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技术驱动农业关键挑战新解:农业投入品增长瓶颈、生鲜农产品储运难、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2019未来农业报告】

作者:35斗 2020-01-07 09:27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2019未来农业食品百强·白马峰会在南京举行,本次大会由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主办,35斗联合主办。


35斗于本次大会发布了《2019未来农业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从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入手,重点阐释以数字化技术为首的技术集群在农业食品行业的应用,聚焦于农业创新标杆企业的案例解读,从头部企业案例找到可量化、可复制的经验路径。与此同时,形成细分领域产业图谱,清晰刻画行业格局和竞争象限。


《2019未来农业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未来农业要素解析和模型构建

1.1未来农业定义:从智慧化到技术融合创新

1.2以数字化为核心,串联农业全要素创新

1.3未来种植关键创新:基因工程、微生物、可持续

1.4未来畜牧关键创新:育种、疾病检测、精准养殖

1.5未来食品关键创新:食物指纹、流通追溯、新材料

1.6未来农业十大热门领域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为全球产业增长带来新动能

2.1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要点

2.2高渗透、广应用的通用技术解析

2.3跨行业的经验整合与解决方案构建

第三章 全球农业行业现状和关键挑战

3.1全球农业基本情况

3.2全球农业面临的关键挑战

3.3全球农业新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和产业特征

第四章未来农业创新案例


35斗(微信号:vcearth)将陆续刊出报告节选,和大家一起探讨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3.2.4农业投入品增长瓶颈

今天,全球农作物保护品产业的价值超过600亿美元,全球约有600种化学活性成分可供农民使用。除了600多种合成的农作物保护活性成分外,还有大约300种生物农药活性物质和生物体。这些物质包括自然存在的物质、发酵产生的产品、微生物和信息素以及食肉昆虫、螨虫、真菌和线虫等。近年来,无论是大型研发公司、非专利产品制造商,还是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初创企业,对生物制品的兴趣都显著增加。


这一趋势是由生物农药面临的要求较低的监管程序、害虫综合管理(IPM)项目的增长以及农民对更多样化的工具箱的需求所推动的。在IPM系统中,生物农药和合成农药常常同时使用。1960年至1990年间,平均每年有三种新的生物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从1990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有11种新的生物制剂被引进。在过去20年里,新生物产品的引进速度经常超过传统产品,而且这一趋势看来还将继续下去。

 

图9:生物制品在过去20年中均是植保产品产品的主角,每年约20种进入市场 

9.png

数据来源:Phillips McDougall,蛋壳研究院

 

近年来新产品的批准率和上市速度有所下降,Phillips McDougall的数据显示,上市1个新农药平均筛选化合物个数由1995年的5.25万个上升至15.96万个,发现、开发和登记1个农药有效成分的平均研发成本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5年、2000年、2005~2008年和2010~2014年间分别为1.52亿美元、1.84亿美元、2.56亿美元和2.86亿美元。此外,因监管部门对资料的要求更加复杂,1个新有效成分的首次合成到其首次上市的时间也在延长,1995年为8.3年,至2010~2014年上升至11.2年。不过行业投资的规模仍然很大,这使得该行业能够保持相当水平的产品创新以及其他发展,如集成作物解决方案、应用技术和精准农业。研发投入的高水平始于1950年代,在过去的50年里,大公司每年在其中投入了销售额的7%-10%。

 

图10:研发1款作物保护产品的开发成本持续上升,目前需要3亿美元

10.png

数据来源:Phillips McDougall,蛋壳研究院

 

农作物保护产品数量和品种大幅增加,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广泛、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具箱。农民需要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是综合害虫管理。其它农业技术,如免耕农业,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广泛采用免耕措施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占全球免耕土地面积90%以上。未来免耕农业面积最大的国家将是中国,根据粮农组织在2011年和2013年之间的数据,其保护性耕作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3.2.5生鲜农产品跨地区运输难,食物浪费严重

生鲜农产品流通对于过程中的储运环境、管理流程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国家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跨地区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农产品供应有明显的区域性,影响了农业尤其是经济类蔬菜、水果的周年供应和规模化、工业化生产。

 

1112.png 

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综合冷链流通率在90%以上,我国这一数据为19%,几个主要品类水产品、肉类、果蔬综合冷链流通率依次为41%、34%、22%。由于冷链设施不完善,大部分生鲜食品仍在常温下流通,通常会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出现“脱冷”现象,导致食品出现腐烂变质、滋生细菌。我国果蔬、水产品、肉类的流通损腐率依次为15%、10%、8%,意即在流通过程中有相应比例的生鲜农产品被浪费,仅单一品类由损腐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亿元以上。

 

另外就全球来看,生鲜农产品的损腐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全世界每年有1/3的食物被丢弃或是浪费,在工业化国家,每年折合数据是680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约合3100亿美元。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块根块茎是损腐浪费最高的几个品类,大约30%的粮食,40-50%的根茎,20%的肉类、奶产品以及35%的鱼类被浪费。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任何改变食物的可用性、可食性、有益于健康的特性或质量,从而减少了它的价值的现象统称为食物损失;将消费阶段的食物损失定义为食物浪费。其次,从产生环节来看,食物损耗和食物浪费贯穿食物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且严重程度不同。食物损耗更多体现的是食物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食物损失;食物浪费则在消费环节尤其突出,更加强调末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引起的食物损失。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农产品滞销、不当储运等造成的食物损失没有明确数据可查。在食物浪费方面,有相关学者做过此类研究,如成升魁等人通过对北京、成都、拉萨、上海4个城市的调查发现,蔬菜类人均浪费量最高,约为每餐每人27克,占总浪费量的29%。第二类为主食,约为23克,占25%,其中米饭和面食浪费量较高,分别占总浪费量的14%和10%。

 

相关政策指出,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实施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等,将作为解决农产品流通、储运高损耗的重要举措。从行业角度而言,餐饮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供应,已成为重要方向。

 

3.2.6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产业升级

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环节之外,农业产业服务体系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研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数据服务、品牌营销服务、人才教育培养、金融服务、资源整合等。产业服务从人才、科研、市场、金融、信息等层面为涉农主体提供了支撑,是助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分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走向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支撑因素。

 

教育方面,全球重要农业国家均拥有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和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教育部职成司刘杰分享的材料显示,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大体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继续教育。美国农民学历教育转变为以高等教育为主,学科设置侧重于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农场主中的许多人已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德国69%的农业企业管理层接受过职业教育,其中具有农业高等教育学历的占10%,具有职业进修教育学历的占59%,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占31%,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或师傅证书的人数达到了22%。法国农业劳动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或同等学力)的占到了32%,拥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占到了18%。在以色列,几乎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达到了高中以上学历。教育部课题组对中国11个地区务农农民的调查发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7.5%。

 

金融服务方面。由于农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波动,同时存在资产盘点难、产能预测难的特点,造成了风险难以识别,缺乏数据支撑和风险管控,使得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很多企业因为缺乏资金支撑,失去了规模化扩张的机会。在欧美国家,均出现了农业金融和支付方面的创新,即利用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经营主体征信数据分析等方法,为农民提供供应链金融、农资购买分期、大型农业器械租赁、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资金等。

 

农业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是产销、农资、市场、品牌信息未充分匹配,比如农民常常通过市场行情进行种植决策,但是农业具有生产周期,等到产品成熟,价格已经回落,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农资方面往往需要配合种植建议和管理决策服务,这也是农资厂商建立服务站点的重要原因;在品牌建设方面,往往仅有区域品牌而无商标品牌,造成识别度不高、品牌附加值低的问题。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