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仁兆蒜薹:大沽河上流淌的“绿色金条”

作者:35斗的朋友们 2021-04-15 08:31

本文转自“优质农产品杂志”,作者:姜言芳,35斗已获授权。


大蒜传入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古今注》和《农政全书》记载,古代种植的蒜叫卵蒜,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引进一种“胡蒜”,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称为大蒜,卵蒜相对应称为小蒜。大蒜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种植。蒜薹,又称蒜苔、蒜毫,南方部分地区称为蒜苗,是从大蒜中抽出的花茎,具有温中下气、补虚活血、杀菌防癌的功效,是人们喜欢吃的功能保健蔬菜,也是我国蔬菜冷藏贮量大、贮期长的蔬菜品种之一。


1111111111111.png




独特地理条件诞生名特优农产品


大沽河畔的平度市仁兆镇是山东半岛大蒜主产区,具有悠久的大蒜种植历史,也是“蒜薹之乡”。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句丽途中,将士们由于水土不服患了痢疾,军队士气低落。路过仁兆时,军医看到当地有大蒜,就让将士们就着大蒜,喝着沽河水吃了一顿饱饭。神奇的是,吃完这顿饭,将士们的痢疾全好了,李世民万分高兴,不禁感喟道:“水冲平度,沙淤即墨,摇头摆尾大沽河;蒜植仁地,功德昭昭,卸马挂甲十里歌。”“仁兆”和“大沽河”由此而得名,仁兆大蒜也因此闻名。


历史故事虽赋予了蒜薹传奇色彩,真正让蒜薹成为名特优农产品的原因是当地独特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水文条件。仁兆蒜薹产区属河流冲积平原,地势海拔高度26米至35米,土壤以沙壤、褐潮土为主,pH值在6.3~7.5之间,有机质含量25.3克/千克~31.5克/千克之间,土壤碱解氮平均103毫克/千克,速效磷平均38毫克/千克,速效钾平均135毫克/千克。得天独厚的土壤和地质条件为蒜薹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2222222222.jpg


 仁兆蒜薹产区还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660.6小时。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196天。水质优良,灌溉用水pH值在6.3~6.9之间。水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720.8毫米,较大河流大沽河、小沽河、落药河等均属于季节性河流,年可提供水资源1.5亿立方米。适宜的气候和水源条件为蒜薹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2010年11月,原农业部批准对仁兆蒜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保护范围包括仁兆镇、古岘镇等镇的145个行政村,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仁兆蒜薹收获期比国内其他地区较晚,多为白薹,以细长、翠绿、风味好、不糠心、不膨大、糖度高、耐储藏而久负盛名,曾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等称号,连续四年登上央视舞台。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期间,被指定为峰会食用产品,2019年,仁兆蒜薹卖出了全国最高价,收购价达到每公斤7.8元,好蒜薹每根0.2元,变成了绿油油的“金条”。

标准化种植插上起飞翅膀



沽河流域地块较小,土地分散,农户多是各种各的,各有各的“理论”,蒜薹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在众多同类产品供应地中脱颖而出。2010年以来,当地政府逐渐意识到传统种植的弊端,大力倡导标准化生产,突出绿色、优质特色,创办了“庄户学院”,邀请外地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前来授课,让广大种植户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最新、最直接的种植技术,他们还邀请标准化种植大户走上庄户学院讲台当“老师”,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农民。


十多年来,庄户学院累计培训21000多人次。当地农业部门还发动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率先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各个环节逐一示范,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如在施肥环节,他们引进了“套餐施肥”标准化种植新技术,增加大蒜的抗逆性,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产量反而比传统施肥提高30%~40%。在播种环节,他们引进了大蒜机械化播种技术,播种效率提高了40%。


3333333333333.jpg

大蒜机械化种植


2017年,因产量、市场等因素影响,外地蒜薹主产区产量过剩、价格暴跌。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当年蒜薹丰收后,河南多地出现蒜薹价格暴跌的情况,地头批发价从最初的每公斤2.4元至2.7元,跌到了每公斤0.6元,部分蒜农甚至直接将蒜薹扔掉。山东西部大蒜产区蒜薹地头批发价格由上市之初的每公斤3元一路走低,跌至每公斤1.6~1.8元,同比下降近50%。然而,5月初上市的仁兆蒜薹价格却相对稳定,地头批发价保持每公斤5元,比外地蒜薹的地头批发价贵了一倍多。“我们进行了产业升级,从品种选育、套餐施肥到土壤改良,都采用一整套标准化技术,产量和品质保证了,价格才会稳定。”仁兆镇东葛家管村党支部书记葛星晨说。




蒜薹收获是个技术活


“五月沿、拔蒜薹”,每年五一刚过,蒜薹就陆续进入收获期。当地称收蒜薹为“打蒜薹”,就是将成熟后的蒜薹从蒜苗芯部顺利抽出,而不发生中断的过程。“打蒜薹”的人们每人腰间系着一根细绳,细绳上拴着一捆约三四十厘米长的绳子,每打出一把蒜薹,便抽出一段细绳捆好,放进一旁的编织袋内。


4444444.jpg

蒜薹收获


别看蒜薹拔出来不费力,实际是有技巧的,需要用两只手同时用力,一只手握住蒜薹的上端,一只手扶好蒜薹的中间位置,蒜薹捋直后,上端的手使劲,蒜薹便可以轻松拔出来,如果放在中间位置的手用力太大,蒜薹便容易折断,那样身价可会大打折扣。”东寨子种植户于立淼介绍。蒜薹顶端开始打弯是收获蒜薹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将蒜薹抢收销售到市场或存入冷库,不仅蒜薹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口感和品质也下降很多。收获时间也要挑在天气晴朗的中午,因为蒜薹经过光照变软后,“打”起来才省时省力。蒜农们形容打蒜薹是“集日光浴、天然氧吧环境下的一种高强度瑜伽运动”。


把“系蒜薹苗”改为“捆蒜薹把”是仁兆蒜薹收获的创新。受传统收获模式的影响,以前种植户在收获蒜薹的时候,都习惯把蒜薹苗系起来,这样不仅影响了蒜薹的储存质量,收购的客户在储藏的时候还要雇人把蒜薹苗重新解开,既费工费时,破坏了蒜薹的机体,又加大了蒜薹的呼吸强度,不利于长期储存。收购商很有意见,有的甚至不愿意再到平度收购蒜薹。为改变这一传统的收获模式,农业部门多次组织蒜薹种植户到射阳、苍山等地实地学习捆蒜薹经验,逐步由系梢变为捆把,由系活扣变为系死扣。收获方式改变后,收购价每斤提高了0.3~0.4元,仅此一项,增收3000万元。


5555555555.jpg

仁兆蒜薹


改变包装方式是提高蒜薹效益的又一创新。传统用袋子装蒜薹,容易使苔条弯曲变形,表皮受伤,天气炎热的时候装在袋子里的蒜薹还容易灼伤和发热,特别是有些农户用未清洗的化肥袋子装蒜薹,污染了蒜薹影响了品质,导致蒜薹在储存的过程当中出现烂条、烂窝的现象。意识到这一弊端后,种植户们多次尝试、反复实践后,改为框装蒜薹,捆小把(约1斤左右),系死扣,不带叶裤和叶子,免受弯曲变形和污染,提高了蒜薹耐存性和商品价值,收购价格每斤比原来又增加了2毛钱。

稳定价格带动产业发展


 

蒜薹收获时间较短,收获季节集中上市,过去每年都会出现各路客商扎堆压价收购的现象,蒜农的利益受到伤害,有些种植户因为采收蒜薹的时间早晚不同导致“丰产不增收”。


666666666.jpg

蒜薹入冷库


为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地合作社开始自己建设冷库,拉长贮存和销售时间。2007年,青岛锐阳蒜薹专业合作社一口气建了21座冷库,除自用外,还租给其他种植户使用。“起初仁兆蒜薹不愁卖,但种植户卖不上高价,分析原因才发现,客商集中收购后会入库储存,后期卖高价。我们自己建了冷库,蒜薹从地头抽出来,第一时间入库,保证水分不流失,可以卖很长时间,还不跌价。”青岛锐阳蒜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仁智说。


抱团取暖也保证了蒜薹的价格稳定。2007年以来,仁兆镇种植户自发成立了90多个蔬菜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和客商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不仅给蒜农保了底,也让客商吃了定心丸,避免出现盲目种植、市场饱和无客商收购的现象。


蒜薹收获季节,每天约有4万务工人员从事提蒜薹、递蒜薹、装卸车等工作,他们每天收入400元左右,在整个蒜薹收获季半个月时间里,每人能赚到6000元,连70多岁的老人在家门口捆绑蒜薹每天也有100多元进账。蒜薹销售还带动了餐饮住宿、银行储蓄、交通运输及塑料绳和竹筐生产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大量务工者的到来还带火了餐饮行业,每年收获季节仁兆镇的200多个餐饮店、旅馆生意红红火火。据一位餐饮店老板介绍,她和家人每天早晨4点就要起床做早餐,晚上也要忙到12点,虽然特别累,但收入却比平时翻了好几番,心里还是很高兴。




政府搭台提升蒜薹知名度


对于蒜薹等农产品来说,“大小年”不可避免,“蒜你狠”“蒜你贱”时有发生。不少蒜农每逢收获总是提心吊胆,担心“产量上去,价格下来”。尤其是仁兆大蒜采用的标准化种植方式,连同土地、农资等支出,每亩大蒜的成本达4000元,一旦价格走低,农民损失巨大。


为跳出“大小年”规律,保障种植户的利益,平度市农业部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合保险公司设立“蒜薹目标价格”指数保险。按照保险内容,种植户每亩地拿出100元购买保险,每斤蒜薹保底价2.8元,若市场价低于每斤2.8元,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最高每亩补偿1500元。2018年,仁兆镇西王戈庄村刘明生种了6亩大蒜,收获时市场价每斤不到2.4元,由于提前买好的蒜薹价格指数保险,保险公司给他赔付1200元,保证了成本。价格指数保险让种植户吃了定心丸,2020年已有4000多户投保,5万多亩的蒜薹纳入了价格指数保险。


当地政府还积极倡导拉长蒜薹产业链条,餐饮企业在推出名吃“大蒜水饺”之后,又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蒜薹水饺”,选用品质优良的仁兆蒜薹作为水饺馅料,巧妙地克服了蒜薹制馅的工艺瓶颈,口味独特且营养丰富。蒜薹水饺不仅获得“山东名吃”的荣誉称号,还被评为中国名点,在全国予以推广,充分彰显了水饺的地域特色。不少企业还推出了蒜薹保鲜以及蒜油、蒜汁等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极大拓宽了蒜薹的利用空间。


77777.jpg

别出心裁的蒜薹水饺


他们还通过举办“蒜你能打”少儿拔蒜薹比赛等系列活动,把蒜薹收获与儿童体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少来自城里的儿童累得满头大汗,表示自己第一次看到长在地里的蒜薹,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技巧,还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仁兆蒜薹名声越来越响,大蒜种植户的腰包越来越鼓,富裕起来的种植户对未来有更高的期待。“我们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物联网新技术,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提高附加值和效益,促进蒜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仁兆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忠晓说。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