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10大食品黑科技:昆虫蛋白、人造肉、可食用包装、DNA饮食

作者:李薇羽 2019-10-22 09:07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数量、质量、个性化的需求,各初创企业使尽浑身解数研发新型食品。近期,35斗发布了诸多关于未来食品的文章,其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人造肉。


此外,昆虫蛋白也是正在崛起的新食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了解到更多种类的科技食品。其中一些已经平稳发展并进入市场,而有些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但无论如何,食品的形态都会愈发丰富,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构想也有机会成为现实。

 

在人口不断增加和资源有限的今天,我们需要借助食品科技,重新思考“吃什么”这个问题。

 

1
昆虫蛋白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3.39.31.png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深度报告,至少20亿人吃过昆虫。虽然想起来有些反胃,但昆虫富含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和矿物质,这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食用昆虫比食用牲畜更环保,而且有些昆虫的味道与我们常吃的食物味道极其相似,比如苹果、培根、花生酱或鱼肉。

 

2
用你的呼吸种植藻类食物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3.48.20.png

大多数藻类(如海藻)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这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基本营养素。发明家Michael Burton和设计师Michiko Nitta甚至提出,人类可以在戴上特殊面具呼吸的同时种植自己的藻类。在伦敦V&A博物馆的一场表演中,他们展示了一位歌剧演员是如何带上面具从而为藻类生长提供能量的。

 

3
细胞肉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3.57.42.png

在实验室里生产肉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过度捕捞和动物福利问题。Memphis Meats公司已经利用动物干细胞(通过无痛活检获得)在实验室培育出肉丸。但它价格高昂,450克肉的价格达到2400美元。

 

4
3D打印诱人的鲜活食品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4.05.04.png

3D打印技术可以用塑料和金属制造物体,也可以打印、烹饪食物。荷兰设计师Chloe Rutzerfeld建议将食物、园艺和3D打印融合在一起。首先,打印一个包含可食用土壤和各种种子的面团外壳。几天后,种子开始生长,从箱子里的小洞里钻出来。然而,这个设计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

 

5
自我降解的食品包装袋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4.08.46.png

一般来说,食品包装袋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自然分解。总部位于瑞典的Tomorrow Machine公司有新办法。他们研制了由焦糖和蜡制成的油包,由海藻和水制成的冰沙包,以及由生物可降解的蜂蜡制成的大米包,这些包装和它们所含的食物寿命是一样的。

 

6
可食用的水瓶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4.13.04.png

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海藻科技初创公司Ooho计划用可食用的海藻水瓶代替塑料瓶。一旦上市,这种包装还可以用于其他液体,如烈酒和化妆品。而且以海草为原料的包装比塑料更便宜。

 

7
用声波强化食物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4.21.10.png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食物的苦味取决于背景声。这个方法被建议广泛使用,比如在人们不注意的情况下用音乐去除食物里不健康的成分。

 

8
人造水产品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4.23.17.png

实验室里不仅可以培养肉类,还可以生产水产品。2002年,Touro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将金鱼的肌肉浸入胎牛血清中,成功地做出了小鱼片。New Wave Foods已经发明了一种由藻类制成的“假虾”,目前正在研制龙虾和螃蟹。

 

9
健康饮食愈发重要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4.24.54.png

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TellSpec公司的食品扫描仪通过检测顾客盘子里餐食的成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只需将该设备瞄准某个食物,该设备就会对化学物质和过敏原发出警告,并帮助你跟踪维生素的摄入量。这种扫描仪可以预先订购,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未来将有更多的人有机会使用。

 

10
根据基因制定饮食

屏幕快照 2019-10-21 下午4.31.33.png

当遗传学与营养学相结合,一个崭新的交叉领域又诞生了。如果DNA测序便宜得可以在家进行,我们就可以使用一款APP来查询不同的人体该吃什么食物,让我们睡得更好、感觉更健康,并知道哪些东西是要忌口的。由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所以饮食也应该个性化。已经有一些公司专门从事这种技术开发:总部位于加州的初创公司Habit计划使用基因标记来为每位顾客识别理想的餐点,并将餐点直接送到他们的门口。


文章来源:《10 High-Tech Foods We Will Be Eating in the Future》

图片来源:同上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