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赋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荷兰经验的分享和启发丨生鲜供应链沙龙

作者:李薇羽 2019-09-29 18:58

9月28日,由35斗主办,中财企业家和财经高管俱乐部协办,BV百度风投、动脉网、有赞、中关村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支持的“未来农业·生鲜供应链沙龙”在北京举办。

 

“未来农业”系列沙龙旨在聚集行业头部企业,探讨热点议题,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本次沙龙探讨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科技创新,主要议题包括农业生产过程智慧升级,消费升级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升级改造等,来自生鲜农产品流通多个环节的嘉宾分享了他们从各自经验出发看到的变化和创新。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食品生物研究院中国项目发展经理刘珍博士在沙龙中发表了有关“产业视角下技术如何赋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题演讲,就“采后保险技术”的发展分享了荷兰经验和模式。


微信图片_20191010113105.jpg

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食品生物研究院中国项目发展经理刘珍博士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专注农业食品研究,在所有排行榜中,其食品与农业科学均是世界排名第一。食品与生物基研究院主要研究的领域涉及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流通市场及消费端各个环节的食品及生物基产品的开发,包括采后保鲜、生鲜供应链、食品加工,蛋白质新来源、生物精炼、生物材料等领域。

 

刘珍博士指出,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健康产品的需求,生鲜产品需要满足周年供应及长距离运输,导致生鲜供应链面临巨大的挑战。全球大约1/3食品被白白浪费,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粮食在采后方面的损失足可以养活20多亿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鲜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面临最大的损耗的挑战。

 

造成采后损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机械原因,生理原因以及微生物原因,也有生产过剩,缺乏买家,加工过程中价值流失的原因。

 

从技术层面来讲,我国采后保鲜技术发展滞后,研发能力不到位。大企业有自我技术,但是不在行业内共享,行业技术壁垒高。在大企业之外,采后保鲜技术不是尖端科学,科研经费欠缺,也不吸引人才。在学术界,想要争取到科研项目需要发表科学论文,这也使很多学者丧失兴趣。

 

以水果为例,尽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家,目前却每年从全球进口大量的水果,且每年进口在持续增长中。与此同时,本地的生产水果难卖的新闻却层出不穷,因为本地生产的水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质量。采后保鲜无标准,低质量,无仓储和冷链设施,我国迫切需要发展采后保鲜技术。如要提升相关的采后保鲜应用技术,在硬件方面,我们缺乏相关的应用性的研究设施;在人才方面,我们缺乏专业性的采后技术人才;在软件方面,我们没有开放的采后技术和知识平台,缺乏采后知识,以前的实践也无法适应新的供应链及质量的需求;组织方面,采后保鲜技术在科研领域备受忽视,采后技术研究人员转向食品和生物方面的研究。

 

致力于采后品质专业化使荷兰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采后保鲜应用技术的发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以“大数据与品质预测——生鲜产品货架期预测芯片”为例,其方案包括即时监控供应链中的温度,湿度,气调等信息,结合产品采后生理模型可以实时预测生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品质。该技术能够协助合适的产品品质供应给需要其品质的目标市场,从而可以减少能耗,减少损耗,延长保质期/货架期,优化供应链管理。

 

“我们的客户强调质量概念,这是新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先决条件。消费者要求持续供应符合预期质量的新鲜和加工食品,同时要减少收获后的损失”刘珍博士说。食品与生物研究院已经做成了几个成果案例,如“马士基QUEST项目”,使能耗减少了65%;还有“全球领先的不同动态气调技术开发”和“无损分选及视觉成像的应用-超级土豆分选线”。

 

刘珍博士强调,质量导向安全,健康,新鲜,便捷是消费者的追逐点。中国的果蔬供应链将会逐渐从长链转向短链,从无控制到有控制,从自由市场到多渠道融合。在产业变革中,农场规模将会集聚,投资者大量涌入,新技术会更快的应用。

 

目前,中国的农业大学/科研机构、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和中荷产业界及政府正在探讨把荷兰从农场到餐桌以保障食品安全、品质、营养和效率的黄金三角(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模式引进中国,致力于减少食品的损耗和浪费,提高生鲜供应链的效率和价值,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前第一台采后移动实验室已于2019年8月抵达中国广西,同时也与中国的科研机构及产业伙伴探讨合作模式,共同努力实现“采后保鲜技术中国之大国崛起计划”。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