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溪云初起、山雨欲来 ——浅谈智能养猪行业趋势

作者:35斗的朋友们 2020-09-24 15:09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 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粮食和猪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中国人能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含义。看看下边这组数字吧:外部对比,2018年中国消费猪肉5519万吨,占全球48%,即五分之一的人口吃掉一半的猪肉,平均2个人每年吃掉一头猪;内部对比,中国人60%以上的动物蛋白来自于猪肉,其余牛羊、鸡鸭和水产类合计不到40%…因此,不难理解在非洲猪瘟暴力肆虐、生猪供应体系严重受损的背景下,国家提出“要求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确保猪肉市场供应稳定”,很多地方甚至提出“市长负责制”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思路——将生猪生产和地方官员政治前途挂钩。

1.png

数据来源:WIND


一、猪价稳居高位、下探为期未远


非洲猪瘟2018年8月份进入中国大陆以来,像暴风一样席卷大江南北,铁蹄所到之处千万头猪化为白骨、养殖主体哀鸿遍野,也催生着猪价一飞冲天。从2018年5月的5元一斤,短短17个月就暴涨4倍有余,民间戏称“一头猪就是一个小银行”、“养活十头母猪、明年喜提宝马” …到2020年8月,生猪已经在30元/公斤的天价水平上维持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里,一边是数百万量级的生猪不断被捕杀掩埋,一边是手中有猪的人享受着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暴富速度,养猪人深入骨髓的理解了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2.png

数据来源: ifind


在高猪价刺激下,行业里的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圈地、招人、买猪,一笔笔大额投资雪片一样飞向全国各地,一座座精准设计、严密隔离的现代化养猪场拔地而起,仅2020年前8个月全国签约和在建的养殖项目就高达2亿头产能,2020年6月份龙头企业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比2年前多了近400亿(其中约有200亿是新增的信贷类资金)。

3.png

数据来源:公众号牧猪听经、ifind


盛久则衰、物极必反,虽然非洲猪瘟似乎已在中国落地生根、未来大概率像蓝耳病一样成为数亿头猪挥之不去的梦魇,但经过早期的一溃千里后,仿佛从《论持久战》中受到启发,勤劳智慧的养猪人已经大致找到了与之共存的办法,那就是涵盖“隔离(3公里范围人车料严防死守)+检测(24小时精准识别)+拔牙(将疫情扼杀在小范围内)”的一套组合拳。这套组合拳见效缓慢但威力显著,在今年大雨频发的背景下,即使个别区域连片复发,非瘟疫情依然处于整体可控、危害较低的水平,“抗非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已属无疑,甚至战略反攻也已进入视线范围。


一个有利实证是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都已处于恢复的轨道上,尽管现有母猪有40%以上是生产性能较差的三元母猪,但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已经可以做到“把猪养活”,剩下的就是用时间换空间,慢慢恢复和优化种群结构。

4.png

数据来源:涌益咨询、ifind


因此,在享受完今年的高价行情后,随着生猪供给快速恢复、需求端基本趋稳,迟至2021年下半年开始猪价将进入下行区间,实际上眼下的养殖预期收益已经较高点有30%的降幅。笔者预测2021年均价约在25元/公斤以内,同比下降约30%左右,2022年有望进一步将至20元/公斤以内(有相对悲观的预计降到17元/公斤水平),同比降幅在20-30%,届时优秀的养殖企业卖掉4头猪才能赚到今年一头猪的利润,而水平差的这个比例要高达10:1。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轮洗礼,行业里已经没有多少差生了,当优秀的龙头企业占据50%甚至70%份额的时候,幸存的普通企业就仿佛以市状元身份考进清华,过去荣光满身、未来可能是最平庸的一个。


生猪养殖预期收益

5.png

数据来源:IFIND


二、扩规模、降成本,行业重整必然选择


养猪,作为一个目前仍然是差异化占比很低的行业,本质上赚两部分钱:一是行业整体的平均收益β,一是企业相对于行业的超额收益α。在未来猪价下行,β收窄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想尽办法扩大α的空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思路。根据最简单的模型:盈利=(售价-成本)×销售数量,企业要做的无非是三点:一是想方设法提高终端产品数量,二是压低生产成本,三是扩大销售数量。


我们知道,企业要想把猪肉卖出好价钱,需要打通屠宰和食品产业链,布局终端连锁、投入资源做品牌营销,这套打法是国内大部分土猪企业的通则,但大多数只能覆盖区域高端市场,规模有限。对于头部养殖企业来说,打造能消化千万头数量级的产业链和终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且大部分企业很难建立运作消费品的基因、文化、团队和管理能力。因此“降成本、扩规模”成为当下龙头企业最主要的课题和任务。


在扩速扩张规模方面,上市公司有着天然的资金优势,狂飙急进之势有目共睹。牧原、新希望、正邦等上市公司依托充沛的资金和原有养殖基础,纷纷大手笔扩建新项目,2年后出栏量均有望超过3000万头。


6.png

数据来源:牧猪听经公众号


最核心的问题是降成本。“高价看出栏、低价看成本”,2018年猪价跌入谷底时,诸多企业卖一头猪连现金成本都覆盖不了,像雏鹰农牧这样曾经的巨头也轰然倒下。在未来猪价划入18元以下区间、并大概率盘整较长时间静候新一轮出清的局面下,一点点的成本压降都可能无比重要,因为对于出栏百万头的企业,0.1元的成本降低就对应着千万级别的现金收益。


在生猪养殖成本结构中,饲料成本一直占比最大,2018年占比超过50%;人工费用次之,2018年占比近20%,且这两项基本处于持续上升态势;其余成本包括固定资产、土地、疫苗和仔猪投入等。后几项主要受外界因素影响,企业降本的焦点还是在饲料和人工费。


7.png

数据来源:IFIND


饲料成本:虽然饲料成本受大宗粮食价格影响较大,但企业通过精细饲喂、不断动态调整营养配方、使每个阶段的饲料供给更贴近生猪的需求,达到“既够吃、又不浪费”的效果,也可以显著降低饲料成本。如公认的成本管控非常优秀的牧原,在行业普遍采取三阶段动态营养供给的情况下,突破性开发使用八阶段营养供给,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仅此一项饲料成本估计降低50元/头以上。


但是,精细化有一个前提,即精准跟踪记录生猪的生长状态,才能在适宜的时候调整配方和用量,其中重点采集的数据包括体重、健康状况等。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完成,结果是节省了饲料却可能浪费了人工,总成本未必划算。


8.png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研报


人工成本:人工在生猪养殖中目前仍处于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包括喂养、免疫护理、人工授精、粪便处理和分群赶猪等体力劳动,也包括生长状态观察、营养方案设计、配种管理等脑力劳动。仍以牧原股份为例,2020年上半年销售生猪678万头,管理费用超过10亿,单头生猪对应费用170元左右,这几乎等于猪价14元/公斤时一头猪的全部利润。牧原已经是平均每人饲养量最大的公司之一,其余企业的人力成本只会更高。另外,在非洲猪瘟这样重大疫情之下,更多减少员工的现场活动,也是加强生物安全防疫的必然要求。


因此,降低饲料成本和降低人工费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需要减少整个生长过程中人力劳动的投入,或者说提高单位人力投入对应的产出。更关键的是,这已经不是企业的主动选择,很有可能成为被迫接受的事实。


9.png

数据来源:IFIND


可以看出,不论是15-64岁间的劳动力人口占比,还是劳动力指数,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联合国预计再过10-15年中国甚至可能成为劳动力短缺型国家,届时可能正值壮年的劳动人口主要集中在脑力劳动领域,成为“白领”,生猪养殖这类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迎来重大变革或升级,否则难以为继。


三、智能养殖贡献产业升级希望


可喜的是,产业端有了需求,供给端正在提升自己满足需求的能力。从2018年起,或许是感受到非洲猪瘟严格防疫的迫切需求,或者体会到猪价寒冬对降低成本的高度渴望,一批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自动识别、盘点、喂养、称重和测膘为着力点,以自走机器人、悬挂摄像头、自动滑轨等为产品表现形式的企业应运而生,他们最终的使命都是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人工,向全程无人饲养的终极目标迈进。


10.png

数据来源:农信研究院


得益于5G时代来临,终端可确保低成本、方便、全面地收集数据;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基于大数据的AI算法模型,如猪脸识别、AI称重、AI背膘监测、智能发情监测等,也都在日复一日地优化算法精度。因此,数据鸿沟和模型粗糙这两大障碍一旦克服,养猪全面智能化指日可待,而且正在以颠覆我们想象的速度来临。一些明星企业正顺着这股浪潮搏击中流、尽显风姿,如以猪联网驰名行业、巅峰时服务千万头量级生猪的农信互联,以电子耳标切入、细分领域开疆拓土的睿畜科技,以视频监控盘点切入、已经与知名保险机构推广合作的翔创科技等。


 11.png12.png 

资料来源:中国电信战略与创新研究院  刘国萍博士


以明星企业小龙潜行为例,这家2014年起就在人工智能养殖方向大胆探索的企业,长期致力于生猪智能养殖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在业内率先完整提出生猪智能养殖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并实现落地应用。经过长期的场景应用积淀与智能技术探索,基于守望者机器人这一核心智能养殖平台,小龙潜行重点推出了智能巡检系统、全流程盘点系统、母猪精准饲喂系统、育肥猪生长管理系统、智能环控系统五大解决方案,以及生物安全智能防控等智能养殖综合解决方案,为猪场提供全新便利的数据智能服务,为猪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助力猪企提升管理效能。目前,已经在正大集团等行业龙头的多个养殖基地中成功验证,单头肥猪节省成本超过50元,单头母猪降本更超过400元。其开发的生物安全智能防控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种公猪站落地应用。


13.png 

资料来源:北京小龙潜行公众号


我们简单估算,未来每头出栏肥猪的智能服务费用100元(包括前期智能设备投入+每年数据运营费用),并产生200元的成本降低,那这就是一个500-1000亿的蓝海市场。随着产品从减少人工投入、精准营养和生产管理,向数字动物保健、智能遗传育种等更高端领域迈进,市场规模破千亿也完全可以期待。而行业里目前年营收过亿的企业还寥寥无几,养殖龙头全面应用智能系统的更无一例,行业格局未来如何演变远非眼下就能看清。但外受人力资源约束、内受降本增效驱动,养猪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和我们这样的投资者,都毫无疑问应该让自己尽早站在正确的方向上眺望远方。


四、尾声


狂风起于青萍之末。在这个技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仍然应该重视每一个点滴的创新与尝试,尤其是生猪养殖这样传统与现代交织、压力与希望并存的行业。因为时代的尖刀一旦从传统的幕布中撕开一个口子,所有的科技元素就会像大海一样迅速涌进这片仍然等待灌溉的土地,从而改变大地上每一个角落。而其中的每一滴水,都值得我们无比尊重。

 

(作者:中国农业产业基金业务总监 李维昆)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