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畜牧成基因组技术应用“沃土”,产业化发展加速畜禽种业振兴

作者:李秦 2019-10-13 14:57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生猪、奶牛、肉羊、肉鸡等为重点,推进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和遗传改良。

 

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由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协办的第五届中国畜牧基因组产业转化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此次论坛以“自主创新、产业变革、打造民族特色畜禽种业”为主题,汇集畜牧行业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优秀企业等,共同探讨畜牧业创新技术,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开拓民族特色畜禽种业新思路。


直击畜牧产业化难题,实现上下游联动发展


在沙龙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王立刚博士表示,我国实施猪基因组选择面临应用效果、成本、联合遗传评估以及准确性方面的问题,可通过优化参考群和候选群,改善遗传进展。其中,基因组选择综合指数应引起重视,建议重新制定、及时更新。


对于现场育种体系的建设及其价值,高级畜牧师楼平儿认为对育种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育种可获得的最大收获。在“种、料、管、病”四个因素中,饲料营养、疾病预防和饲养管理都是针对单批次的猪,而育种的成效可以从父母代遗传到子代,借助时间的延续传递性能,现场育种体系是非瘟时期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工具。

 

第五届畜牧基因组产业转化高峰论坛1.jpg 

(第五届畜牧基因组产业转化高峰论坛现场)

 

当前,粮食产业面临营养不足、食物短缺、疫病虫害、自然资源耗费等问题,而基因组学可应用于从农田、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包括兽医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Illumina中国农业-微生物学市场经理刘然提到,科技创新推动基因技术的成本和门槛逐渐降低,基因组选育已成为欧美市场主流。如果改变动物育种策略,以核酸序列为分析对象,幼年、早期开始筛选,直接做基因型信息,能够缩短育种周期、降低总成本、提高效率。

 

此外,家育种猪集团董事长毛区健丽、华大智造农业基因组项目负责人余进文、上海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畜牧科科长陆雪林分享了赤峰家育种猪经验、DNBSEQ技术和平台助力畜牧育种以及分子技术在上海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田冰川认为,全球动植物种业发展格局有三大趋势:首先是集中格局深化,动植物种业领域均由分散向集中演变;跨界扩张加剧,由单一业务领域向跨领域跨物种演变,全球主要农作物种业跨国企业均已实现跨物种布局,以构筑综合竞争力与规模优势;最后是协同创新分享价值,由内生型创新驱动向资本驱动创新演变,全球种业发展史已成为一部资本驱动的并购史。


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开拓品牌增值新思路


专题会议深入剖析了本土化禽畜品种品质提升热点与形势,同时探讨了智慧畜牧业的发展新趋势。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畜牧处处长王健、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赵桂苹、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继强致开幕辞。


 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继强致开幕辞.jpg

(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继强致开幕辞)

 

中国拥有82个地方猪品种,约占世界地方猪品种总数(543个)的15%,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猪遗传资源的国家,具有独特种质特性和遗传基础。然而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存在局限性,市场潜力被严重低估,缺乏有效的保种效果评估体系,无法明确地方保种群体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剑锋介绍了DNA特征库在猪保种中的应用,包括种质特性鉴定、保种策略优化、系谱梳理和查漏补缺以及商品化开发。

 

佛山中科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李华、北京黑六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王红卫、宁夏西鲜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立非分享了清远鸡、北京黑猪、盐池滩羊的成功案例。此外,扬翔集团秀博科技董事长李家连、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主任韩威、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欧阳红生介绍了非瘟之下精种解决方案、基因库地方鸡种保护及创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猪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教授孙东晓、广西金陵农牧集团有限公司郑麦青、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吴桂琴、广西家禽业协会韦凤英分析了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效果、肉鸡饲料效率性状GS与常规选择效果、家禽种业“中国芯”、广西优质鸡产业概况以及发展设想。

 

国内分子育种时代已经到来,基因组选择技术可以提高准确率、降低测定成本、防止近交衰退、减少企业的后期投入。据北京康普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冯羿方介绍,康普森农业育种平台面向产业端提供一站式服务——客户样本寄送与入库备份、DNA提取和质检、基因检测实验、数据分析进行分子育种,用基因科技解决选育问题。深耕农业分子育种领域五年,康普森搭建了智能化样品采集平台、高通量基因组检测平台、安全可靠的基因数据存储平台,以及专业的“大·象”分子育种平台。

 

其中,“大·象”分子育种平台提供针对商业品种的分子育种服务、地方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分析、已有功能位点的检测及结果分析、基因组数据的挖掘及定制。目前,平台已成功应用于奶牛、猪、鸡等物种的分子育种,实现了我国畜牧业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的重大转型,缩小了与世界顶尖育种水平的差距。为保护我国本土遗传资源多样性,康普森还参与搭建多个地方资源数据库,并推出地方遗传资源保种方案,已实现40多个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面向农业,深入产业”


专题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地理标志北京鸭基因鉴定技术研发暨家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启动仪式。据北京市畜牧总站副站长陈余介绍,该项目计划开发品种基因鉴定芯片,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保护发扬传统饲养工艺,挖掘地标产品独特性风味。


此次签约是北京鸭品牌保护和发展的起点,康普森生物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利用基因鉴定和分子育种技术,提升北京鸭品牌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北京鸭品牌保护、高端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康普森生物还宣布与北京小龙潜行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小龙潜行的人工智能生猪关键表型指标采集系统牧场守望者接入康普森生物的“大·象”分子育种平台,结合育种芯片,呈现给客户育种值排名以及选配选育建议,进一步加快遗传改良进展。非洲猪瘟的到来,导致猪只的跨界运输以及重要的种质资源受限,影响了正常的场内测定。因此,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尤为重要。

 

 北京小龙潜行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jpg

(小龙潜行和康普森生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接受35斗采访时,康普森生物董事长刘继强表示,在此次合作中,康普森的角色相当于产业链上的数据解读者,“大·象”分子育种平台可以分析牧场守望者采集到的数据,帮助养殖场的管理更合理规范、产生更多效益。


对于中国畜牧基因组技术的应用,刘继强认为,其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中国农业有多年的积累沉淀,所以在应用基因组技术时,拥有品种、质量、长期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基因组技术一定可以替代传统方式,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此外,消费者都在追求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从源头来看,就要注重种业的发展。传统方式周期太长,至少在15到20年,在快速高效的时代背景下,基因组技术是最佳的选择。


另一方面,早在非洲猪瘟到来之前,前瞻性企业都开展了基因组育种业务。然而,非洲猪瘟打乱了养殖计划,同时让养殖户更加注重“非接触式”的理念,想要在大规模猪场进行良种选择,为恢复生产提供保障,基因组技术也是相对简单的方式。


非洲猪瘟推动了养猪业向科技化、现代化、生物技术化方向发展,未来三到五年,会出现一批实力强大的龙头型企业。此外,较为散乱的传统养猪模式会逐渐淘汰,中国养猪业会更加规范化、集中化,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会更强。 


未来,康普森的业务规模也会更加广泛,帮助优良品种在遗传过程中留下优势基因,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公司将继续秉承“面向农业,深入产业”的理念,开发不同的功能位点检测产品,助力我国种业的自主创新。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