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保费规模全球第一,中国农业保险正借力AIoT破局

作者:胡小凤 2022-06-09 09:14

农业作为一种受到较多因素影响的产业,不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还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7487公顷,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9960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

 

因此,做好农业生产的事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而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正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方式之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独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及保险10次之多。

 

然而,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尚存一些挑战,本文将系统梳理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与困境,以及如何改善。

 

坎坷发展史,曾经停办、陷入困境


农业保险是保险机构根据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因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我国农业保险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起步,但过程更为曲折,曾经停办与恢复。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开始起步。当时的农业保险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和经验,以政治任务的形式推进,主要目的是促进解放初期农业生产的全面复苏。

 

后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合作社进程完成和人民公社体制建立等原因停办,当时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人民公社已经承担起防范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职能,农业保险已无存在的必要,于是决定从1958年开始停办农业保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恢复农业保险工作被提上日程。1982年国家批准恢复国内农业保险业务,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推行的大规模的农业保险试验得到快速开展。但此时的农业保险并不全面,只是给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鼓励和财政支持,缺乏系统的管理。

 

1992年“十四大”之后,农业保险进入商业化经营阶段,政策性支持明显减弱。在缺乏政府支持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型保险公司在面对农业巨灾风险时不可能提供有效供给,因赔付率高又严重亏损,而农民不愿也无力支付高额保费,农业保险业务逐渐萎缩并陷入困境,保费收入震荡下降,由1992年底的8.17亿元下降到2003年的4.65亿元。

 

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保险进入政策性保险探索阶段,明确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连续多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经营原则、保费补贴、再保险、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等提出指导性意见。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


目前市场已形成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辅的产品体系。近年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金额的增加以及补贴品种的增加推动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扩大,2021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亿元,保费增速19.8%,位居全球第一。

 

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阻碍行业发展


农业保险是帮助农户规避风险的工具,是保障农业生产、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但是,农业保险在运营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我国还是以传统农业保险产品为主,以自然灾害、疾病疫病导致的保险标的损失或死亡作为主要保险责任,农业保险品种不全,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农业生产主体个性化的农业保险需求。

 

此外,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高,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差的地区,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更为突出的情况是,农户投保意愿不高,尚未实现应保尽保。其中有部分农民靠天吃饭、依赖政府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保险意识不强,农业保险宣传不到位,以及农户收入水平太低等原因。

 

也有从业人士告诉35斗,农业保险在一些地方普及程度不高,大家想当然认为是农户保险意识不够,其实不是,随着人保、财保、车保等险种的成熟,人们的保险意识也有所提高,很多情况下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是担心赔付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南方某省一位农民在村里的宣传下,他每年都会购买农业大棚蔬菜保险。直到2021年,因受暴雨侵害大棚种植的西瓜全部坏死,找保险公司索赔时,才被告知主险是大棚,而棚内的农作物没有参加保险。让他认为,“即使上了保险,感觉也没啥用。”

 

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特点。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农业保险承保利润为1.01亿元,承保利润率仅为0.17%。

 

由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等特点,决定了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有政府的介入与支持,因此国家很重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全面起步。

 

但根据2018年数据,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农业产值的3.2%,覆盖面积仅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4,发展模式还不成熟,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深究其原因,目前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没有形成成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面对实际出现的问题常常出现无法可依的境地,这极大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35斗,政策性保险也要落地,落地后需要看是否执行到位。“很多地方文件下来了,却很难执行,毕竟保险公司遇到理赔事故是自担风险。”

 

AIoT助力行业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身处全球最大的农险市场,国内一些农业科技公司躬身入局,为保险公司提供大数据、遥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服务,试图通过创新为改变农业行业发展困境。


WechatIMG1041.png

 

在国内小农经济的基础下,核保到户、验标到户、查勘定损到户等政策要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效率低而成本较高,农险历史理赔数据难以发挥作用,更难谈精细化运营。


佳格天地通过提供保险标的精准管理,以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构建农业保险标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行政区划、土地归属人、宗地编号等多维度的地块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完美结合农业保险标的管理实际应用场景,促进农业保险标的管理升级。


通过独有的估产模型,佳格天地还可以对各类主粮作物及经济作物的产量进行准确估算,结合保险公司具体赔付标准,生成灾情评估报告,为核保定损提供决策依据。甚至结合历史灾害信息、历史产量、气象、地形地貌等综合条件,对不同地块的灾情发生概率与产量进行评估,为差异化保费制定提供基础。


金色大田通过旗下的大田物联以农机大数据为底层,构建多款数据库产品,串联“真人-真机-真买-真用”个环节的数据,加上北斗导航自动定位和轨迹监管,形成农机证据链串联,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贷款、农机保险等业务提供数据支撑。


旗下的大田保险是利用自身互联网技术及资源优势,联合中国大地保险共同推出的服务项目,为农机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提供保障。目前推出的险种有农业机械设备保险、 农业机械自燃损失保险、驾驶员及随机辅助作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保险不仅具有专属定制、保障适度、保费实惠、覆盖广泛、投保方便、理赔快捷等特点,而且还可以通过线上公众号实现险种投保、保费缴纳、保单下载、出险理赔等全过程操作。


左岸芯慧正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数字化,依托数字化技术和科技工具实现农业保险的全流程无纸化。目前“神农口袋”已与安信农保的保险业务系统打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神农口袋”端,可以进入“农业保险”版块,基于不同地块的种植档案,进行批量的在线投保和保单的统计管理,以及进行自动化理赔操作。


互联网农业保险平台米农险连接保险与期货机构,帮助保险机构设计开发价格指数类险种(玉米、鸡蛋、生猪、天然橡胶、发电等价格指数保险),为保险机构筛选、推荐再保机构,并为合作社和玉米种植大户提供在线承保、在线理赔服务。


珈和科技将“遥感 + AI”技术与农业结合,应用于农业保险、农业监管、农业统计、产量预估、期货证券、资源环保等领域。


可以看到,这些农业科技公司,在业务上离农民和土地更近,对农业保险的推广难点有深入了解,再结合其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技术积累,助力保险机构发展,解决农户投保问题,促进农业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保险公司、农户三方协同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农业保险的发展除了技术驱动外,更需从政策、保险公司和农户三方主要参与者下手,从根本解决问题。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农业保险多是由政府支持。智研咨询报告指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需要结合农户需求和政策指引适时做出调整,提高对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基层服务、大灾风险分散、保费补贴和科技应用的重视程度,全面助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一位长期从事保险业的专家建议,将农业保险业务从一般性的保险中剥离出来,建立合作保险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起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新华社发文指出,应该优化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完善管理制度。地方财政要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补贴政策,需要改善财政补贴机制,基于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尽可能扩大中央财政补贴的品种范围。

 

站在保险公司层面,需要创新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增强自身承保能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建议创新各类价格收入、指数、保险+期货等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开发农业综合类险种,满足地方小而优、多而杂各类特优产业保险需求。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保险理赔查勘定损技术,引进第三方定损专家机构,有效解决不同保险公司之间定损、赔付不统一的问题。

 

在保险模式创新上,可借鉴浙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比如针对杨梅产业,推出杨梅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下雨会影响杨梅产出和品质,该险种规定在保险期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针对农民保险意识弱,对保险了解程度不够等问题,则需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户防范意识,这需要保险公司和政府把工作渗透到日常的农业活动中,普及有关保险知识,带动农民抵抗风险。

 

 

参考资料:

1、智研咨询:2021年中国农业保险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2、新华社:经参调查|农民意愿不强 企业动力不足 政府重视不够——农业保险尚需突破“三重门”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