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麦飞科技宫华泽:扔掉技术“骄傲”,把自己变成农民丨智慧农业沙龙

作者:张若夫 2019-07-24 20:18

7月21日,由农业服务平台35斗、BV百度风投、动脉网等联合主办的“智慧农业沙龙”在北京举行。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智慧农业·数享未来”,共邀请了包括行业专家/农业大数据/无人机/物联网/农业集团公司/投资公司等众多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探讨了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农业生态变革。


麦飞科技CEO宫华泽在会上作了“聚焦视觉光谱技术的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商”的主题分享,本文据其分享内容整理。

 cceef9b4d69b1036f4675047c010192_wps图片.jpg

麦飞科技CEO宫华泽,35斗摄


劳动力流失下的农村现状


我们发现,早期不少针对三农问题的政策,相对更偏重于农产品流通环节,也就是如何把属地化产品运到最需要的地方。但从2017年开始,政府开始发现整个供应链端需要系统化的梳理。这个梳理的根本性原则,就形成了2018年“乡村振兴”的大战略。


“乡村振兴”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比较宏大的战略方向。这个战略可能十年内都不会变。促使国家花大力气推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每年有3亿多人口在农村跟城市之间往返流动,但这些户籍在农村的人,创造的价值主要都在城市。


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2000年到2016年间,整个农村的常住劳动力人口下降了21%。这是一个直线下降的过程,没有回头路。如果现在都还不去解决供给侧这一块的问题,那么未来我们可能就会“饿肚子”。


所以,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背景下,有劳动力缺口的农村需要技术赋能,或者是模式改造。这也是中央开始提“质量兴农”的原因。我们麦飞的定位是在智慧农业的大格局里,专注数字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迭代。

 

技术服务如何真正落地新农村


在实际的农技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基于同化算法的标准化数据,对底层的农业生产帮助不大。而且农民也不关心诸如“作物分布涨势产量预测在线评估”之类的东西。我们需要将标准化数据产品进行“翻译”,将其变成生产性指导,才能让不同农业场景中的客户群体获得有用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中国农业其实并不缺少技术,我们缺少的是沉淀到农业产品中的技术。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技术的特点,考虑好究竟能改变农业环节中的哪一个点。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客户群体的定位,以及究竟能给他产生多少价值。不要总想着我的技术是很牛的,这么牛的技术就应该换得来钱。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思维转变的问题。现在农业不太适合去直接推广技术,让客户付费非常的困难,过程也会非常地漫长。创业团队要中间储备很多年的时间,而且可能会死在这条路上。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就是我们把自己技术人员的“骄傲“扔掉,真正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我们前两年基本上一直跟农民混在一起,我们在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地反向改造我们的解决方案。


我们组建了一个特别庞大的线下团队,运营着辽、鄂、苏、皖四个自营省份。加上外围的辐射省份,一共是八个。每个省份线下的团队有一百多人,他们都在落实麦飞的技术下沉模式,包括技术的反向迭代。

 

未来农业科技服务之路


未来麦飞会通过整体的技术迭代,不断扩充服务领域。可能会监测土壤墒情,帮助农民精准灌溉;也可能监测植物长势,帮助农民精准追肥。其中有些服务,对农民来说,其实会产生一些额外的价值,但我们并没有增加成本,所以不会再另外收费。因为我们想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农业客户了解到,数字农业在未来究竟能够带给他们怎样的价值。


农技服务企业很难一次性让农民改变思维,接受数字农业的思考方式。当然,其实我们在国外接触的一些种植者,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也是比较谨小慎微地、尝试性地往前摸索。


目前为止,我们在全国有66个业务分站。今年全年的营收预计会突破一个亿,准确一点,是1.2个亿左右。同时我们在业务层面也会继续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包括我们正在试验的“麦盟模式”。


这个模式预计在2021年正式向市场推广,但是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在做一些实验和准备。这是目前为止我们从技术层面储备的一些成果。因为我们比较聚焦于病虫害的监测,所以说我们在单一品类上,后台所积累的数据会比较多。


最后想提一点,我们麦飞在所有的66个分站都会挂一张图。里面是我们整个公司的一个业务层面,或者说技术情怀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敬畏土地、尊重土地上的人。我们要把中国当前所有农田做一次摸底的数据梳理,然后考虑后面应该怎么做——或者说我们的未来应该怎么去做。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