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生物危机加速农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市场破局关键|粮食安全沙龙侧记

作者:龙芹 2020-04-07 16:19

2020年新冠肺炎、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禽流感、蝗灾等一系列“生物危机”来袭,全球农业生产及供应链面临巨大挑战。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同时牵动着民心,“农业稳、则百业兴”,随着政策端、消费者、资本端日益增长的重视与关注,农业食品行业产业端逆市迎来了哪些“转机”?

 

近期,35斗联手农业及食物科技风险投资机构Bits x Bites,共同邀请了艾格资本Ag Capital创始人黄德钧、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食品及农业研究部亚洲董事总经理周彬、扬翔集团广东扬翔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龚志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智能畜牧养殖创新企业AgNet创始人兼CEO张翼翔,Bits x Bites 管理合伙人周桓达等,探讨了近期行业热点议题。

 

本次活动吸引了1900余人次参与线上观看或讨论,除国内产业人士外,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区亦有听众远程接入,参与者以产业人士和投资机构代表为主,如中粮产业基金、中信产业基金、中化MAP平台、拜耳作物科学、巴斯夫、先正达、新希望等,悉数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或战略制定者,政府机构及产业园区人士亦踊跃参与。

 

与会者认为,全球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跨领域技术在农业食品行业应用是破局关键。杂交育种、基因技术、生物农业、微生物、设施农业等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方向。

 

35斗对嘉宾讨论内容进行了整理,形成本文。

 

嘉宾一:周桓达——Bits x Bites管理合伙人


mmexport1586230029583.jpg


嘉宾介绍:周桓达先生是Bits x Bites风险投资VC管理合伙人,其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私募基金领域累积12年的行业经验,协助企业在一级市场募资的金额超过1.2亿美元。

 

Bits x Bites农业食品风险投资基金看好传统的农业食品产业与跨领域科技,如生物科技、数据科学融合所带来的影响力。在此原则下,Bits x Bites成为中国第一家投资使用动物细胞培育鸡肉的基金,第一家投资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解决香蕉致命病菌(TR4)的基金,也是第一家投资鹰嘴豆腐蛋白提取技术的基金。带着重塑未来好食的愿景,Bits x Bites不断激励更多中国的创业者,思考并应对全球食物领域的挑战。

 

以下据嘉宾分享整理:

 

我认为,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产业链抗危机能力的核心,也是中国农业食品行业非常重要的投资机会。

 

当前,中国农业食品行业的投资比例相对欧美市场来说,中上游的投资空间和潜力十分广阔。2019年根据 Bits x Bites和美国的农业食品投融资信息平台AgFounder联合发布的《中国食品农业投融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农业食品行业下游的投资规模大概是30亿美元,中上游投资规模只有下游的将近1/6,大概不到5亿美金,处于一个比较失衡的状况。

 

我们从2017年开始发布《中国农业食品投融资报告》发现,其实近几年中国食品领域的投资是非常火热的,但是从总体的投资金额来看,基本还是偏重在下游,特别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着眼于为消费者更多的便利性,投资者们倾向于关注包括生鲜电商、品牌创新、营销销售创新等项目。

 

那么看未来,我们观察到一个新的趋势机会,那就是从商业模式创新到科技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品销模式的创新得到了消费者很好的反馈,但是如果没有上游技术创新驱动带来的产品的创新,我们只是在通过不同的平台、销售一样的同质化产品,那最终只有价格战,快速融资来补贴消费者来抢夺市场这一条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许多下游玩家在找寻产品创新与差异化时,开始关注并重视科技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未来我们在这个领域会持续地进行投资,目标是1)提升现有供应链地效率;2)开发新型原料,让食物更好吃,营养含量更高。

 

这个趋势,也让很多跨领域的科学家,开始进入到农业食物科技领域来,包括生物科技、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阔领域科学家们,正在推动产业的升级优化。比如我们和S2G Ventures(Beyond Meat早期投资人)、Tyson Venture(全球最大的猪肉、鸡肉食品供应链之一)共同投资的以色列创企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创始人原先就是一位医学科学家,在创办FMT之前,他从事过的项目包括皮肤再造、心脏再造等医学科研项目。他的团队Future Meat Technologies正在通过细胞培育的非转基因方式,在实验室培养皿里,通过植物基营养液,“种”出安全美味健康的细胞培育肉。

 

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跨领域科学家开始在食品农业领域创业,肆虐的生物危机也教育了市场,投资人也比以往更关注农业食品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来看技术食物科技在中国市场的机会。

 

食物科技创新与专利的注入,将为行业带来巨大投资价值,我们想要找到农业食品界的“高通”作为核心,也是和下游新老品牌合作的关键驱动力。我们看好在育种、动物营养、智慧数字农业、新资源食品等领域,将出现像高通这样的高科技食物创企。

 

中国的食品农业巨头也在加码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与食品安全。举例来说,中国是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产量第一大国,但是我们的生产效率相较欧美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的母猪每次能生产的子猪数量是每头生产20-21头小猪,而在欧洲,每头母猪最多能生产28-29头小猪,这是育种技术带来的产能提升。当前,疫情危机也倒逼了企业的创新升级,中国的农业食品巨头,也在加大科技的投入,这一趋势也为创业公司和投资人带来了巨大的新机遇点。

  

嘉宾二:黄德钧——艾格农业、艾格资本董事长


mmexport1586230039030.jpg


嘉宾介绍:黄德钧先生获西南大学农经系学士、南开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曾于全国人大研究部经济组从事经济立法工作,二十年前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农业咨询公司,长期服务于大农业泛食品领域相关机构及国内外公司,十年前创建艾格资本,将服务从咨询延申至农业食品业投资。

 

以下据嘉宾分享整理:

 

我们目前的产业链能够抵御这次突然爆发的危机,危机期间会削减一些公司的短期利润,但长远来看,它使整个供应系统更具弹性。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农业黑洞”的概念,也就是说农业它是一个最古老的产业,同时它也是一个最尖端的产业。从科学的发展来看,我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生物、化学,以及一直到2000年开始大范围应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再到近几年的数字科技技术,农业食品行业的技术革命从未停止。所以从科学的界定上来讲,我们的新兴科学兴起发展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而农业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科学,五千多年前开始出现农业,都是从动植物的驯化开始,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生命科学,这意味着,生命科学技术的更新将持续陪伴农业食品行业的成长。

 

对于农业而言,产业链问题的发生,生物危机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些生物危机不会对我们的生存造成打击,但会造成农产品及食物系统的波动。动物蛋白以及果蔬的总量上我们是比较安全的,口粮方面,我们水稻加小麦大概有3.4亿吨,这个保障非常高,因为中国是地球上唯一执行国家和地方储备双保险的一个国家,在全球的口粮组成,主要指大米和小麦,按照现在全球的库存大米1.8亿吨、小麦2.8亿吨,那我们中国人有一半的储量,足够支撑很长时间。

 

对于生物危机的影响,我个人觉得现在提出的四个生物危机里面,影响排第一的应该是非洲猪瘟,排第二的就是正在进行的新冠肺炎。对于新冠病毒,因为还没有结束,所以还没法去评判它最终带来的影响。但是有两个趋势,会让大部分的国家和政府扩大内部供应,会让食材的供应离家更近。这种趋势可能会削减一些公司的短期利润,但它会提升整个系统的弹性。特别是生猪产业的产业化程度会极剧地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和都市农业的兴起,会给中国的农业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嘉宾三:周彬——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及农业研究部亚洲董事总经理


mmexport1586230043523.jpg


嘉宾介绍:周彬先生拥有多年研究和分析领域的经验,目前担任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及农业研究部亚洲主管。加入荷兰合作银行之前,周彬在标普公司任职十六年,担任各项高级职位。离任前,他担任标普公司大中华区主管。在此以前,周彬领导新加坡以外的亚洲企业&政府评级团队。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新加坡国防部,担任各项战斗和后勤职位。

 

以下据嘉宾分享整理:

 

在新冠肺炎期间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长远来看会遇到的问题,亚洲以后面临的食品问题会愈加严重,其中有几点和在新冠肺炎期间一样。我们把新冠肺炎和其他生物危机分开,和非典比较,从中国或亚洲来看为什么疫情的影响现在会变得这么严重,影响这么深刻呢?

 

第一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和消费需求增加了很多;第二是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WTO,中国所需要的东西还没有完全和世界供应链所接轨,现在中国所需要的东西都是全球的供应链所供应,所以中国或者亚洲出现什么问题,整个世界的供应链都会受到影响。现在重要的是高科技的投入,我们农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还比较落后,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要更加关注科技层面。蛋白质的问题,从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趋势来看,我们要投入对可持续蛋白行业的发展。现在大家可能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还不是很重视,但是现在的一些解决方案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因此还需要一些长远的考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电商目前在全世界都是做的最好的,而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供应链的连接,如果供应链不能完全的恢复,会使整个经济恢复延缓,而且现在不止是中国的供应链,也关系到全球的供应链。除了供应链的持续性,生产方面也要关注,还有运输方面。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全球经济复苏还将面临重大挑战。

 

嘉宾四:龚志辉——扬翔集团广东扬翔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mmexport1586230048336.jpg


嘉宾介绍:龚志辉先生深耕生猪产业链近30年,对生猪产业上中下游有深刻的研究分析和践行,曾任职正大集团,今楚首创养猪股份,扬翔集团等企业,广东扬翔科技目前致力于料养宰商一体化的生猪全产业链发展与投资,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高科技技术,实现从农场到餐桌产业互联网智能连接,为人类提供“高效、健康、安全、美味”的高端食品。

 

以下据嘉宾分享整理:

 

非洲猪瘟影响了中国整个养猪行业,同时对养猪行业是一个重塑的过程,未来养猪产业发展主要靠科技支撑。

 

2018年8月份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对中国整个养猪行业,包括产业链的上下游,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2019年7月份开始,一直到今年的2月份,我国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上涨。2月份CPI同比增长5.2%,其中猪肉的价格就贡献了62%。从宏观来看,非洲猪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去年到今年有关猪肉的股票都是大涨,大家在消费猪肉的时候也看到猪肉的价格在上涨。

 

聚焦到养猪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对现在活下来的养猪产业而言,这是一个重生的过程;对养猪产业而言,包括产业布局,它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对于养猪产业链和生态圈而言,它是一个重塑的过程。

 

2020年国家一号文件倡导生猪未来是运猪向运肉转变,包括正大,新希望,温氏,牧原等大部分养猪头部企业已重金布局食品端和消费端,扬翔股份首创的料养宰商一体化模式更是打造城市养猪造肉工厂,这些都是未来养猪企业转型升级,应对消费趋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对于生鲜猪肉及食品未来发展利好趋势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费趋势与升级的需要: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消费者对安全美味健康食品的认知与需求;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生猪产业未来可能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如同小麦,稻谷与玉米一样,运猪向运肉转变,养猪向造肉转变,三产融合,产业升级与转型等;

2.传统商业变革的力量:传统商超,生鲜电商,社区门店等商业形态发展受阻,增长受限,生鲜猪肉及食品因为高频,刚需等特点,成为传统商业重要的流量入口,成为向新零售转型重要的支撑,成为众多互联网巨头,传统商超头部企业包括资本大鳄纷纷加入的赛道;

3.农牧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基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基于产业链的延伸闭环,基于溢价能力的品牌打造,不论是外在的推动力量,还是企业内生的发展需求,农牧产业特别是生猪养殖的头部企业大多把食品作为企业发展新的重要战略,把食品布局作为新的驱动力。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温氏集团、中粮肉食、牧原食品、天邦股份、壹号食品、唐人神集团、网易味央等纷纷重兵重金布局食品。

 

随着对农牧企业,生猪养殖企业调研的深入,对养殖巨头布局食品的逻辑逐渐清晰。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者对于猪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养猪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发展机遇,那就是养猪后市场——猪肉食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通饲料、养殖、屠宰等环节后,布局食品领域,成为巨头们更宏大的战略主题。

 

面对当下的挑战和机遇,谁能够把猪养活就会创造巨大的财富。非洲猪瘟对养猪行业曾经积累的经验、知识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养猪,哪些人来养猪,如何养猪,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养猪人、每一家养猪企业面前的问题。

 

要解决养猪效率成本的问题主要还是要靠科技支撑,要解决基因遗传、精准营养、生物安全、环境控制、生产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是硬件设施要到位,细节执行到位,高度重视非洲猪瘟,谁能意识到非洲猪瘟的厉害,谁能彻底去执行关键措施,就能在危机之中逆势获得增长。

 

嘉宾五:张翼翔——畜禽养殖数字化创新企业AgNet创始人兼CEO


mmexport1586230056384.jpg


嘉宾介绍:张翼翔先生创办的上海农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AgNet)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创新应用到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以帮助农场主和农牧食品公司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公司已获得全球最大农业食品企业美国嘉吉的A轮投资。创办上海农汇之前,张翼翔在美国食品企业福喜集团(OSI Group)任职九年,担任其亚洲区副总裁兼CFO职位。在此之前,张翼翔已拥有十多年跨国企业的财务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经验。

 

以下据嘉宾分享整理:

 

以物联网和移动应用为代表的养殖农业数字化创新,大致已经历了五六个年头,已经或正在成为国内外“农牧数字化龙头企业”的标配。走在数字化前沿的农牧食品跨国企业,正在和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其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诊断性和预测性分析,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 


例如,通过挖掘环境、饮水、采食等大数据发现其与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历史数据的机器学习(训练)预测动物体重等。另外,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听觉的通用类人工智能,如针对动物的脸部识别、行为识别和声音识别等研发,近年来比较热门,但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数字化和生物科技的结合,包括胚胎检测鉴定、病原菌快速检测以及最近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生物芯片技术。

 

传统理念往往割裂农业(养殖业)、工业(食品加工)和商业(食品流通),导致农业端的产品无序“推”向市场。而发达国家已实现从食品加工或生产养殖单一环节的效率提升转向供应链的整合。农业食品的数字化变革,受产品价值、供应链效率和可信透明度等因素驱动,正在发生从“推”到“拉”的转变。下游的食品服务和终端零售将决定上游供应链的产品和系统,并最终改变整个行业的价值链。 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通过数字化成功转型并实现复杂供应链高效管理的企业。

 

小结:跨领域技术融合,推动农业食品行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35斗此前发布的“2019未来农业报告”指出,从全球来看,农业依然是养活人口最多、吸纳就业最多、产值最高的行业之一,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有一些关键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比如光照、温度、降水、海拔;也包括农业投入品,比如种药肥、农业工具、农业设施、农业器械等。同时,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时间周期,除了设施农业、室内农业之外,均需“知天而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更替性。

 

相较于其他行业,农业的发展变化更为缓慢,新技术、新模式的推行往往以年为计算单位。这种稳定的特性也为观察农业提供了绝佳的时间,在相对恒定的状态之下,可以更加细致、深入地解析某些关键元素对促进农业革新产生的作用。

 

农业面临的关键挑战主要从几个方向考虑:供给端、消费端和支撑端,供给端是自然资源、农业投入品、劳动力成本等,消费端是消费能力和意愿、替代品等,支撑端是一系列农业产业服务,比如科研、人才教育培养、金融、信息等。供给、消费和支撑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提供了分析农业问题的核心框架。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动物疫病、遗传危机、农业投入品增长瓶颈等被视为农业发展将要解决的关键挑战,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法和经验也将重塑全球农产品价值链格局。

 

农业是公认的“大行业,小公司”,从产值而言,农业及泛农业行业在经济中占到了重要比重。但是,此行业单一公司的最大经营规模却很难和互联网、通信、医药等行业公司相媲美。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极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空间,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并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生产过程的成本投入也是不可复用的,所以其很难规模化、工业化复制,这就限制了农业尤其是生产类企业的规模扩张。


在解决农业关键挑战,提供满足全球人口的粮食、水果、蔬菜供应的要求下,全球农业即将产生新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和产业特征。而数字化、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的融合创新,将提升全球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新型食物系统。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