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消失的汇源:一代英雄的落幕,一代英雄的崛起
汇源的果汁业务兜兜转转10多年,还是遂了朱新礼的愿,卖了。不太好看的是,价格从顶峰收购期的150亿,降到了现在的25亿。对方还是差自己几个量级的新三板企业“天地壹号”。
一代英雄的落幕,说不尽朱新礼和他近乎30年的汇源。但运命就像果树一样,一季果子成熟落下,就会有一季果子抽青开花。
“92派”、“央视标王”、“国民品牌”……汇源的历史,几乎是中国饮料产业荣耀的挂钩。
1992年,朱新礼40岁了。如果1年前没有辞去山东沂源县外经委任副主任的职务,他应该当上了沂源县副县长。
历史就是碾着“如果”哒哒而行的车轮。朱新礼祖上三代为农,仅有的2个邻居,因为太穷,走上了山东人闯关东的路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逢周末和寒暑假,他就背着一个小背篓,来回10多公里去山上挖草药,再拿到集市上卖钱。
就那样,朱新礼卖了8年草药,读完了高中。
毕业后,从沂源东里工业集团一名车间小工一路升迁到总经理,步入仕途被推举为东村村委会主任后,朱新礼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农村。
黄河水孕育的子民,有对土地最原始的眷恋。对土地的眷恋,几乎刻在了每个山东人的基因上。
当上村主任后,朱新礼带领整个村子进行生产改造。从种葡萄开始,朱新礼紧接着对东村的村办企业进行整合,相继创办了面粉厂、轧钢厂、橡胶厂、砖瓦厂等27个大大小小的工厂。短短2年的时间,东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村,800户人家中,有400多户都装上了电话。
1988年,朱新礼被推荐去了山东省党校进修,然后就高升到沂源县外经委任副主任。
1992年,等他3年后再回到村里时,发现东村的很多苹果都烂在了地里。苹果价格因为滞销一落千丈,村里有的果农干脆砍掉果树重新种起了粮食。
普通人无法理解他的心情。拿日后朱新礼“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感觉或许更贴切——没有把全村养成一头肥到可以卖大钱的猪,让朱新礼第一次尝到了“失去儿子”的痛苦。
1992年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均是一个叩响了发令枪的年头。这一年邓小平“南巡”,克林顿上台;多达15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迎来新一波建交潮。冯仑的“万通六君子”在海南集合,胡葆森的建业集团在河南破了土。1992年6月28日,朱新礼的“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开了张——中国民营经济第二代的“92派”诞生。
汇源的前身,是一家产品卖不出去,8年间赔了1100多万,3年没发工资的罐头厂。这还是下海之前,县委书记塞给朱新礼的一份“厚礼”。
罐头卖不出去,朱新礼想到把水果榨成果汁,做浓缩果汁。这个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不仅溢价高而且比较稀有。
时间不长的仕途给了朱新礼不小的帮助。在既没钱、没设备又没技术的前提下,朱立新想起了他做外经贸委副主任经常干的事情——补偿贸易。
通过原来外经贸委那条线,朱新礼很快在青岛找到了一家德国啤酒厂。国外的浓缩果汁市场已经相当成熟,而中国水果价格和品质都非常不错,对方对浓缩果汁很有兴趣。
做青岛啤酒的技术和设备,德国人倾囊传授给了朱新礼。唯一条件是,5年之内把产品销售到欧洲,并拿出收入的一半用来付清设备款。
通俗地讲,补偿贸易就是做的“空手套白狼”的生意。而这类生意成立的前提,是买方对卖方人格、资源和能力的极度信任。
随后,朱新礼又高薪聘请了一位德国食品行业的工程师,专门帮忙把关工艺、化验和检测。当时,为了聘请这位工程师,朱新礼下足血本:这位工程师一个月的薪水,相当于全厂员工一年的收入。
1993年初,汇源正式投入生产,2个月后,第一批浓缩苹果汁生产出来。
他对汇源付出的心血不能再多。“有一次为了赶时间,朱新礼竟然从办公室的玻璃门穿破而过,玻璃碎了一地;大白天走路竟也掉进了一米多深的下水道,因为心中想的太多了。”
某天,朱新礼从厂里的德国技术员那里听说瑞士正在举办国际食品博览会,他立马背着一袋山东煎饼只身去了瑞士。朱新礼在日内瓦租了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小阁楼,吃了一周煎饼,为了省钱,找了一个在瑞士留学的朋友孩子临时客串翻译。
没想到,他从山东带来的十几箱浓缩苹果汁一亮相,就圈粉无数。10天的展销会还没结束,价值500多万美元的3000吨浓缩葡萄汁出口订单就到了手。
这是汇源的第一单生意,而当时汇源年设计产量也就4000多吨。
此后,汇源浓缩果汁相继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日内瓦,除了谈成那笔500万美元的大单外,还有一个产品给了朱新礼很大的灵感,那就是可口可乐。
为什么一个配方,它可以卖几十年,卖到100多个国家?
回到国内后,朱新礼重新定义了汇源的双向发展模式:针对国外用户习惯的浓缩果汁,继续在山东做,负责出口;创新新的常温果汁饮料,去北京做,专注国内市场。
1994年10月,朱新礼带着30名员工去了北京顺义。当时的生产线全部采用德国工艺,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国产果汁的最高工艺水平。
4个月之后,汇源第一包250ml的纯果汁问世。
刚开始,朱新礼每天开着一辆从二手市场买来的面包车,专拣北京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推销。不过,1个月后才卖出去10包果汁。于是,朱新礼决定驻点销售,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开1个半小时车后赶到建国门地铁口,摆起了小摊。
朱新礼打出的口号是“免费品尝,不好喝不要钱”。这招现在用烂了的商超推销技巧,在当时还真管用。有独特的口感和上佳的品质做铺垫,1个月不到,早上来买果汁的上班族就排起了大长队。
随后,朱新礼在北京地铁二号线的十几个地铁站口如法炮制,汇源就这么赢得了第一批客户。
3年后,汇源在市场上逐渐形成了名气。朱新礼斥7000万巨资夺得了199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5秒广告黄金段,成为新一届“标王”。
而当年,汇源全部营业收入尚不足支付7000万元标王广告费。如今看来,朱新礼此举不可谓不大胆而又有先见。
“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广告语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以汇源果汁为代表的中国饮料产业开始走上了主流商业舞台。
从1998年开始,全国十几个省市政府、甚至是国外的企业都找上了朱新礼寻求合作,朱新礼乘势在当时经济欠发达的河北保定、山西右玉、吉林延边、湖北黄冈、陕西咸阳、重庆万州等地投资建厂,组建了八大营销网络,汇源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到了2000年,汇源的年销售额已经高达12亿元,以23%的市场份额高居国内果汁业的榜首。
2000年,德隆主动找上汇源,多次邀请朱新礼去新疆考察番茄种植和加工基地。
被誉为“江湖第一猛庄”的德隆唐万新,有钱,缺项目;而当时的国民品牌汇源,有项目,缺钱。双方一拍即合。
2001年3月,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以5.1亿元现金出资控股汇源51%,汇源则以资产出资持股49%,双方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北京汇源。
互补效应在合资一年半后显现出来。借助在北京汇源的平台,德隆在饮料领域与国内数家巨头展开了收购兼并的谈判。这期间,汇源在全国密集投资建厂,初步完成了果汁产业的整体布局。
资本的反噬效应在合资的第二个年头出现。沪指的一路直下,德隆的资金链条绷不住了,汇源就成了“提款机”,到了2002年底,汇源已经借出去3.8亿。朱新礼感觉不对头,于是决定和唐万新对赌:一周为期,谁能先拿出足够的钱,谁就收购对方的股份。
对每一个常人来讲,企业家跟资本家对赌资本,不是自寻死路也是以卵击石。何况是当时仍然头部资本家的唐万新。
奇迹总是以少数人、小概率事件发生。对赌的第二天,朱新礼拿着筹来的5.3亿资金,敲开了唐万新的门。
德隆退出。
2004年,汇源集团总资产达到49亿元,品牌价值56亿元。
2005年,汇源与统一集团签订组建合资公司协议。汇源借此充实了资金链,完善了营销网络。
2006年,汇源集团引入法国达能、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汇源总价值由此飙升到6.28亿美元。汇源果汁占了超过一半的中国果汁市场份额,中高浓度果汁占了45%的市场份额。
2007年,汇源集团在香港联交所筹集资金24亿港币上市,创造了当时港交所最大规模的IPO。
1年后,汇源和可口可乐,又走到了命运的交叉点上。可口可乐看中了汇源的品牌价值,要约收购汇源的果汁业务全部已发行股份,出价约24亿美元。此时的朱新礼分外高兴。
他明白,汇源的15年是用实打实的产品打下的江山。汇源的产品无论是出口到美国的还是出口到欧洲、日本,26年以来没有出过任何一起质量事故。曾经,汇源出口美国的产品,一个月内就被检测了4次。而汇源出口到瑞士的产品,更是经过了40多道检测,甚至连洗苹果用的水都被检测,毫无瑕疵。
但也正是产品的扎实,让朱新礼轻视了渠道和营销建设。因此,他想借助可口可乐的全球渠道,汇源果汁业务可以顺利走向全球化。“这可能是我一辈子也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抛开这些情结,老朱还有一个庞大的农业梦,“我们把24亿美元从美国人手里拿过来,主要是投到中国的现代农业,帮助广大农村、农民实行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经营,品牌化经营。”
不过要约消息一出,立马引发了一场民族品牌的“世纪大讨论”。一项由7万网民参与的民意调查显示,有高达82%的网民持反对态度。“民族品牌怎能卖身求荣呢?”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最终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这也是自2008年8月我国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未被通过的收购案。
朱新礼输了。
5年后,商务部反垄断局30名党员到汇源进行党员实习日活动。宾主寒暄落座之后,往事不可能不提,他们都说,不好意思。
说心无芥蒂,恐怕没人能够立地成佛。不过,朱新礼还是选择最大程度地放下,尽管他还会时不时提及,“如果卖了的话,汇源早就会是一个千亿级公司了”。
事实不允许如果。客观来讲,华为、腾讯、网易,都曾经面临过被卖掉的结局,但结果却是迎来了他们的二次腾飞。
收购案时,朱新礼有句满是争议的观点,“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阐述了自己的企业观。一时间企业是应该当儿子,还是当猪引来了广泛的讨论。多年后,搜狗王小川的话或许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有时候,企业就是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汇源正是朱新礼的一个映射。
他想抛弃掉的是那个“商人”属性的自己。
这种苗头早就开始出现。
当年为把果汁业务这个包袱丢给可口可乐,他早早地就砍掉了许多渠道和经销网络。随着商务部一声令下,他又不得不花更大的代价去重拾这些渠道。
战略上的失败,导致朱新礼不断尝试新的战术。
2009年,汇源推出“柠檬me”,把低浓度果汁饮料作为主攻对象;
2010年,汇源重砸50亿元推出全新碳酸饮料“果汁果乐”,但却没能在市场上引起太大的反响;
2011年,汇源以1201万元的高价拍得“旭日升”的164枚商标和“冰茶”特有名称,后来处于停产状态;
2013年,汇源以1.17亿元收购三得利食品公司,进攻茶饮料。
汇源业务布局
数据来源:汇源官网
“销售一直是汇源的短板,我们在销售上缺乏系统性,总是遇到什么就做什么,永远是摸着石头过河。”朱新礼丝毫不避讳业务上的问题。当年收购案造成的余波太大,导致很多业务员纷纷离职,要想重新架构起销售链简直是难上加难。
汇源财务报表显示,从2014年开始,汇源首次出现负增长,亏损1.27亿,2015年亏损数额达到2.28亿。还有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今,汇源出售的子公司已经多达12家,交易额达到28亿,频繁刷新业内出售公司的频率和交易金额的记录。
粗略统计一下,这些年来,汇源为了搞多元化经营已经投资了超过200亿,鸡尾酒、速冻水饺、红酒、有机小米、普洱茶等,很难想象朱新礼竟开展了这么多业务。然而,在一个又一个“试错”的过程背后,汇源的主营业务依旧不见起色。
用15年打造一个国民品牌并成为一个品类的代名词,又用6年不到的时间让它变成了一个老去的符号。
名气会变成墓碑,名声也能变成墓志铭。
许多媒体可能会注意到,2011年,朱新礼开始高频次地谈论有机农业。眼尖的更能在《乡村爱情4》中看到了他。剧中,他饰演了在象牙山中建分厂的自己。
用朱新礼的话来说,即使收购案不成功,汇源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它还在不断地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没有了25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他依然带领汇源以10年的自我成长完成了这一艰难的构想。
在大力产品多元化之余,朱新礼还继续践行着自己的大农业梦。他着手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建立“汇源果园”和“果树银行”,仅仅2个月就投入20亿元。
在朱新礼看来,所谓的大农业就是“把餐饮放在田间,把超市建在地头”。
在他看来,美国、欧洲,他们水果工业化加工最少达到50%,中国的水果工业化加工还不到5%。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前景,但是如果不完成产业链的打通,这一市场仍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朱新礼来说,他想的农业是养生农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北京密云进行了生态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经过几年探讨,朱新礼创造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养生农业新模式。
朱新礼理想中的养生农业园,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在那里,有种植、养殖、加工业,有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养生养老业,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兼顾。汇源养生大农业是规模化、生态化、科技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汇源集团已在全国10多个省规划与建设了20多个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北至黑龙江伊春、虎林,南至云南普洱、海南陵水,西到新疆布尔津,东到吉林柳河县,纵贯南北,横跨东西。
许多人不理解朱新礼的一系列操作,特别是花巨资和长期的时间成本,去搞农业产业链上游,换句话说,就是去当一个现代化的“农民”。
只有朱新礼了解朱新礼。即使被股民和港交所质疑“掏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了40多亿元给自己的农业公司;即使1个月走掉6位高管,10多年来频现管理危机,被人质疑一言堂;即使股票被停牌,股价曾跌至1元……
汇源历年员工数
数据来源:汇源官网
不评论、不抱怨、不气馁,他常说“做企业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再多的即使或许都撼动不了朱新礼的决心。对于汇源聚焦的农业和果业,朱新礼表示自己很满意,一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解释了自己所有的观点和想法。
成功者永远是孤独的。拿着老地图,永远也发现不了新大陆。
或许,2008年,“商人”的那个朱新礼已经死了。“农民”的那个朱新礼又回来了。
4月26日,停牌超过1年的汇源果汁发公告称,将与天地壹号、和智投资两家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
汇源果汁以资产出资形式向新公司出资24亿元,占股40%。这24亿元中包括“汇源”的注册商标。汇源果汁合资公司成立后,还会拿30亿元购买汇源果汁的资产、股权和渠道。而汇源则向天地壹号及合资企业提供果浆、浓缩果汁及代加工生产服务。
公告一出,市场哗然。
汇源的“买家”竟然不是之前业内盛传的伊利、娃哈哈等门当户对的高富帅,而是天地壹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三板公司。
无限唏嘘说不尽英雄的落幕。
合作顺利的话,朱新礼能拿到30亿元,暂时缓解债务压力,同时弱化渠道销售,转向他一直想做的上游种植及加工。
10年来,朱新礼带领汇源集团在大农业的产业布局上,一路坚守着这个中国农业的未来大方向。用朱新礼的话来说,“大农业”并不是多么高尚的情怀,他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未来实实在在的需求。
他选择了一个希望的行业,和一条最难走的路。
有人说朱新礼活得累,但是他觉得累得有价值,有成就。“像不像一个大老板的样子无所谓。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能够让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去买你的企业,中国没有第二家企业做得到,这就足够了,这就肯定了我们的价值。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作为党的人,没有什么比得到党和社会的认可更有意义的事了。”
“等长大了,要送给爷爷一个真的树屋,跟爷爷一起住。”朱新礼看到孙子发给他的视频,笑了。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