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关注土地运用可持续性:新科技广泛赋能辽阔大地丨瓦大青年云论坛

作者:幸柏汝 2020-07-10 18:44

近期,35斗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可持续性土壤:多视角诠释绿色土地”线上分享活动,邀请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金书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副教授杨晓梅博士、南京中荷寰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云雨博士、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植物科学分子生物实验室客座科学家程旭博士,向大家分享相关专业知识,为滋养我们的土地充分赋能。

 

本次活动是“对话新生力,畅享新科技”系列云论坛的第五期,本系列活动由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35斗、未来农业知识中心联合发起,系列活动包括绿色蛋白、生鲜供应链、智能装备、循环农业、可持续土壤等相关主题,系列活动探讨了未来农业食品发展的核心议题,以期实现充分的行业交流并达成共识。

 

本次“可持续性土壤”主题活动,吸引了一千一百多人次在线观看并参与讨论,参与观众来自政府园区、行业组织、行业媒体等单位和机构,如中国农业大学、浙大、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BV百度风投、一飞资本、生命资本、巴斯夫创投等投资机构。

 

 

为便于传播和留存云论坛内容,35斗据嘉宾分享整理了以下内容:

 

金书秦博士:农业绿色发展视角下的耕地质量保护,政策和实践

讲者介绍:

金书秦,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著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安排》、《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外部性理论创新和应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理论、模式、实践》,《助绿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政策和评价》,主编《中国化肥利用效率(肥耗)评价报告》。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期刊报纸100余篇。主持国家“万人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30余项。曾获2019年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

 

金书秦博士在本次活动中为我们带来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分享:一是中国农业正在经历的深刻革命:绿色转型;二是关于耕地保护的政策和实践;三是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研究议题。

 

绿色农业的关键是要将农业当人看,人需要呼吸,农业也需要空气阳光、人需要吃喝,农业也需要灌溉施肥、人生病了需要打针吃药,农业也有病虫害需要施药除虫、人冷要穿衣、地冷要覆膜……现如今,人越来越多,嘴越来越刁,粮食需求增大,需对种植土壤使用更多肥料增产,如此一来,土壤自身质量一定程度上会被破坏。除此之外,当今农业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农业的非经济功能凸显(社会、文化、生态、娱乐),得益于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居民购买能力和绿色、健康消费意愿提高,都注定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

 

耕地之于农业,就如同牙龈之于牙齿,耕地是农业的根基,土地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耕地轮作休耕、农业补贴改革等政策措施,切实做到减肥减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使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样本初具规模。

 

在未来,需要更加关注大规模耕地流转中被忽视的土壤质量保护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耕地的保护力度,不断引导土壤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

 

杨晓梅博士:土壤,从质量到健康的转变与思考

讲者介绍:

杨晓梅博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杨晓梅博士于2016年获得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土壤质量、农田污染物筛查及风险评价等工作,并通过中欧合作项目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等方式,探索中欧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新模式,以期为绿色发展及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杨晓梅博士在本次活动中分享了三个话题:一是“对土壤研究的本质就是研究土壤能否长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二是“通过对土壤相关特性做出具体分析,获得清晰的土壤功能认知”、三是“对土壤功能认知不断深入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

”。并给我们带来以一个思考,“如果全球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那我们还真的需要那么多粮食吗?”

 

人类在利用土壤生产粮食、食品原料之时,往往会对土壤进行更多投入,比如化肥、农药、农膜等,以更快、更多地获得产出。但这种做法在获得正面效益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土壤环境及其负面的影响,首先就是土壤污染、其次是土地退化。两者都会对土质造成较长时间的破坏,如想恢复其土壤效能,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资金成本。

 

我国对土壤质量维护和提升的研究,共经历了三大阶段:改革开放前(1978年之前)、联合国环发大会前(1978-1992)、以及其后(1992年之后)。度过了由初级阶段(提高生产力),到关注土壤质量土壤污染,到现在关注土壤污染防治以及紧急情况预警和修复机制。国内土壤面临最严重的五大问题:土壤侵蚀、土壤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瘠化、土壤污染。

 

科学地对土地进行合理管控治理,有时也需要现代科技的帮助,比如通过手机app。运用app,能迅速查出土壤中有害因子,分析土壤所含有的有机物质,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何种帮助,以及会对土壤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国际间合作同样不可或缺,国内需要像国外学习借鉴先进的土壤防治技术,国外也需要对国内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通力合作才能推动进步,才能使我们脚下的土壤保持健康,让我们餐桌上的食品更加美味可口。

 

潘云雨博士: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讲者介绍:

潘云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土壤化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环境科学博士;先后入选“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现创立南京中荷寰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中荷土壤修复行业的交流、开拓和合作。

 

潘云雨博士在本次活动中为我们带来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分享:一是我国土壤污染主要问题与治理科技需求、二是国内外土壤污染与治理技术现状及趋势、三是我国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科技研发展望。

 

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主要污染物有镉、镍、铜、砷、铅、滴滴涕、多环芳烃等多种化学物质,当前,我国土壤污染主要面临三大方面问题:耕地污染量大、面积广、类型多、污染过程复杂;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突出,防止压力巨大;重点行业土壤污染严重,突发性性污染事件频出,且土壤环境基准不足,难以科学支持标准制定,无法满足国家土壤环境管理要求。同时,我国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也存在局限性,仅仅对污染本身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是不够的。再者,净土技术缺乏,需大力发展,才能够改善突然环境与质量,保障农产品与生态安。总的来看,国内当前土壤污染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国家相继出台“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规,对土壤质量进行更加有力的维护。

 

近20年来,我国土壤科学家发表SCI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且在2010年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已逐渐迈向世界前列。对于不同场景,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农用地的发展主流是绿色可持续修复、土壤重金属治理的发展主流是植物修复、土壤有机污染治理的发展主流是生物修复技术。近十余年来,是土壤修复产业及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修复技术快速发展,形成完整体系,相关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产业链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内土壤修复市场越来越广阔,修复工程越来越多,不断带动着国内的土壤修复技术快速进步,缩短与欧美国家差距

 

土壤污染防止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十三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未来,仍然不能停下技术研发创新的脚步,不断突破、完善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产业。在2025年,创新土壤污染成因理论与管理修复技术体系,提高受污染耕地和场地安全利用率;2035年,创建基于“基准”和“净土”的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支撑实现全国土壤污染风险全面管控和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据预测,到2035年,国内土壤环保产业年产值将会达到5000亿人民币。

 

程旭博士:植物微生物菌群,从单菌株到合成菌群

讲者介绍:

程旭博士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植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客座科学家和微生物组研究团队负责人。2009年至今,专注于研究和探索植物有益微生物在自然和农业系统中的奥秘;同时,链接中荷农业技术和教育的交流合作,为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程旭博士的分享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根际有益细菌(单菌株)促进植物生长和保护植物健康、二是合成微生物菌群促进植物在逆境环境中的生长。

 

通过功能划分,可以将根际的微生物分为三个大类:有益微生物、病原菌有害微生物以及食品污染源微生物。根际有益微生物对于植物生长有着非常多好处,首先它能够保护植物防控病害,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还能改善植物对营养的吸收,以及提高植物对胁迫环境的耐受性等。但由于难以赢得与土著微生物群体的竞争,单菌株施用在田间应用通常收效甚微,可从构建合成微生物菌群,提高菌株竞争性以及活性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到,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合成微生物菌群可以提高根际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微生物菌群研究不仅为科研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且为开发生产新的生物制剂提供了物质和理论基础。因此,探索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结构与功能对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

大地母亲滋养万物,给地球上的所有生灵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场所,也给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资源以及财富。但无法满足的野心促使着我们不断使用种种极端手段,以近乎永久性破坏的方式对土地进行催产,在疯狂攫取利益的同时,却从未注意到她早已千疮百孔。现在正是反哺之时,参与本次活动的四位分享嘉宾分别从政策、科技两大角度,向观众们展示了多种土地管控制力解决方案,带来了多种新思路,汇集众智,保护我们脚下大地母亲,使之重焕新生。

 

此次分享活动同样也是本季“对话新生力 畅享新科技”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青年云论坛的最后一期。在帷幕落下的同时,也向您预告我们将于2020下半年推出青年云论坛第二季——果蔬产业的互动与合作。短暂的分别正是为了下次美好的相遇,在不远的未来,让你我再次相聚云端,共享饕餮!


图片1.png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