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统计

关注35斗公众号

行业重磅消息!Eat Just旗下培植肉品牌无血清人造肉技术于新加坡获批

作者:35斗 2023-02-06 16:02

 35斗获悉,Eat Just旗下培植肉品牌GOOD Meat,已从新加坡食品局(SFA)获准应用无血清培养基生产实验室培植鸡肉。

 

 图片1.png

(图片来源:JUST Egg的官方社交媒体号)

 

这项新技术有利于将诸如素食者伦理实践(包括人造肉业常提及的「不宰之善」),从道德审美的高岭,引入更广大人群的日常生活。以往培植肉生产流程所需的动物血清,依赖于宰杀怀孕母牛、采集牛胎血液,以制作包含多种蛋白质混合物的胎牛血清。其中的伦理争议,限制了业内挖掘用人造蛋白饮食替代老式蛋肉生产的品牌观感等价值,且经济成本高昂,根据南洋理工大学 (NTU) 食品科学与技术项目主任William Chen教授的 说法,目前胎牛血清价格约每升 2,000 美元(折合市价约13,491人民币)不利于大规模商用。

 

无血清培养基则将细胞培植肉从对胎牛血清的依赖中解绑,得以拓展该产品的营销及食品设计两大要素的空间,并降低制造成本,铺垫大规模商用。这不只是Eat Just的又一座里程碑,它还标志着整个人造肉产业在新技术效能及其监管边界的突破。作为当前唯一允许消费者购买实验室培植肉的国家,这一座亚太桥头堡在相关技术监管的跃进,再次先于欧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监管放松和技术迭代跟进。

 

2019年,SFA发布「30 x 30」粮食安全目标,至2030年,当地生产物资将满足该国30%的营养需求。这而这背后,是新加坡土地及相关资源受限的压力。尽管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及地区比如幅员辽阔的中国,有更多用以应对食品供应链变动的物资和组织资源,但在事关全体人类的的气候议程、人口结构变化和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调整等因素影响下,人造肉等针对传统饮食生产方式的替代、补充,都显露出越来越紧要的地位。因此了解人造肉,将有助于理解农业乃至更多领域中正发生的绿色转型。

 

图片2.png (图片来源:GOODMeat官网)

 

从旧金山和老式蛋肉 走向新世界的新味觉

 

Eat Just从车库到10亿美元级估值俱乐部的历程——其推广的主张、面临的挑战、深度投入研发的技术路线和侧重的运营方向…… 都可作为一瞥人造肉行业发展关键脉络的范例:

 

2011年,它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以Hampton Creek和Beyond Eggs的项目名义创建。团队着眼于开发和推广用以替代传统蛋类和养殖肉类的植物基产品。

 

2013年,其旗下产品(包括JUST Mayo无蛋蛋黄酱)相继进入连锁超市业品牌Whole Foods Market(全食超市)、Costco(好市多)、Safeway(喜互惠)的销售渠道。

 

麾下拥有百年历史蛋黄酱品牌Hellmann's/Best Foods 的快消类巨头联合利华,向新热初创Eat Just发动诉讼,指出其替代性产品JUST Mayo因成分不含鸡蛋,不宜使用蛋黄酱品类名。American Egg Board(ABS:美国蛋类委员会)加入攻击Just Mayo。与此同时,白宫Change.org请愿网站上,10万多人注册签名,表达对新兴可持续食品技术的支持和维护。Hampton Creek最终于12月,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达成协议,自此在包装中明确注明其原料构成不含鸡蛋。而ABS CEO在接受美国农业部调查后辞职。

 

同年爆发的禽流感及其导致的鸡蛋供应下降,似有天助般推动了Hampton Creek「无蛋之蛋」的热度,引发更多人尝鲜。

 

2014年2月,宣布获得 “超人”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领投B轮融资,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参投。在随后的广州巡回展览中,公司表示将在香港发售植物基蛋黄酱,预计每瓶售价约23港元。据称:人造蛋的营养价值比市面常规鸡蛋多25%,不含麸质、胆固醇,保质期也更长。

 

2016年,团队将在植物蛋白中测试类似鸡蛋特性的经验,结合机器人技术,转化为自动化测试-鉴别流程,并为此获得专利。这套流程系统包括名为Orchard的数据库,搜集植物的耐旱度、味道和可能存在的过敏风险等信息。

 

2019年, Tetrick 在经历了2017年开始的团队斗争后,夯实公司控制权,并在年底于明尼苏达州从Del Dee Foods收购、拥有了30000平方英呎的制造厂。

 

COVID-19新冠疫情对蛋肉生产的冲击,使得蛋、肉在美国及世界多个地区、不同时间段展现出供应短缺。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向了Eat Just高达100%以上的销售额增长率。

 

2020年12月,在新加坡获准使用动物血清生产实验室培植鸡肉——这也是狮城业内首例。好奇、勇于尝新尝鲜的饕客,在当地1880家餐厅,都有机会一品细胞培植肉纹理中的「未来味道」。

 

2022年5月,与生物工艺设备制造商ABEC签约,建造10个用于培植肉生产的生物反应器。Tetrick预估这些新添置的设施有望生产3000万磅(折合1360.78公斤)肉品。目前这些反应器的部署位置仍在等待FDA和美国农业部的考察、批准。

 

8月,阿里巴巴作为主要投资者的私募基金C2 Capital Partners向Eat Just提供2500万美元投资,推动后者在中国市场的开发。

 

既要吃饱,又要环保

 

根据中国相关政策显示:至2030年,农业农村全面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畜牧业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等都位列治理重点。另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至2050年,肉类消费将增长70%。人造肉技术产业将在吃饱和环保 / 蛋肉类替代供应与减碳的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连接和平衡作用。

 

在食品供应保障和气候-低碳议程外,人造肉还体现出多种价值。比如,它对于推动社会心智向更契合气候态势转变的适应,也能起到微妙、绵长的作用。培植肉公司通过展示使用更小面积的土地,更少量的水和能源来参与供给,有机会向人们展示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深化对生态和生活环境两者关系的体会,唤起公众与更多企业对于政府和社会综合利益的认知与配合。

 

更封闭、受控的环境,也使得清洁标准的可持续实践更为可行。培植肉的食品安全度,尤其对于面临食品供给链条污染等风险的消费者,是足以引起好奇的亮点。

 

图片3.png

(图片来源:GOOD Meat官网)

 

加速监管放松,解放食品领域的绿色创新动能

 

知识、新概念的分享,和试水、市场验证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任何新兴事物都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新加坡的先行,会影响世界其他区域在人造肉领域的意识和动作,促进地区和国际合作标准的建立进而互通。FDA在2022年11月曾发布评估,认可Upside Foods培植鸡肉的食用安全度,对于有丰富、传统的农业组织和饮食制作习惯的美国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推进活动。欧盟也成立了工作组,以优化人造肉行业监管的执行速度,其成员国在细节标准的一致,使得探索和推进行业落地的速度都加快了。

 

技术标准影响监管标准的界定,因此分享技术标准,不只利于推进商业合作,还能加速拉近不同认知状况的监管方,节省监管的交涉成本,以投入更大比例的资源用于技术和社会推广活动。符合这种模式的相关产品,比如标准库、适合标准化的技术资产及配套的运营模式等,将应时而生。

 

从加州到广州,从中国味道到世界餐桌

 

从老套的硅谷车库故事中所孕育的新口味,打入了传统铺货渠道试水,遭遇来自巨头竞品和社会大众的注视,以及畜牧疫情与短缺的助推,主动运用机器人-自动化新技术之于入口入胃的体验开发,积淀和业绩换来李嘉诚的注资,在新冠期间增加产能、更进一步,于亚太的狮城获得监管和规模生产潜力的突破,再接受阿里巴巴的推动,进而开始进驻中国的巨量市场。

 

Eat Just的兴起和推进,标记着行业勃发的节点,而它的到来,也似乎预示着中国制造在新时代中会继续与世界范围内许多新技术深化交集。从蘑菇基人造肉,到为双汇、金锣、三全等大食品商供货的山东植物基公司,还有清华的细胞培植肉丸等等,中国的农业与饮食行业创业者们也在依然在参与新史记。

 

正如Josh Tetrick所说:「世界上38%的蛋类产品生产来自中国。这是个每天都还在增加的巨大市场。」中国不只关于中国,从旧金山走向亚太的味道,也能触发更多创业者的味蕾,将他们的胃口和中国的味觉从熟识的老家,带往陌生却不乏机遇和对新食异饮嗷嗷待哺的新世界。


参考资料:

https://techcrunch.com/2023/01/18/good-meat-regulatory-approval)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at-just-receives-approval-from-sfa-to-produce-serum-free-cultivated-meat)

https://www.sfchronicle.com/food/article/Eat-Just-cultured-meat-17196579.php)

https://mp.weixin.qq.com/s/9TQD8aZ5tEYoQSCLH2O7lQ)

https://mp.weixin.qq.com/s/XXKmDuk5fglCrNlGUra0dw)

https://www.sohu.com/a/577550957_379553)

https://www.scmp.com/business/companies/article/3189089/plant-based-egg-maker-eat-just-gets-us25-million-china-expansion)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