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Beyond Meat三季度财报公布引股价下跌,人造肉不“香”了吗?

作者:35斗 2021-11-19 14:27

11月10日,人造肉头部企业Beyond Meat(BYND.US)公布了截止到10月2日的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Beyond Meat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13%,达到1.064亿美元,未能达到预先设定的1.2亿至1.4亿美元的财务目标,不及上一季度的表现,股价也应声下跌。

 

Beyond Meat三季度财报解读

 

其中,国际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了143%,部分被美国本土业务净收入下降所抵消,其中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务的收入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值得关注的是,Beyond Meat三季度的毛利润为2300万美元,占了净收入的21.6%,而净亏损为5480万美元,即每股为0.87美元,净亏损占净收入的-51.5%,调整后的EITDA亏损为3680万美元,占净收入的34.5%。

 

报告指出,Beyond Meat总体净收入同比增加主要是由于国际客户的需求增长,扩大了整体分销,加快了订单效率,以及部分新产品的引进;而与去年同期相比,美国本土的净收入下降了13.9%,主要是由于整体需求下降以及天气恶劣等带来的经营性挑战;而毛利率在三季度有所下降,则是运输成本费用、仓储费用、折旧和摊销费用增加。受困于新冠疫情带来的,包括消费需求,劳动力供应,供应链中断等短期影响,四季度预期可能仍令人失望。Beyond Meat表示,预计今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在8500万美元至1.1亿美元之间,低于投资者的预期。

 

Beyond Meat三季度财务报表

1.png

 2.png

数据来源:Beyond Meat官网

 

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Ethan Brown当日电话会议上的发言,试图平息市场对此的担忧。Ethan表示,三季度业绩发生了较大变化,相比上一季度,净收入有所下滑。尽管当前形势不太乐观,我们仍然将关注长期的发展,例如扩大产品和设施规模,为零售市场带来新的产品,或者在本土市场、欧盟、中国市场加大研发、商业化和生产投资等。尽管一再表明,坚信Beyond Meat始终朝着既定的愿景前进,但资本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投资者的观点

 

亏损扩大,股价也应势下跌。今年以来,Beyond Meat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37%。11日收跌13%,为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Bernstein投行分析师Alexia Howard 也发布研报,将Beyond Meat的目标价从130美元下调至100美元,将其评级从“跑赢大盘”下调至“与大盘持平”。分析师认为,Beyond Meat在美国的销售前景仍不明朗。


此外,Howard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告诉投资者,劳动力和供应链问题以及豌豆蛋白成本上升,可能令Beyond Meat的利润空间持续承压。尽管国际市场的“强劲增长”令人鼓舞,但Beyond Meat在美国零售和餐饮服务渠道的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


Beyond Meat 2021年股价走势

3.png

数据来源:Beyond Meat官网

 

作为人造肉行业的领军企业,Beyond Meat被称为“人造肉第一股”,它的发展也颇具代表意义。自2019年上市以来,其市值几乎是一路高歌猛进,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也有小幅的提升,但今年以来的财务数据却不尽如人意,目前股价已不及最高位时的一半。人造肉行业的竞争日趋加剧,而投资市场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却越来越担忧。

 

人造肉市场巨大,行业布局初显

 

当前,人造肉领域的相关企业主要包括植物蛋白肉巨头 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以及细胞培养肉的领先研发公司Memphis Meats等,还有 Mosa Meat、Good Catch等新兴企业,产品涵盖牛肉、猪肉、家禽甚至是海鲜等领域。


此外,泰森食品、雀巢、星巴克和嘉吉等传统食品巨头也纷纷进入该行业。其中,2019年4月2日,汉堡王与Impossible Foods公司宣布合作,在圣路易斯地区的59家汉堡王餐厅销售“植物肉”汉堡。2020年1月21日,星巴克宣布计划开发植物人造肉产品,并将其纳入2030年的长期计划中。该消息引起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公司股价再次大涨。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公布的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由大豆、豌豆、小麦等植物制成的牛肉、猪肉、羊肉等)市场规模约为136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0亿美元,2020-202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4%。

 

4.png

 

自2017年开始,全球的人造肉行业获得的投融资也开始增多,到2020年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从全球人造肉行业投融资来看,2017-2021年10月底美国人造肉行业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排名全球前列。美国在人造肉领域的投资事件在全球的占比为38%,投融资金额在全球的占比为47%。欧美等国是全球主要的人造肉市场,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达35%,亚太地区的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约为30%,北美市场是第三大市场,约占20%。

 

根据IRR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肉类替代品(以大豆蛋白、菌菇蛋白等植物蛋白为主的食品)市场中,Kellog's占据了47.7%的市场份额,Conagra's的市场份额仅次于Kellog's,占比为9.8%,人造肉生产企业Beyond Meat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为6.8%;Kraft Heinzs Boca的市场占有率为4.2%。这四家企业均为美国企业,美国企业在全球植物肉市场占据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自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全球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也为部分行业带来了机遇。新冠疫情的持续,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空前高涨,尤其是肉类产品的安全性。此外,非洲猪瘟、禽流感等诸多病毒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障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市场对肉类替代品,例如人造肉等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使得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因此,当Beyond Meat公司将业绩下滑归咎于整体需求下降以及天气恶劣、运输成本费用、仓储费用等因素时,投资者们似乎并没有被说服。尤其国际市场表现突出,而美国本土市场却后劲不足,不免引人猜疑,这是否是自身内部的经营问题造成的。

 

出于对环保、健康等的考虑,人造肉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很大。但这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呢?

 

“人造肉”的中国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今年5月19日,关晓彤在一条吃播视频中,推荐了一款名为“植爱生活”的麻辣水饺,她表示自己在拍戏期间吃肉馅水饺不会担心变胖,秘密就在于馅是植物肉。视频一经发布,引发了3.4亿网友阅读,7万多人次参与讨论,留言的批评和不满的声音居多。这件事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除了质疑关晓彤假吃,网友们更多的是对她说的“光吃不胖”、“植物肉蛋白比动物蛋白好”、“植物肉比普通猪肉蛋白质多四倍”等发言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行为无疑于是在“恰烂饭”。


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但随着大量资本注入中国市场,人造肉食品已悄然走上了国内消费者的餐桌。2019年10月7日,金字火腿生产的牛肉味植物肉饼在金字火腿天猫旗舰店上架预售,预售份数为1000份。该公司表示,他们推出的植物肉产品具有零胆固醇、低抗生素、低热量等特点,符合当前健康、环保、绿色的消费趋势,今后也会致力于打造更符合国人口味的产品,表明了其在人造肉领域进一步拓展的决心。


2020年9月9日,别样肉客官方微博也发布消息称,Beyond Meat的全资子公司别样(嘉兴)食品有限公司宣布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协议,拟在开发区内设计和发展生产设施,包括一座采用最先进技术的生产设施,以在中国采用“Beyond Meat”品牌生产植物牛肉、植物猪肉和植物鸡肉等植物肉产品,“生产设施将要入驻的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上海,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商业价值。”今年7月,其品牌旗舰店正式上线京东商城。

 

5.png


尽管资本大量涌入,人造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人造肉在中国市场遇到的阻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国拥有几千年灿烂的饮食文化,崇尚“民以食为天”,注重食材的“自然”,对加工类食物有着本能的抗拒。主张以粗粮蔬菜为主,水果和肉类适量吃,保证饮食天然和多种多样的基本原则,而人造肉为了保持产品的口感、香味、保油性等特性,不可避免地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

(2)成分引人争议,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尤其是像肾病患者,健康专家建议食用动物食品而非植物蛋白来补充蛋白质更安全;

(3)口感难以复制。目前已经能制作出外观、口感上都非常仿真的“人造肉”,如素食汉堡、素食香肠等产品,但是部分消费者反馈,人造肉产品结构松散,豆味太重,吃完后很难获得真正的肉类带来的满足感;

(4)即使在接受度较高的美国市场,人造肉的受众也更多的是“素食主义者”。但在中国,“素食主义”并不盛行,属于相对边缘的亚文化;

(5)更高昂的价格。可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人造肉的价格要远高于真肉,之前星巴克65块钱一碗的人造牛肉面就遭到吐槽。即使有像星巴克这样强大的品牌形象背书,人造肉产品似乎还是不太受待见。

 

真正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尚需时日

 

其实,对于人造肉的探索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作为国际知名的快餐品牌,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研究团队,早已经有人造肉的研究。甚至,对于80、90后出生的中国人,对人造肉的认知大概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要清楚。例如辣条,一种植物蛋白制品,几乎是每一位80、90后出生的中国人的童年味道。在10多年前,以卫龙为首的辣条厂商曾经开发了一条生产“唐僧肉”的辣条流水线,而取名为唐僧肉,正是由于它接近肉味。从口感和成分来看,它已经比较接近人造肉的概念了。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以“辣条”为代表的这类素肉食品,虽然得益于技术和口味创新,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阵潮流,却始终服务于部分特定目标群体,无法取代真正的肉类,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中国是肉类生产大国,也是肉类消费大国。考虑到未来我国居民肉类消耗的增长、消费理念变化等原因,“人造肉”未来在中国的餐桌上能否占据一席之地还处于观望的状态,短期内或许还不会有特别大的市场。35斗也将持续关注全球人造肉市场的发展。


(本文作者:郭小东)


参考来源:智通财经

前瞻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HLFGD1051480KF.html 《人造肉来势汹汹 肉食市场格局或生变》

Beyond Meat 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来源:https://investors.beyondmeat.com/node/9516/pdf 

Beyond Meat 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网址:https://edge.media-server.com/mmc/p/w4vonhrr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