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演进,预见无限可能:这场聚焦“农业2050”的博览会,如何成为开启未来农业的一把钥匙
尽管作为农业产业媒体从业者,我们也很少去到生产一线直接操作农业。农业在我们眼中和笔下,是科技、创新、数据和一个个细分领域。在大部分人眼中,农业也常常造成两个极端印象,或者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贫穷、辛劳的代名词,或者已经采用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天上飞的是无人机,地上跑的是无人车,一个人管理上千亩地,未来感十足。
但是,作为一个吸纳了6亿从业人员,关联产业规模二十万亿级的产业,农业的产业状态,正处在传统和科技之间广袤的中间地带。曾有个行业前辈说过,如果说传统农业是2.0、3.0时代,科技农业是4.0时代,那么在中国,则是2.0、3.0、4.0农业共存的时代。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的人力农业,也可以看到科技农业、生物农业,并且和谐共存。无他,中国太大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泛存在,智慧的从业者又善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造就了中国农业的多样性。
近期,35斗团队作了农业产业园区参访,也更加深了以上关于农业产业多样化的印象。在重庆渝北的农业产业园区中,我们看到温室大棚已经建起来、种苗培育室已经建起来、樱桃树已经种下,投入颇巨,但还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缺人、缺技术、缺管理、缺销路,耕种管卖难点不少。可喜的是,有政策性投入,农田作了宜机化改造,有农委人员直接挂帅,扶持颇多,有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技术应用。同时,园区也结合了农旅、观光,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国农业的一个缩影,政策扶持与产业发展紧密配合,技术引入和本地应用相结合,农业和二三产业相结合,产业多样、业态丰富。
参访之余,团队作了“农业2050畅想”,90后伙伴们天马行空展望了30年后的农业图景,有人说禾下乘凉梦成真,有人说机器替代劳动力,从业人员减少到5000万,有人说农业的尽头是旅游业,有人说农业已然不存在,吃饭变成打针,通过注射摄入营养,亦有人坚持不改变生物自然天性,有机种养,回归本源。
那么,屏幕那一端的你,有没有想过:30年后的农业是什么样?
这也是这届博览会的核心议题——农业2050展望。我们试着详细拆解这个问题,从各类产业要素,如土地、技术、人才、经营方式、销售模式等进行解析,并邀约政府机构、科研院所、500强企业、各国使领馆、高成长创新企业、产业园区、产业资本等代表共同设定课题。
35斗一直聚焦于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创新变革,我们欣喜地发现,短短几年间,农业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产业的多样性、生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加入,农业固有的模式也一次次被刷新。我们所聚焦的“在这里看见农业未来”,也被更多人看到。
市面上不乏农业食品领域的博览会,所做的展览展示更多的是聚焦于现有的产品、服务,鲜有把视线放在未来的博览会。于此,我们打算做一场聚焦于未来农业的博览会,最核心的议题是“30年后的未来农业什么样?”
生物之所以越来越适应环境在于进化,进化是无序的,可能脱颖而出,也可能消亡于自然选择。演进,是为演变发展,在进化的基础上,更加有序,方向更加明晰,方有无限可能。
这也是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演进,预见无限可能。
12月3日-5日,南京白马,35斗和你有一场“未来农业”之约。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