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千亿规模的中国种业市场,能再培育出一个先正达吗?

作者:廖芬 2021-08-31 15:41

纵览种业市场焦点,拥有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关注的政策利好,十亿级资本加持的助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计算等创新热点涌动。种业,无疑到了发展的黄金周期。

 

但同时也留给了产业诸多思考空间,在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能否再造一个千亿规模的“新种业”市场。如果是的话,谁会从中受益,能再培育出一个先正达吗?

 

本文即希望就上述问题进行阐释,35斗系统梳理了种业市场现状、关键壁垒和发展挑战,以及创新企业清单等内容,揭示种业创新的结构化演变路径。

 

千亿市场,新技术带来新增量


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而言,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并且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它与生命科学的结合正在推动医疗、健康、农业等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它与农业的碰撞也给我国种业创新发展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关键机遇。

 

民之重农,农则重种,而种之大事在选育。我国种业发展受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不断衍变,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四自一辅”阶段,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制种主体,种子由农民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政府必要调剂,无商品种子市场;“四化一供”阶段,制种行业主体转变为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种子生产流通方式发展为专业化生产、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种子产业化”阶段,科研单位建立的制种公司成为主体,种子市场化经营;“种业现代化”阶段,行业主体逐步转变为育繁推一体化制种企业,商业化育种体系起步。

 

自种业进入市场化发展以来,我国种子行业的市场容量便不断扩大。2012年国内种子行业市场规模1038亿元,到2020年种子市场规模达到了1300亿元。

 

图片1.png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

 

从细分市场来看,占据市场前三位的依次是玉米种子、水稻种子和小麦种子,2020年占整个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的比重分别为27%、24%和14%。

 

图片2.png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

 

稳中有涨的市场需求反推着育种者不停创新,不断提升育种技术。育种者从耕作者,到职业育种家,再到分子育种工作者。生物育种也随之走过了驯化选择1.0时代、常规育种2.0时代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3.0时代。

 

而后,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位一体”的时代,智能化成为生物种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大数据技术成为推动种业智能化的先导力量。

 

2018年初,美国科学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Edwards Buckler教授提出“育种4.0”的理念。未来育种将在基因组技术、表型组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以及信息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物联网技术、图形成像技术等跨学科、交叉技术支撑下,实现作物新品种的智能、高效、定向培育,最终推动育种技术从“艺术”到“科学”到“智能”的革命性转变。

 

国内差距犹存,多线追赶寻求突破


然而,就在世界上种业技术先进的国家进入育种4.0时代之际,我国种业尚处于从2.0向3.0过渡的阶段。

 

与国际上走在育种创新前列的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发展目前还有不少短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及杂交水稻等研究领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水平成果,但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及优质品种选育推广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

 

从单个品种来看,水稻、小麦单产占优势,但大豆单产约是130公斤,玉米单产约为420多公斤,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在养殖业,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不同程度依赖国外。

 

我国成立的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5万份。并且在对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产、优质等性状,跟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好在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0.1%。

 

放眼全球,从2016年开始,陶氏并购杜邦,拜耳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全球种业新一轮并购已经完成。

 

美国种业在国际育种创新的先进梯队,纵观他们的种业发展史会发现,二十世纪中后期《植物保护法》的颁布和随后的修正案以及相关仲裁给予了知识产权充分保障,孟山都等大企业对种业市场高度重视,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等因素持续推动着美国种业扩张。

 

尽管我国种业在发展早期忽略了其中一些关键问题,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度日渐提高,我们在方方面面做出了调整,也有长足的进步。

 

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提高了重视,从多线切入维护行业秩序。今年7月5日,农发行支持种业专项资金1000亿,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的品种权司法解释,降低知识产权方举证难度;7月6日,农业部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7月26日,最高法促乡村振兴司法保障意见,从严从快惩处制售假种子等伪劣的农资行为。

 

图片3.png

近年我国种业重要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35斗

 

再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的种质资源分析水平从依靠经验的表型升级到依靠数据的基因型,利用水平从比拼概率的杂交育种升级到基于杂交育种的、精准改造的转基因、基因编辑技术,跟以前相比产生了质的转变。

 

随着设备、技术、试剂耗材的国产化,测序仪、基因芯片、高通量的工作站、试剂等国产替代优势日渐明显。分子育种的产业化前景愈发明朗。结合海外发展的经验来说,国内的分子育种应用还有很大的渗透率增长空间,包括作物育种、畜禽育种及水产育种等还有极大的应用场景可以开拓。

 

此外,以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前沿学科揭示了性状形成机理,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为代表的技术加快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种效率几何级增长,育种由随机朝定向、可设计转变,品种“按需定制”正成为现实,种业发展也将迎来“跨界融合”阶段。

 

老玩家为主导,创新种企引领方向


由此,尽管我国尚处于从2.0向3.0过渡的阶段,但实际上,国内不少种业大公司已经站在育种3.0的阶梯上,也有创新企业布局种业赛道,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图片4.png 

国内种企清单(排名不分先后,未统计入内的企业可联系作者添加)

 

从该表单可以发现,国内育种仍以老玩家为主导。专注于种业的创新企业尽管数量有限,但大多从先进技术研发切入,为我国种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基础,同时引领创新方向。

 

博瑞迪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动植物分子检测和育种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致力于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高通量、低成本的精准基因型分型和分子检测技术,推动我国动植物育种技术从传统向分子的跨越发展。

 

古奥基因成立于2016年,以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交互分析报告、多组学知识库和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研发为技术核心,致力于为公共和企业育种研究机构提供基因大数据分析和解读、知识库和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构建的服务,协助农林动植物分子育种和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事业。

 

康普森成立于2011年,公司提供基于新型农业基因组技术的动植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业基因+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设施农业整体解决方案,聚焦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在动植物分子育种和遗传资源保护与发掘等方向不懈努力,致力于用基因科技实现种业强国梦。

 

创新力量的加入对种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种业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表示:未来,种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将向以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和跨界融合为代表的集团化,以联结小农户、大市场和科研院所的平台化,以专业育种、生产、加工、经营和测试检测的专业化,以产品特色、区域特色、作物特色为特征的特色化方向发展。

 

2021年12月3日-5日,在IFAE 2021博览会上,35斗将邀请一众种业创新领域的企业参会,并将推出一张重要榜单。35斗长期关注、链接行业上下游,为种业的未来发展助力,也期待从事种业研究的创新企业联系我们,共赴这场行业盛会,携手助力品牌和行业发展。

 

关于IFAE 2021


全球农业食品产业在技术创新、贸易环境变化、竞争要素转变的大环境下正迎来剧变,原有成功经验被证伪、新模式新渠道快速崛起,急需从底层技术、行业应用、产业集群的视角总结全球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厘清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清晰刻画行业格局和竞争象限。

 

未来农业蕴藏在一片神秘之中。于此,IFAE 2021国际未来农业食品博览会应运而生,将于2021年12月3-5日精彩亮相江苏白马!

主k.jpg

 

IFAE 2021将是一场聚焦全球前沿技术的博览会,看数字化技术集群、生命科学技术集群、新材料及智能制造技术集群如何革新农业;IFAE 2021将是一场关注中国应用的博览会,寻找适宜中国的特色农业产业化路径;IFAE 2021将是一场连接农业全产业链的博览会,从技术到应用,从产品到渠道,从农田到餐桌,挖掘全产业链价值增量。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