能力,使得当时的企业慢慢有了起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2021年佳莓的重新出发。

 

从合伙创业到独立创业,尹淑萍的心境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以前的她眼里,世界非黑即白。而 40- 50 岁的创业历程给予她的,则是一个越来越成熟的过程,平和、宽容、包容只不过变成了她成熟的“外包装”。

 

“以前创业有一点压力,晚上就睡不着觉。现在天天都能睡得很好,不是压力没有了,而是我的承压能力大大增加了。”

 

作为农业领域中少有的女性创业者,尹淑萍身上也显示出来一股女性特有的韧性和力量。

 

“我在45岁和51岁的时候进行了创业,差一点就要坚持不下去,农业太苦了,很少有人会选择进入。但是女性一旦进入,想干的人很少被打垮。”看着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打造出的佳莓,尹淑萍很是骄傲。

 

对农业本身,尹淑萍同样寄予了厚望。未来,除了有知识的新农人加入这个行业,部分机构或者资本也会大量涌入这个行业。

 

“农业是真正长久不衰的行业,你越品,越醇厚。”

 

陈家文:退休后再创业,我要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陈家文,1946年生,卓诚科技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230321165716.jpg

图:陈家文照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广州卓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食品设备高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的科技型企业。研发的固态食品无菌封装系统,颠覆了传统罐头工艺,集熟化、杀菌、封装于一体,解决了传统罐头食品因杀菌时间过长而造成过熟的行业难题,让菜肴的还原度极大提高。整个系统为全球首创,攻克了多项国际难题。既保持了食品的原始风味及口感,又达到商业无菌,还具有节能环保等多项优势。

 

“我大学毕业后在重庆的一家国营罐头厂工作了23年,然后47岁离开重庆到广州,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到58岁,那时候就基本快要退休了。”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专业的陈家文,钻研了一辈子的技术,当他2004年决定创业的时候,得到的第一声反对来自于他的夫人。

 

“她说我太老实了,老实人做不了生意,创业容易吃亏。但是我觉得自己当时身体还行,而且人来到这世上,总得留下点儿啥。

 

“我是食品专业出身的,退休后我就一直在想,我能不能做一些改善传统罐头的方法。尽管当前罐头储存期长并且安全性也高,但是口感总是给人一种‘不愉快’的‘罐头味’,好像过度加热后不新鲜了一样。”当过罐头厂总工程师的陈家文说。

 

于是,2004年,在鼓励创业的风潮之下,广州卓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原名为广州卓诚贸易有限公司),成为了陈家文创业的起点。 在卓诚科技做外贸业务有了一些积累后,于2017年、陈家文71岁的时候,终于下决心把固态食品的无菌封装技术开始启动,成立了广州卓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并每年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坚持不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或许银发一族创业会有天生的资源积累和先天紧密联系的伙伴,但身体机能的指标,终将伴着岁月一步步老去。2006年,彼时,60岁的陈家文出现了肠胃问题,“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严重”……成为了他的“头号敌人”。

 

“看到我这个样子,家里人也很担心。2007年的时候,我儿子从一家国营公司辞职,来跟我一起创业,帮我分担工作压力。”

 

多年的机械维修经验、食品加工的专业背景、家人的助力。2017年,卓诚科技的无菌包装技术初试成功,经过6年多的努力,研制出中试设备,成功生产出多批样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颠覆了传统罐头的加工工艺,集熟化、杀菌、封装于一体,解决了传统罐头因杀菌时间过长而造成过熟的难题,让菜肴的还原度极大提高, 实现了商业无菌、常温长保、开封即食。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首届预制菜展览会评为2023年预制菜10大先进技术之一。可以预见,该技术是未来预制菜市场、航天、军工有效的食品保存途径。将为年轻一代的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和享受。

 

“作为一个搞食品的人,好像不搞点新的东西,就对社会没什么贡献。”

 

尽管陈家文一直在求新,但是他同样提出了对创业的一些“老”看法。

 

对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陈家文来说,“安全区”是他创业的关键词。从身体上来说机能不比年轻人,因此,蛰伏的时间不能太久,也折腾不起;对于创业赛道的选择,他会选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耕耘,“不做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是他的人生信条。

 

“我想要开发一个好的技术,并且把他传承下去,不仅对家庭有帮助,对整个社会也有贡献。”

 

写在最后

 

在创业的过程中,年轻人们拿到的剧本或许是《当幸福来敲门》,也可能是《笨小孩》,他们负重奔跑是因为责任,是为了抓住机会和实现人生理想。

 

当退休来临,银发一族所经历的是工作、结婚、育儿等操劳的大半生之后的《飞屋环游记》,当生活失去重心后,怎样重新找到自己,如何发挥自己的“余热”,已经成为他们迫切的愿望,许多退休人士选择创业的原因,也正是来自精神层面的驱动。

 

创业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接力赛,参与者有耄耋老人,也有弱冠少年,但欣喜的是,这场接力赛,会有人一直跑下去……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