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从欧洲顶级商学院到山村养蜂场,90后女孩创业一年即卖出400万元蜂蜜
这是一个90后“海归”女孩投身农业的故事。她放弃百万年薪和私募高管的职位,到偏远山区与蜜蜂为伍。她用自己的积蓄,在那里建起一座叫“彩虹”的养蜂场。
起初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质疑她的选择。在他们眼中,这是小姑娘一时兴起的“玩票”式创业。她没有解释,选择埋头做事。
一年后,“彩虹蜂场”的产值达到400万元,她成为当地产业的带头人,还受邀向海外进行技术输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让质疑的声音消失无踪。
她叫潘先珮,她向35斗(微信号:vcearth)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2014年,潘先珮在一家著名的私募基金担任高管。因为一件意外的金融事件,她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时的她却开始不安起来。一个入行不久的新人,还没真搞明白金融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身家不菲。这个行业的浮躁和吊诡,让她觉得不踏实。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潘先珮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决定利用这笔启动资金先充电,然后找个实业项目创业。
2015年,潘先珮远赴西班牙,开始在全球十大商学院之一的IE商学院深造。期间,潘先珮参加了全球资本聚集的Venture Lab创业大赛。她几乎是独立完成了整个商业项目,并成为大赛历史上第一个华人冠军。
2016年,潘先珮学成回国,在重庆创办了一家农业咨询公司。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她帮助不少客户完成了品牌升级和战略规划。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潘先珮逐渐了解到了农业公司的运作逻辑。
2017年,三代养蜂的龙训明找到潘先珮做品牌咨询。在交流的过程中,潘先珮萌生了涉足养蜂业的念头。
潘先珮告诉35斗记者,养蜂业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市场,当年(2017年),国内蜂蜜产量就已经达到了48.8万吨(2019年预估为50多万吨),总产值为50亿元,居全球第一。
但是这么庞大的市场,却没有什么头部品牌。当时全国具备蜂产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为1000多家,规模级以上的300余家。但是在市场上,蜂蜜品牌普遍认知度不高。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缺乏引领行业标准和社会认知度的“第一军团”。
彩虹蜂场的五倍子蜂蜜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带着对养蜂业尴尬现状的好奇,潘先珮进行了深度的调研。她发现这个行业有四个普遍性痛点:
一是整个行业的上游非常分散,基本都是以散户繁养为主,人力成本较高。而产品也呈现量小价高的特点。个别升级到公司化运作的大户,囿于自身视野和知识水平限制,很容易遭遇天花板。
二是虽然有一些资本进入养蜂业,但大多是瞄着优厚的政策扶持去的。这些资本对企业技术和品牌升级,没有太高的积极性。
三是养蜂业的地域性很强。养蜂户们习惯守着本地市场,没有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的意愿。
四是整个养蜂业的产业链是割裂的。养殖户和加工端,还有销售端各做各的,市场的反馈基本传达不到上游。这导致了市场上消费者对企业化运作的蜂蜜有不信任感,觉得好蜂蜜都要在农民手上买。
结合自身优势做了详细梳理后,潘先珮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
2018年,由潘先珮个人独资的“彩虹蜂场”在重庆黔江成立。有过创业峰会“实习”经验的潘先珮,很快完成了租地、修路、修房、建蜂棚、种油菜一系列前期筹备工作。
彩虹蜂场厂区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在开始引进种蜂的时候,这个养蜂新人显示出了另类的一面。她没有选择国内普遍繁养的意大利蜂,而是选择了较为“冷门”的中华蜂。
她的理由有三个:
一是意大利蜂虽然产量单位产量较高,但无大蜜源时饲料消耗大、环境适应能力差,不利于控制成本。
二是相比因器官退化而“怠惰”的意大利蜂,充满野性的中华蜂10℃~40℃的气温都可以外出采集,能够保证蜂蜜的持续产出。
三是中华蜂产的蜜是含有花粉的混合蜜,丰富的口感有助于后期市场推广。
在接下来的其他环节,潘先珮同样在不断打破传统。比如她了解到,传统制蜜方法会有很多的蜂蜡和花粉残留。这种蜂蜜在夏天容易滋生微生物,导致出现“炸瓶”的现象。于是她花费大量资金,引进了低温精滤技术。保证自己生产的蜜不仅口感更好,还能解决存储问题。
制蜜车间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潘先珮说,只有积极尝试改变,才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经过一年的探索,这些尝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2019年,彩虹蜂场成为了西南地区第一家中华蜂达到4000群的蜂场。潘先珮估计,今年蜂场能生产蜂蜜20吨,产值达到400万元。
潘先珮创业之初,就规划好了蜂场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养蜂业能够产生价值的,基本就是蜂蜜。而彩虹蜂场按不同发展阶段,设计了多种盈利模式。
在初期,蜂场的主要产品除了蜂蜜还有蜂种。潘先珮认为好的种蜂是有市场需求的,而且相关的繁蜂技术也可以作为服务进行输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拓展,目前潘先珮已经成功地发掘到了蜂种客户。而第一款五倍子蜂蜜也在2018年的12月正式上市。
2019年5月底,一群特殊的客人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他们是来自著名蜂产品企公司Melipoly的高管。在参观完彩虹蜂场后,客人们当场与潘先珮初步签订了200吨蜂蜜的订购合同,和一份长期向马来西亚提供蜂种技术输出的协议。
彩虹蜂场与马来西亚客户签约
图片来源:企业提供
在潘先珮的规划当中,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会研发蜂蜜的衍生产品。当中可能包括护肤品、洗漱用品、工艺品等。至于具体是哪些产品,她说还在调研当中。
同时,蜂场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跨界与第三产业合作。目前潘先珮已经与重庆渝北某景点达成了合作协议,内容包括景区的养蜂观光项目等。2019年下半年,双方的合作就可以进入招商引资阶段。
在后期,彩虹蜂场会考虑进行品牌升级。但在这之前,潘先珮说她希望企业能稳定2~3年。她说她需要时间去整理公司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人员、产品、技术、渠道等。
在外界眼中一帆风顺的彩虹蜂场,其实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当中比较突出的,是团队磨合和渠道推广的问题。
在团队合作的初期,潘先珮发现不少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比较固执。潘先珮经常有新的想法,但和他们的既有经验会产生冲突。这导致双方在工作中交流不畅,项目进度缓慢。
为了打动他们,潘先珮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每天和大家一起住简陋的板房,吃一样的工作餐。在蜂场,即便被蛰得浑身是包,她也会和员工一起坚持在一线。不仅如此,潘先珮隔三岔五还要买点小礼物,“贿赂”下各位员工。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久后,这些技术人员开始试着理解她的想法,主动配合起来。
理顺了生产环节后,潘先珮很快又面临市场推广的问题。潘先珮选择主攻药房渠道。刚开始,没有名气的她几乎处处碰壁。但她仍旧一家一家地跑,甚至厚着脸皮到别人集团公司去蹲守。最终,她的坚持和真诚,打动了不少企业。一张张订单开始向她递来。
潘先珮说,在经历了各种困难之后,她越发珍惜现在的团队,和来之不易的成果。而这种在农村创业的踏实感,是在其他行业体验不到的。她希望未来能在养蜂业深耕下去,用自己的经验和创意,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改变。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