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生物技术创新为现代农业带来颠覆性改变,科研能力和市场需求结合是破局关键

作者:张乐 2020-08-18 15:57

互联网技术和生物技术统称20世纪和21世纪最伟大技术发明,生物技术则被称为未来农业革命性的技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8月14日35斗未来农业圆桌派:玩转“基因突破”,看生物科技如何撬动农业绿色发展线上论坛圆满结束。菲吉乐科(中国)CEO张万玉、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古奥基因创始人袁晓辉、康普森市场总监呼锐、嘉信基金副总经理张岩就生物农业技术发展变革和产业化应用进行了分享。线上活动吸引了超1000人次参与观看或进行讨论,参与者来自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资本、科技创新企业、科研院校等。

 

为便于留存和传播嘉宾精彩分享内容,35斗据嘉宾分享整理了此文。

 

改变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革命性产品-噬菌体

1讲者:菲吉乐科(中国)CEO张万玉

 

张万玉,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雷鸟国际商学院获得MBA学位。曾为孟山都公司、KWS公司、垦丰种业等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并在中种国际和垦丰科沃施合资公司担任过董事和高管。2019年,受聘担任菲吉乐科(中国)的CEO,并于2020年6月份成功完成菲吉乐科农业板块独立后的首轮融资,带领菲吉乐科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里程。

 

农村农业部在2019年发布194号公告,提到必须在2020年1月日开始禁止动物产品使用抗生素,展开全面替抗,2020年也因此被称为“替抗元年”。

 

对于替抗,一切都需要从源头谈起。全球性动物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动物和人类因免疫抑制死亡率增加,据联合国统计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抗生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并且在相关动物产品中也会存在抗生素残留,致使儿童体内检测出抗生素。

 

从2015年,我国已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严令禁抗,为了缓解无抗引发的养殖成本上升、死亡率升高、生长性能下降等问题,替抗成为了未来生物农业的新热点风口。据张万玉介绍,目前,在替抗方面,噬菌体相较于其他替抗品种,具备能够杀死细菌的特异性、高效性,并且安全无残留,是重要的替抗品种。目前常用的替抗方案是通过噬菌体混配的噬菌体鸡尾酒疗法进行。

 

菲吉乐科唯一中美市场具有持续提供产品的公司,与许多国际企业建立了稳定和深度的合作。长期下沉行业技术,让菲吉乐科在噬菌体研发和应用方面拥有独特的先发地位,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菌株库,拥有多项噬菌体发明专利和应用专利,未来也将在噬菌体研究上继续发力。

 

人工智能与分子设计育种

2讲者: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古奥基因创始人袁晓辉


古奥基因是一家生物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为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用户提供优质的生物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

 

据袁晓辉介绍,目前中国种业已取得巨大成就,基因组编辑、大数据等技术研究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农作物自主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尽管这与世界尖端技术还存在差距。

 

袁晓辉分析,这是由于国内外研发差异所造成的,国外推动种业发展的主体以企业大团体为主,而国内则更多以科研机构为主,造成市场与技术分割的局面。从目前国家政策看,为了更好地融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对精准育种企业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

 

精准育种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计算机机器视觉采集作为表型数据,基于表型数据建立作物模型,驱动育种实验,更高效、更精准地提升育种效率。在表型数据获取方面,袁晓辉认为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条:改变传统表型数据调查方式,采用无损观察方式,使全生育期的表型调查变为可能,也可通过光学、图像识别技术,获得未定义的新表型特征。

 

目前国内除了国家级统一数据库拥有育种数据外,各个企业也有自己的相关数据。袁晓辉认为建立一个可靠的标准化联盟,将企业资源衔接起来,通过搭建合理的算法框架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多次模拟演变出具体可实施的育种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大地驱动精准育种产业化发展。

 

袁晓辉在分享中提到,如今以世界局势发展来看种业发展,育种正经历着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国种业未来也将向着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种业跨越式发展的方向进发。

 

创新型生物技术赋能中国农业未来

3讲者:康普森市场总监呼锐


康普森是一家基因测序服务商,主要面向生命科学、动植物分子育种领域,基于IScan基因芯片检测平台、KASP—基因分型平台等技术平台,为用户提供创新型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方案以及MassARRAY检测服务、荧光定量PCR检测服务。

 

从人类育种的发展来看,经验育种的时代正在过去,凭借观察作物简单性状判断未来果实质量的局限性已经在科技发展下得到证明,通过基因育种从更多不可见性状筛选作物能够更精准地为市场需求提供适配产品。

 

对于企业而言,未来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市场需求多元化都在不断要求作物品种多元化,尽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优质品种依然依赖于国外育种技术,但通过市场表现我们已经看到优质的品种更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拥有更大的价值。

 

在检测品种基因数据后建立完整的基因数据库,有别于传统保种对于种质优良基因只保不用的浪费,通过获取基因信息,将遗传资源信息化,并合理在基因育种中利用优质突变,提纲育种效益。

 

其次,基因育种也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为了提高我国农民技术水平,改变现目前农村发展现状,实现中国从传统农业到科技农腾飞的变革,通过基因科技和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指导地方打造区域特色优质品种,定制化建设设施农业,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保证优良品种的均一性和一致性,完成从品牌建设到农民增收的良性链式循环。

 

农业后基因组时代的机遇与思考

4讲者:嘉信基金副总经理张岩


新疆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于新疆昌吉,是由北京维东资本与昌吉州地方政府、中央财经大学财大海融校企共同发起的专注于农业科技、生物技术、食品消费、文化旅游、安防检测、能源与新能源、环境保护等绿色金融相关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目前,农业也正在经历一场由消费需求升级带来的大变革,这种转变背后的驱动力不再是传统农业食品企业巨头所擅长的工业制造或广告营销,而是基于科技,这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由科技突破引起的不连续性,这是创业者进入的好时机。

 

农业看似传统,缺乏新意,实际上正在被技术实力强的创新小企业所颠覆。谁能更好的结合技术和市场需求,谁就是最大的赢家。创业者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消费者不懂技术,他们需要的是符合自己需求的,可以感知的产品。创业者不能只想着要用技术去打动用户,而要更多考虑美味的口感、低廉的价格,健康的理念等等消费者更能接受的观念。科技企业的发展就像顺水行舟,大方向要正确,但细节上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

 

科技是创新企业建立竞争壁垒的基础。科技刚刚进入应用领域的时候往往是不完备的,科技企业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尚不完善的科技突破,从各个方面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得这项科技的效能被十倍百倍地发挥出来。

 

小结:


生物技术集群的综合应用最前沿探索领域在育种领域。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基因测序、分子育种等创新科技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发展微生物农业也是解决畜粮供给短缺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化肥农药兽药过度使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举措。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