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权威!重磅!全球未来10年粮食问题,看这一篇就够了
2019年7月8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发布了年度报告《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农业展望:2019-2028》。
这项报告通过对鱼、肉、水稻、玉米等,影响全球粮食问题的诸多内容进行详实的调查和数据统计,前瞻性地分析和研究未来全球粮食的发展和走势。历年来,这项报告被作为认识和了解全球粮食问题的灯塔。同时,也被全球诸多粮企作为产业规划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指南。
报告预计未来10年全球农产品需求将增长15%,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预计将略高于15%,因此,主要农产品的通胀调整后价格将维持或低于当前水平。
报告指出,全球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多样化的部门,经营者既有小型自给农场,也有大型跨国公司,除了提供食物之外,今天的农民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监护人,并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者。
报告预测,技术创新将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强度,进而能够在全球农业用地大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量。与此同时,预计未来10年农业部门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将增长约0.5%,低于过去10年的年增长率0.7%,也低于预计的产出增长率,这表明碳排放强度将出现下降。但是,农业部门除了常见风险之外,还产生了新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贸易紧张局势的干扰,动植物疫病的传播,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增长,植物新育种技术面临的监管措施,以及日益极端的气候事件。还包括出于健康和可持续性考虑的饮食偏好调整,以及对令人担忧的全球肥胖趋势做出的政策应对。
35斗记者解读:疫苗、监管甚至是政策,因为其本身的滞后性,随着农业发展速度的增快,问题会越发显著。在旧的生产方式被打破的现在,新的生态平衡需要重新建立。按照世卫组织报告,全球人口数量极大和急速地从第一级,转移到了第三、第四级人群,也就是收入每日大于16美元。比起生活在一二级温饱线中的人群,对饮食和健康的需求是这类人群更关注的目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开始传导到对饮食偏好的选择上,粮食的选择,也会最终传导到种植端。
自2015年始,我国开始试行马铃薯的主食化,希望用马铃薯替代或者部分替代小麦、水稻,在中国膳食结构中的比例,以改善我国因饮食而带来的部分慢性病问题。
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预计食品类谷物的使用量将在展望期内增长约1.5亿吨,即增长13%,其中大米和小麦将占增长的主要部分。主食产品食用量出现预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口增长,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的人口增长速度将超过全球其他地区。贸易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不一定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增加粮食产量,因此所有政府都必须支持开放、透明和可预测的农产品市场。
35斗记者解读:世卫组织报告指出,未来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在非洲而非亚洲,对于这块发展中的土地,仅仅依靠非洲国家自身提高生产率,速度是远远跟不上当地人口增长速度的。因此,立足于开放性市场,用贸易手段提高全球粮食市场的周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
目前,以隆平高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了在一带一路基础上,对非洲水稻种植的技术和产品输出,而以土流网为代表的土地流转企业,也开始了对非洲土地的流转和布局。对于非洲这块土地来说,未来势必会成为新的粮食增长极。
报告显示,预计糖类和植物油的消费量将出现上升,这反映了人们持续依赖半成品和深加工食品的趋势,特别是在许多快速城市化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对健康和安全的担忧可能会促使许多高收入国家降低红肉消费量,并从使用植物油转向黄油(动物油)。此外,对于畜牧业生产系统正在从传统转向商业化运作的国家,预计饲料作物的需求量将超过其动物生产的增长量。与此同时,预测显示,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业商品的使用量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报告指出,由于预计全球进口需求增长将放缓,农业和渔业商品贸易在未来十年内将以每年约1.3%的速度增长,低于过去十年的增长率(平均为3.3%)。在出口方面,预计拉丁美洲和欧洲将增加对国外市场的销售。
同时,报告中有一个关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特别章节,显示出该地区占全球产量的14%,占世界农产品和渔业产品出口量的23%,预计到2028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25%。
尽管增长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但该地区在粮食安全方面持续面临挑战,因为许多家庭无法负担所需的食物。该地区还面临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挑战。要确保未来农业出现更可持续和包容的增长,将取决于营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生计支持等领域的发展。该地区在生产高价值的水果和蔬菜方面拥有“强劲的增长机会”,能够为小农提供更好的机会,为居民提供更健康的饮食。该报告指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可以帮助农民和消费者利用这些机会,并同时保护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基础。
1
预计谷物的食用量将在未来10年增加1.5亿吨,其中稻米和小麦占其扩张的大部分,到2028年将增加50万吨。动物产品的消费增长尤其来自不断扩大的消费乳制品,预计将在中期扩大20百万吨。预计到2028年,肉类消费量将增加4000万吨,鱼类消费量将增加2500万吨。糖和植物油消费量的增长估计约为每年3000万吨。每种商品增长率的区域差异将持续存在。
部分粮食增长率的区域差异
2
人口是粮食预计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人口增长强劲地区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商品。预计全球谷物食用量将增加1.47亿吨,其中42%(6.2百万吨)预计来自非洲;非洲谷物消费量增长的约90%可归因于人口增长。
对于谷物而言,由于人均需求在几个高收入国家停滞甚至下降,因此人口作为驱动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在各地区保持较高水平。对于肉类和乳制品而言,由于收入和个人偏好发挥更大作用,人口动态的影响较小。在亚洲,人口增长占肉类额外消费量的60%左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消费总量的预计增长与人口增长部分抵消。例如,尽管未来10年的人口增长率为30%,但非洲的肉类消费量预计仅增长25%。预计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主食消费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但原因各有不同。
人口与粮食增长关系图
3
预计到2028年,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人均收入将增长60%~100%。这些高收入将导致该地区对肉类的需求增加,中国肉类消费量增加5公斤/人,中期东南亚人均4公斤。这种扩张将主要集中在更多的家禽和猪肉消费上,这两种肉类在这些地区消费最多。预计未来10年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将增加人均0.5公斤,人均消费量将达到4公斤,肉类消费总量略有增加。
由于收入增长、城市化、政策以及健康和环境问题,人均食物消费将发生变化。人均卡路里可量化这一变化。印度、中国和东南亚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增长这一原因。一般来说,主食每日人均卡路里摄入量增长缓慢,但动物产品以及脂肪和糖的增长率普遍较高,反映了城市化的影响以及方便食品日益增长。
人均卡路里变化
4
预计中国高能浓缩饲料的使用量将在2028年(年均增长1.5%)增加6100万吨,这是单一国家增长量最大的一年。然而,其他国家预计将以比中国更快的速度扩大饲料用量,例如巴拉圭(每年4.0%)、秘鲁(年均3.3%)、越南(年均3.0%)、印度尼西亚(年均2.9%)和菲律宾(年均2.7%)。这些国家表明饲料需求比畜产品产量增长更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巴拉圭的鸡蛋,猪肉和家禽产量预计每年增长1.3%、秘鲁增长2.1%、越南增长1.9%、印度尼西亚增长2.2%、菲律宾增长2.0%。
5
到2028年,全球乙醇的使用量预计将增长18%左右,或增加21亿立方米,预计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 54亿立方米)。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10%乙醇混合燃料的目标,预计将通过国内玉米的生产和进口木薯来填补。虽然不太可能达到全部目标,但预计仍将实现强劲增长。
6
预计家禽产量将增加2百万吨,约占未来10年肉类产量增长总量的一半。饲料价格的下降和生产基地的扩大,预计会加强家禽产量。预计中国和拉丁美洲家禽产量的增长将占禽肉全球扩张的近40%,并且主要与动物数量的增长有关。在欧洲,近年来禽肉产量增长放缓,预计未来几年产量将保持平稳。
在全球范围内,羊肉产量远低于其他肉类,但预计将有14%(+ 2百万吨)的强劲增长。中国收入增长和非洲人口增长将支持这一需求,其中大部分羊肉将来自当地。由于绵羊生产通常以牧场为基础,增长主要来自育种进程和规模的扩大。在非洲,预计绵羊群每年将增长近2%。
肉类增长的区域性趋势
预计到2028年,猪肉产量将增长1100万吨,这一增长将主要集中在中国,占全球增长的42%。在中国,预计2/3的产量来自生产强度的增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国已经从小规模生产转向机构运营。最近爆发的非洲猪瘟预计将导致生产增大,更高产的作业,这应提高每只动物的平均产量。因此,生产强度的增长将成为全球猪肉行业的主导趋势。
7
现在的鱼类和海产品生产有两个同样重要的来源:捕捞和水产养殖。预计未来几年水产养殖将超过捕捞渔业。从20世纪90年代,水产养殖的重要性稳步增长,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水产养殖占总产量的47%,预计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而捕捞渔业产量在过去20年中保持相对平稳,预计任何进一步扩张都将相对有限。因此,在预期内,水产养殖有望超过捕捞渔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鱼类和海产品来源。
养殖和捕捞的趋势线
8
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但人均收入在预测期内仍将增长63%(每年4.1%)。预计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在中期内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将在4%-6%的范围内,而泰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约为每年3.3%。在巴基斯坦,增长率将放缓至每年1.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收入预计在预测期内增长14.2%,特别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预计经济增长率将在未来10年达到7.6%。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人均增长因国家而异。虽然巴西和墨西哥的收入在未来10年将增长相对缓慢(每年约2%),但秘鲁、巴拉圭和哥伦比亚等国家的人均收入将增长2.8%。
人均收入增长趋势
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预计消费者价格通胀在中国保持稳定,每年约2.9%,在巴西以4.6%的速度缓慢缓解。同样,印度的消费物价通胀在未来10年内将从年均增长6.8%降至4.1%。
尽管美国通胀略高于欧元区的通胀,但预计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名义和实际价格均会贬值。中国、加拿大、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的货币预计将名义贬值。预计阿根廷、巴西、土耳其、乌拉圭和印度将出现相对强劲的贬值。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