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IT人才带着AI又对生猪养殖下手了,智慧养猪真的是风口吗?丨专访专心智制

作者:廖芬 2020-07-28 09:25

商业咨询公司沙利文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考虑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城镇人口的持续增长,猪肉的市场需求将继续上涨。到2021年,中国的猪肉消费总量预计将达到5887万吨。虽然我国养猪业年出栏近7亿头,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但我们的生产端主要依靠中小养殖户,养猪业务推进不易。作为全球第一猪肉消费大国,每年在国内养殖供应的基础上,还需进口大量猪肉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扭转“吃肉第一名,养猪不太行”的刻板印象,IT人才带着AI终于对生猪养殖下手了。从网易自营猪场,到阿里ET农业大脑,再到京东神农大脑,养猪在智能化的场景中疯狂试探。近期,35斗采访了无锡专心智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专心智制)创始人谭涌泉,他给我们介绍了专心智制在智能养猪领域的探索。


谭涌泉.jpeg

专心智制创始人谭涌泉  图源:专心智制


将工业互联网技术拓展到AI养殖,赋能企业发展


2018年,安诺信控股子公司专心智制成立,全面负责工业物联网业务。安诺信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通信设备维保服务商之一。专心智制基于安诺信在通信领域多年的深厚积累,汇集了来自西门子、华为、发那科等工业和通信巨头的专家,拥有软硬件研发团队100多人。


专心智制为锐意创新的企业提供基于云-边缘计算技术的数字化方案和工业互联网方案,用轻量高效的方式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打通信息孤岛,真正实现数据智能驱动制造。2019年初,专心智制入选阿里云“云边一体化战略合作伙伴”;同年1月,专心智制的云边一体化设备IoT-PLUS获得阿里云IoT技术认证。


作为一家工业互联网公司,专心智制却立志让AI引领智慧养殖,现下主要为智慧养猪提供解决方案。为何会进入这一领域?谭涌泉说,专心智制的产品战略是以边缘计算为核心的产业数字化,产品迅速受到市场客户和合作伙伴的认可,AI养猪自然而然就成了应用领域之一。


在与四川一知名养殖集团达成AI智慧养猪的合作中,专心智制帮助该企业在规模化、自动化养猪的基础上解决“人猪隔离”“智能饲喂和防疫”等传统技术中的难题,结合专心智制特有的边缘计算技术,将现场与集控中心实时的结合到一起,将数据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大规模的智慧养猪。


特驱项目交付.jpeg

四川知名养殖集团智慧养猪项目交付  图源:专心智制


智能化养殖优势显著,但相关技术仍需不断优化


传统养殖主要面临着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品质难以保障,以及疾病和遗传育种等问题。以人工成本为例,在养猪行业有个重要的参数,叫作MSY(Market pigs/Sow/Year—每头母猪每年出栏肥猪数),这个参数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最终经济效益。在国际上,这个数值是28-34;在国内,普遍的数值是22-28。从饲喂成本上来看,国际上是6-7元/公斤,但在国内能达到10-11元/公斤。从人工数来看,基于大规模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可以实现4个人管理900头基础母猪猪场;缺乏自动化的同样规模的猪场,则需要8个人管理。而智慧养殖通过物联网技术(传感、生物识别等)、云-边缘计算技术、机器人及AI技术等,打造养殖过程“无人”“智能化”化,能切实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


当然,猪场管理智能化的利好不仅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同时也在提高仔猪存活率上发挥作用。只是生物识别技术从理论到实践落地也有难度,通常所说的猪脸识别所涉及的科技元素在大规模实践中难免遇到困难。因为猪通过优良品种的育种后,实际上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这无疑给猪脸识别增加了难度。包括给猪戴耳标也有落地难点,如果安装不好,则容易被遮挡,很难发挥实际效用,所以往往要采取多维数据采集。


此外,现在我们用热传感感知猪是否发烧,可以通过核酸测试认定是不是非洲猪瘟,但猪出现蓝耳病、口蹄疫等病状并不一定是发烧,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等,所以未来通过不断优化更多生物识别技术去判断猪的健康状况十分重要。动物病理学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智慧养猪实时图像.jpeg

智慧养猪实时图像  图源:专心智制


智慧养猪不是风口,而是必然趋势


谭涌泉说,AI养猪能支撑大规模养猪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的干预,从而减少疾病传染的风险。但AI养猪是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其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生物识别技术去追赶甚至超越人工的经验,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并且,大量AI技术引进一定程度上会带来IP成本上升,综合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才能体现。不过国内对猪肉的需求量庞大,目前养猪整体规模化、智能化是发展突破口。在他看来,智慧养猪不是风口,风口很可能来了又过去了,智慧养猪应是一个必然趋势。


的确,AI养猪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度,不少互联网科技巨头也入局赛道,行业竞争加剧。谭涌泉对这样的现状十分了解,在他看来,科技巨头养猪多是养精品猪,规模不会很大。另外,他们对整体产业链上问题的处理与养猪专业人士相比,经验能力相对不足。比如养猪规模大了,随之产生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这不是IT人才擅长的领域。因此,专心智制的优势在于,他们不养猪,而是通过科技赋能为养猪专业选手助跑,从而达成产业链的优化,实现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与专心智制合作的客户,通过发展智慧养猪,一个原本需要8个人工成本的猪场现在只需4个人,巡检时间从两个小时缩短到十分钟左右,这都是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再比如,猪的许多特征,包括心跳、咳嗽、温度等都可以用生物识别技术识别出来,然后运用物联网技术分析得出经验曲线,建立模型,方便系统地智能化判断,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准确性。


智慧养猪展示.jpeg

智慧养猪展示  图源:专心智制


谈到未来,谭涌泉说专心智制从AI养猪开始,开发适合大规模智能化的养殖场景,模式发展成熟之后可能会往鸡、牛养殖等方向发展。但不是所有场景都合适大规模智能化养殖,因此,这将是一个审慎探索的过程。


目前已经有不少行业细分的专业大公司对专心智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力感兴趣,与之建立产品、市场和资本的合作。专心智制在多个领域积极寻求多维度的合作伙伴,包括制造、养殖、水务等。尽管做跨多行业的精品是一大挑战,但专心智制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多个行业树立了领先的样板项目。未来,专心智制希望赋能合作伙伴,一起围绕大农业,推动国内智能化养殖的大发展。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