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共享农庄:探路中国高质量农业新路径

作者:35斗的朋友们 2021-04-23 10:53

本文转自“农业行业观察”官网,内容来源:中国农网。


【导语】海南率先在全国提出以共享农庄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海南的“共享农庄”不仅是乡村建设的抓手,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抓手,将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等要素进入农业农村,成为促进城乡居民联动的纽带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




1、共享农庄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抓手


共享农庄,是以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充分涵盖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本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特色文化产业等于一体,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的“三农”新业态。

它是中央提倡发展的田园综合体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2017年,海南省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发展共享农庄的理念,并由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启动了试点创建工作。全国多地也对共享农庄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共享农庄之所以是乡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总结各地近年来的实践经验,主要是基于共享农庄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或功能。



共享农庄的本质特征是共享共建共赢,是解决乡村建设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一些地方建设美丽乡村,主要采用以政府投入、连片建设为主的投资建设模式,面临投入机制不合理、社会投资少、不可持续等问题。个别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只顾“面子”,不重“里子”,热衷于修修道路、刷刷外墙,而忽视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设水平比较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如果解决不好投入机制问题,还是由政府大包大揽,那也是难以持续推进的或者只能低水平建设。


共享农庄的核心要义在于“共享”二字,在吸引社会资本、市场主体进入农业农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共享农庄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保障农民和市场主体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实现各方共赢。另一方面,共享农庄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强调“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土地、农房等资源的租赁权和使用权,吸引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到农村来共同开发建设村庄,共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民转变成为股东、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从而使乡村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有效解决了乡村建设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的问题。



共享农庄是农村新业态的最新版本,能更好地从整体上带动乡村建设和发展。推进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给农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还在于农民能够以乡村为依托在家门口就实现增收致富。过去农家乐的兴起,满足了消费者对原生态农家美食的需求,促进了农村从一产转到三产,带动了一部分农民致富,是农村新业态的初级版或1.0版。但农家乐模式较单一,局限于一家一户,对整个村庄的带动作用有限,有的环境卫生管理不严的,可能还对乡村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随后,乡村民宿快速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吃、住、游的需求,是对农家乐的升级,可以称之为农村新业态的中级版或2.0版。


相比于农家乐,民宿到一些村里面可能有几户人家、几栋房屋、几十间客房,规模有所扩大,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较丰富,但民宿更多关注的是其自身,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特色文化体验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度较低,不足以带动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


相对于民宿,共享农庄可以称之为农村新业态的高级版或3.0版。共享农庄有农有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回归田园、追求乡村生活、追忆乡愁的新的生活方式。它既需要有美丽的田园和村庄作为依托,还要求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满足消费者对休闲、生态、康养、农事体验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因此,共享农庄更强调从整体上规划建设乡村和谋划乡村产业发展,在对一个乡村建设的整体性带动方面是民宿无法比拟的。



共享农庄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是解决农耕文化传承问题的创新方式。村庄特别是农房等建筑是农耕文化的缩影,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像乌镇、周庄、西递村等传统村落,都是祖辈留下的宝贵农耕文化财富。


当前一些村庄规划设计水平较低,有新房没新貌,没有很好地体现当地特色文化,还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特色风貌。有的千村一面,一个样式盖到头,一种颜色刷到底;有的盲目大拆大建,贪大求洋,搞大广场、造大景点;有的机械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文化特色是共享农庄的灵魂,有文化底蕴才有竞争力,才能吸引消费者。共享农庄从一开始就强调要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传承当地文化基因。比如,海南省在规划共享农庄建设时就要求,精心创意设计,多种形式挖掘利用展示海南村落文化、特色民居、红色文化、黎苗文化、农耕文化等,体现海南地域风情人文之美,打造“当代精品、后世文物”。实践表明,目前运营比较成功的共享农庄,都是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紧密,具有文化底蕴的农庄。




2、发展共享农庄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总结近年来海南等地发展共享农庄的经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共享农庄需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规划先行,打牢共享农庄建设基础。建设共享农庄首先要有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规划必须符合乡村各类空间规划,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满足当地对农庄民宿(客栈)建设的体量、高度和风貌管控的要求。


如果是整村推进共享农庄建设的,可以把共享农庄规划和村庄规划合二为一。编制规划时,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参与性,切实尊重农民意愿。规划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以多样化为美,保留山水林田湖草独特的自然和田园风貌,保持村庄和民居景观特色,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当地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民居建筑特征。


规划要预留一定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村民住宅、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要加强规划的执行和管控,坚决防止以共享农庄建设为名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


推动“农旅文”深度融合,筑牢共享农庄产业支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才能乡村兴,产业好才能聚集人气。拥有丰富的产业业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是共享农庄最大的“卖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而要吃得健康、住出个性、玩出体验。


比如,有的消费者希望可以租赁一方良田、一处宅院,避开城市喧嚣和污染,享受返璞归真的绿色田园生活,并在休憩之余到田间体验农事;有的希望农庄提供个性化的订制农产品,要求农产品不施化肥农药,在外包装上也要体现个性;有的希望在城市家中就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视频等方式实时查看自己认养的农作物的长势,等等。

所以,发展共享农庄不能仅仅打造高级版的乡村民宿,仅在吃、住、游等方面下功夫,而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开发乡村多种功能,特别是要突出农业特色,挖掘农业多元属性,拓宽非农功能,推动“农旅文”深度融合。同时,要深度挖掘农业的文化价值,开发文创产品,以文创带动产业整合,获得更大的价值提升空间。比如,台湾的休闲农庄把茶、稻谷、豆油、咖啡等农产品开发成特色文创产品,形成多产业联动的品牌体系,整合提升了农业产业价值。



农村改革,解决共享农庄用地难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当前,共享农庄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用地难的问题。


虽然共享农庄主要以租赁的方式获得农房和土地的使用权,但一些必要的旅游设施如接待中心、游乐设施、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还需要建设用地。除了通过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变性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进行内部挖潜。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有效的改革经验,相关政策制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要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动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让、租赁、入股等形式入市,实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要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用好阶段性改革成果,以集体资产等作价入股共享农庄,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让农民更多分享共享农庄发展收益。



持续改善乡村环境,提升共享农庄品质。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共享农庄依托农村、融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是乡村建设和吸引游客进入共享农庄的最基本要求。


一方面,要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保护乡村好风光,美化山水林田湖,打造田园绿色美,使共享农庄与乡村融为一体,防止景观建筑城市化、西洋化。


另一方面,要继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虽然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大为改善,但是与打造旅游目的地、市民“第二居所”等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要继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特别是建设好农村公厕,完善农村厕所管护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村一策、精准施治,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融入农业绿色发展;健全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动农村环境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