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睿畜科技吴海玲:智能养殖产品持续迭代,助力养出更好的猪
近日,在2022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杨凌峰会上,由院士专家、上市企业高管、创新农业食品企业以及政府、使领馆、国际组织及金融机构组成的70多位嘉宾现场带来50余场分享。其中,睿畜科技CTO吴海玲带来了“睿畜科技智能化养殖落地产品分享以及智能化发展面临的挑战”的精彩分享,以下是35斗记者所做的速记整理。
图:睿畜科技CTO吴海玲
大家好,我是来自睿畜科技的吴海玲,主要负责企业在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研发和产品化工作。感谢主办方能够给予这样的机会让我跟大家一起分享睿畜科技在最近的六年中,企业在智能化养殖产品落地上的进展。
睿畜科技CEO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兰嵩博士,他也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就读博士期间的学长。四川人的身份加上他家中一直从事畜牧行业,使得他对畜牧行业了解颇深,这也使他与畜牧结缘埋下了种子。
2013年,新加坡举办了一个创业大赛,当时我们的作品是婴儿可穿戴设计,测量婴儿相关的生理指标。这个比赛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能不能将这款产品迁移到生猪身上,研发一款生猪可穿戴的设备。自此,我们走上了生猪行业创业这条路。
睿畜科技真正成立是在2017年,该年,我们回国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和产品化团队构建行业的数据等基础设施,2019年,我们投资建设的猪厂为产品化落地工作夯实了基础,到2021年,睿畜科技落地了多款产品。
选择建设畜牧行业数据基础设施,有以下三个原因。
发达国家已经从生猪养殖规模化迈向了大型的工业化猪场,我国还处于生猪养殖规模化的进程中,且养殖效率和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生猪养殖高度分散的特性,主要集中表现在管理、生产和交易三个问题上。
管理问题对于头部企业来讲是痛点。大型猪企动辄百万头的生猪,单单数量的统计便会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而智能化的应用基本能覆盖数量统计、资产出清等多个场景,是企业的“刚需”。对于中小农户和散户来讲,由于缺乏技术,其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其不仅需要头部企业的方法论,更需要轻量化、简单化的使用场景。交易不透明,仅依靠猪经济链接前后信息,是生猪交易中的“通病”,极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是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难点。
经过多年探索,最终,我们决定从生猪管理效率开始切入,通过技术触达每一头猪,并用数据赋能产业上下游。当前,睿畜科技的产品已经覆盖了生猪的进销存、畜牧保险、溯源系统、生物期货交割、中小农户的供应链金融。为做好生猪数据基础设施,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从断奶、育肥、生猪死亡、商品猪售卖等环节,将生猪从出生到出栏进行了数据闭环,目前已服务上千万头猪。
图:睿畜科技研发的产品
上图是睿畜科技近年来落地的产品,涵盖生猪出生时的身份识别的系统、死亡查勘、耳标产品、育肥阶段的产品管理、生猪出栏售卖时所用到的天眼智能售卖系统……上述产品能够助力养殖企业进行透明交易、生物资产的风险防控以及生猪售卖的分级销售,让客户利益达到最大化。
以服务政府的屠宰溯源系统为例,屠宰时,部分生猪送到屠宰场未经过正式检疫,政府希望通过睿畜科技研发的资产管理系统规避这一环节潜在的危险。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四川屠宰场上线使用,年服务量超500万头猪。
生猪养殖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也需要更多的人来进行“求索”。就我们睿畜科技而言,我们正在做的是建设更多数据基础、数据设施填补数据空白,然而没有数据寸步难行,也难以推动行业进行真正的智能化转型。当前,睿畜科技所面临的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智能化概念普及力度不够。对于部分价格高昂的设备,企业往往更在乎其高定价和高成本,而忽略了后面的数据价值。殊不知,有了数据才能够把养殖链条串联起来,通过数据反向分析企业管理漏洞和管理问题,并针对其做出改善。
二是当前智能化设备没有真正做到解放双手。例如,农场里的操作工人相对抵触操纵先进设备,背后的问题在于设备迭代后,人才的升级没有跟上,机械配套没有同步升级。技术在前,对企业而言,他们更缺少的是技术的培训,这需要企业、政府、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同步技术的迭代。
但我相信,这两大障碍和挑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市面上一定会有更低成本的、更智能化的产品出现,相关的技术壁垒会慢慢消逝。往后,真正的壁垒来自于如何获取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可靠性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从业者能够分析管理整个养猪的过程,养出更好的猪。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