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现代农业技术领域“863计划”收官,在植物分子、动物分子、食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作者:35斗的朋友们 2019-07-08 16:41

2019年7月5日,科技部网站发布了“‘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选育’重大项目通过验收”的新闻。


1.jpg


这是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最后一个项目,该项目的验收标志着863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完美收官。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数字农业装备、食品制造与安全、农业生境修复、生物质高效转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显著提升我国农业高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高技术支撑。


国科团队的部分成员有幸曾经参与过863计划的一些项目,有感而发,整理了863计划的历史与未来,与行业同仁分享。863计划虽然已经落幕,但“公正、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863”精神必将永存!


3.jpg


863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词了。“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国民经济重大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覆盖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国家性计划,是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863这三个数字,30多年来,一直是国家重大战略意志、高科技方向、高水平专家团队、创新型成果的代名词。


863计划命名和起源于1986年3月。当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信中恳切地建议,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在随后的半年中,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以863计划为代表,我国相继设立了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行业科研专项等一批科技计划。这些科技计划不负使命,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解决了一大批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全面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但是,随着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科技格局的快速变革,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问题愈发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新时期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因此,2014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这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了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863计划按照国发〔2014〕64号文件的要求,与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道,整合成为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形成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十三五”以来,国家农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蓬勃发展,“七大农作物育种”“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智能农机装备”“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相继启动实施,顺利完成与863计划的交接棒!继续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技术领域“863计划”如今已经完美收官,但是863三个数字所代表的863精神必将永存!最后让我们重温十个字的863精神!

公正、献身、求实、创新、协作。



本文转载自:国科农研院

作者:国科团队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