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图解阿里智慧农业布局,马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作者:高康平 2019-05-28 19:39

作为国内最具声量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阿里在任何领域的动作都将刮起一阵“旋风”,电商服务、云服务、普惠金融服务、新零售,莫不如是。相较之下,阿里在农业领域的布局鲜少被拿来讨论,声名不显。


35斗对阿里巴巴及其相关公司的农业布局梳理发现,阿里巴巴通过自建、投资、合作等方式,已经完成“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布局,涉及农资流通、智慧农业、农村服务、生鲜电商、超市卖场等环节。


阿里数字经济体.png

资料来源:35斗据公开资料整理


主要结论:


1、阿里系涉农业务主要是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两部分,可以概括为“农资从工厂到农地,农产品从农地到餐桌”。同时,蚂蚁金服、阿里云、菜鸟等提供金融、云计算、物流等“基础设施”服务。


2、阿里系资本涉农投资主要集中于超市卖场、新零售领域,如三江购物、高鑫零售、联华超市等,其属于农业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阿里系也在农业科技方面有所布局,如智慧农业麦飞科技、农村电商服务商赶街网等。


3、阿里系和国内外知名农业公司有诸多合作,包括与世界三大农机制造商之一的美国爱科集团(AGCO)在云计算、农业装备与设施监控大数据、农村金融等领域展开合作;与泰国政府在农产品销售方面达成合作;增资持有新西兰牧场资源的大康牧业等。


4、 “兴农扶贫”是阿里巴巴重要战略之一,其通过电商平台打通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上下行通路,深度参与农产品种植、打造标准化供应链,建立直供直销平台,并提供农业信息、金融服务,其已与多地政府达成合作,未来还将扩大规模。


阿里下乡


阿里下乡,将电商、金融、智慧农业等服务带到了广袤乡村,已经成为地方扶贫、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时间线上看,主要是从2014年开始,涉及领域包括农产品销售、农村电商、农村服务等。


阿里农业布局时间线

image.png

资料来源:35斗据公开资料整理


阿里在2014年提出了农村战略,这是其涉农业务的核心架构。阿里的农村战略是有“路线图”的,重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激活、服务创新、价值创造四个方向。


具体而言,在农村,阿里要从线上走到线下,在县域,电商需要更接地气的运营机构和团队。


电商是绝对重点,阿里将大力发展更多农村买家/卖家,培育县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群体,拓展物流/仓储/代运营服务群体,让淘宝商学院进入县乡。


除了电商之外,村民代购服务、农产品线上销售支撑体系,农资O2O、农村金融等也是重点扩展方向。


阿里官方数据显示,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农产品交易近千亿元,同比增幅达16.6%。其中,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规模达到248.8亿元,同比增幅达30.1%,增速高于城市地区。


截至2018年7月,农村淘宝“兴农扶贫”频道覆盖8个省141个县,包含51个贫困县,接入商品701款。


2018全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630亿元。其中,超过100个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


同时,2014年阿里聚划算平台推出“聚土地”项目,打造全国首个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用户线上认购土地,订制种植蔬菜、水果,这是订单农业的典型案例。之后较有影响力的是“千县万村”计划,即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农村淘宝是阿里电商下乡的主要渠道,一方面,通过农资频道农民可以“一站式”购买农药、肥料、种子、饲料等,并获得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淘乡甜”、“农村淘宝”等子板块,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通道。


形象地说,正是伴随“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村淘”、“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群众零距离”等宣传语,阿里将电商、金融服务体系带进了拥有中国一半常住人口的广袤乡村。


除了电商之外,还应看到阿里在超市卖场、新零售方面所做的布局,这是农产品到达城市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阿里系的大润发、盒马鲜生、饿了么、银泰等平台,通过电商、商超、外卖等渠道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再者我们谈到阿里系非电商公司的涉农业务,比如蚂蚁金服的农村金融服务,只需简单认证,农民就可以通过支付宝等渠道获得小额贷款,解决了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扩充经营规模的资金问题。


以及阿里云在2018年6月公布的“ET农业大脑”,ET农业大脑拥有智能种植、作物资产盘点、产量预测、水肥决策、生猪养殖、农业数据等功能,已经在生猪养殖、苹果及甜瓜种植等方面有应用,合作伙伴包括浩丰集团、海升集团、特驱集团、国强合作社等。


我们引用下阿里云官方信息:海升集团苹果种植有管理成本高、农事操作流程复杂、信息化程度低、数据采集压力大、无可视化数据分析、无标准化管理等痛点,阿里云ET农业大脑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全面分析和监测作物生长趋势,精细化种植,有效识别和防治病虫害,最终实现高产高质。


阿里希望通过电商、产业投资、科技赋能等方法,为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创造双重价值,比如解决“买”难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缓解“卖”难的问题,提升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阿里研究院是阿里的“大脑”,可以为阿里业务布局提供战略指导,从其在今年3月出具的最新报告“从连接到赋能”中,我们发现了阿里对三农经济的判断。


image.png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院


基于技术改造农业、农村的趋势,阿里未来主要的方向也是利用自身的业务积淀,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下沉到农村。


阿里未来在农业、农村布局的主要方向

image.png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


从“最后一公里”抓起,逐步进入农业上游


除了“自有”平台的涉农业务之外,阿里系资本参投的很多公司直接与农业相关联,近两年,阿里还参投了几家农业农村领域的创新公司,从电商零售的“最后一公里”逐步走向农业种植、生产的上游。


image.png

资料来源:35斗据公开资料整理


阿里系资本主要涉农投资由三个平台完成,阿里巴巴、云锋基金和湖畔山南资本,前两者曝光度较高,湖畔山南资本则成立于2014年,由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的谢世煌创建,是阿里系专注于早期项目的VC基金,主要覆盖大数据、泛娱乐、新零售、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等领域,湖畔山南参投的涉农项目包括极鲜网、果小美、麦飞科技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阿里整体的布局还是聚焦于线下零售的,“新零售”战略要求线上与线下结合,阿里线上业务已经较为完善,故此线下成为重点。通过布局高鑫零售、三江购物、联华超市等超市卖场平台,阿里迅速获得了线下入口,也拥有了“新零售”的试验田。


阿里系资本参投的农业细分领域公司有赶街网、一亩田、麦飞科技等,均为农业创新领域的明星项目。其中,赶街网成立于2012年,起初以农村电商服务为主,目前已经延伸至电商平台服务、村货O2O实体店、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成为了乡村生活服务平台。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为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经营主体提供交易撮合和供应链服务。麦飞科技成立于2016年,利用遥感、大数据、植保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农业病虫害防治、精准种植等服务。


整体而言,阿里系资本在农业领域的直接投资并不算多,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电商、零售等方面,这与阿里本身的基因不无关系,伺时机成熟,阿里或在农业垂直领域有更多投资。


电商扶贫,帮助乡村“造血”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436.6亿元,同比增长53.3%。2018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906亿元,同比增长39.6%。


农村电商正经历“四大转变”:从工业品下行向农产品上行转变,从单纯的电商交易向农村综合服务转变,从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转变,从电商公益扶贫向可持续的系统性扶贫转变。


电商扶贫也是阿里重要的工作之一,其在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指出,阿里巴巴充分整合生态体内的资源,在淘宝开设专门的“兴农脱贫”频道,搭建起供需之间的桥梁,使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精准匹配。


同时,阿里巴巴把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销售工作当做“新零售”的战略性业务来抓,实现天猫超市、盒马鲜生、大润发、银泰等线上线下渠道的同步联动,形成C2B的优质农产品销售矩阵。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还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与技术力量,对消费需求与趋势进行科学研判,通过“订单农业”的新模式,杜绝“跟风种植”,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


据阿里巴巴统计,2017年,全国24个省市区发现242个“淘宝镇”,较上年的135个增长79%,“淘宝村”总计达2118个,较上年的1311个增长62%;全国“淘宝村”开设的活跃网店已超过49万个,带动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


阿里的“掌门人”也对农业农村工作颇有兴趣,马云曾说:“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斤,我们互联网技术,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意即,通过电商、新零售等方式,把每亩产值提高到1000美元。


即将接任马云的“逍遥子”张勇,在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中领到的任务是“电商脱贫”,2018年12月末,他去往重庆奉节考察,这个坐落于大巴山深处的县城是有名的脐橙产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有贫困村135个,贫困人口13万人,占比1.36%。电商扶贫四年时间,奉节脐橙在阿里巴巴平台的销售增长20倍,活跃经营商家数量增长4倍。


农村电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对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商贸流通跨越式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和脱贫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路径。电商扶贫序列里,阿里、拼多多、京东、苏宁、网易等各施所长,帮助乡村“造血”。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