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专访虫捕头:开发基于昆虫信息素的精准灭虫解决方案,加速绿色生物防控产品迭代

作者:黄泷健 2022-11-04 09:14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农作物有40%的损失是因为农业害虫而造成的,预计因为害虫防治不当而造成的损失至少有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00亿。

 

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内指出2021年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1亿亩次,同比增加14%,对70%以上的产区构成风险,需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现今农业生产中,一般都采取化学农药防治虫害为主的措施。但由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不足、害虫抗药性上升和农药漂移等问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虫害往往会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对虫(益虫)鱼、蜂、鸟等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目前,化学杀虫领域的企业不断在深挖新化合物或者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的时刻。据35斗了解,有一家专注于有害生物防治的企业,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交出一份与众不同的答案。

 

它就是——虫捕头(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虫捕头(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虫捕头”)是国内领先的集自主研发与专业化生产昆虫信息素及相关配套产品、创新研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有害生物绿色智能化防控产品,提供互联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整体解决方案为一体的高科技、数字化生物公司。

 

图片1.png

公司Logo(图1)

来源:公司提供

 

近期35斗采访了虫捕头的总经理郝玉杰,他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虫捕头的创业缘起、业务领域与发展规划,并讲述了虫捕头研发的互联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2.png

虫捕头的总经理郝玉杰(图2)

来源:公司提供

项目源于科研成果转化,开发基于信息素的精准灭虫解决方案

虫捕头成立于2020年,公司总部位于苏州。公司共有员工18人,其中研发人员10人,硕博士占比达到66%以上。团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昆虫信息素的相关研究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4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项。公司成立至今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17项。公司首席技术官刘红霞教授,系有害生物防治专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博士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

 

此前,郝玉杰和刘红霞教授相识于山西农业大学,郝玉杰曾任于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办公室主任、实验中心主任。2019年,学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这个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种子就埋进郝玉杰的心里,但是苦思无果。时间拨到2020年,郝玉杰陪同刘红霞教授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政府对接合作。期间,政府提及内蒙虫害严重,普通的化学农药难以取得良好的防效,询问刘红霞教授是否能将其科研成果落地变成真正的产品。询问的声音不大,但是在郝玉杰听来却如雷声震耳,就在这一刻,郝玉杰看到技术落地转化和市场前景。经过市场调研,他随即在学校办理了离岗创业手续,创办虫捕头,开启了创业之路。


目前,虫捕头主要提供3大类产品,包括昆虫信息素产品、农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及硬件产品和社会化测报及防治服务。其中,公司核心产品是昆虫信息素产品创新研发,目前公司共有昆虫信息素产品150余种。昆虫信息素是昆虫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尾的微量化学物质,它是物种特定的通讯系统。昆虫信息素产品具有灵敏性高,专一性强和持续效果可长达120天等特点。

 

图片3.png

图片4.png

昆虫信息素产品(图3)

图片来源:公司提供

 

虫捕头在国内率先创新研发“农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综合利用“天空地”各类监测手段,首创提出基于嗅觉行为调控技术的便携式、网格化智能诱捕器,自主研发BP虫害预测算法,建立BP虫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实现虫灾等级的预测。对于大数据来说,如何获取真实数据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虫捕头利用昆虫信息素专一性诱虫的特性,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达到95%以上。

 

图片5.png

便携式网格化监测产品(图4)

图片来源:公司提供

 

2021年,虫捕头相关产品营收近200万元;2022年至今,每季度营收近100万,同比增长达到100%,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虫捕头的产品主要针对3类客户群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和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其中,政府企业包括各级地方的林业、土肥、植保、森防、经作、园林等政府农业监管和推广部门;农业科技企业包括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包括农业综合体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集约化农业生产合作社等。

 

虫捕头先后与山西省绿色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山西省植物内生菌服务共享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江苏、河南设有生产基地,在山西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设有研发基地。

政策扶持,市场庞大,虫捕头加速战略布局

2022年,农村农业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探索昆虫信息素创制与产业化,研究害虫理化诱控、生态调控与生物多样性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精准监测预警技术,构建病虫灾害区域防控技术体系。

 

截止到2021年,全球生产经营昆虫信息素的企业大约有100家,年产值约为52亿美元。其中国内企业约有10余家,年产值8-10亿美元,占全世界份额的17%左右。

 

“我们与国内同行最大的区别在差异化、创新性、性价比。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郝玉杰表示,“我们的核心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防治成本相比于世面上的其他产品降低80%。”

 

针对公司发展的现状,郝玉杰总结虫捕头未来的3个主要目标。1、差异化产品的研发,创新是任何一家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企业能够不断成长和壮大的动力。2、在河南、山东、东北等农业大省和福建、广东、湖南等林业大省,完成产品的布局和推广,完善虫捕头的业务体系,打造成熟且高效的营销团队。3、对接资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论是产品的研发还是营销团队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虫捕头近期拟融资600万,用于市场拓展、新产品研发、新产品登记等,希望与有农业相关行业背景的资本或政府基金合作。

 

随着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国内科研水平提高等大环境利好因素不断释放,绿色生物防治病虫害行业迎来历史性拐点、市场迎来刚需井喷期和行业爆发期,虫捕头将会遇到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


铭牌.png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