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转基因30年实践: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及应用概况

作者:高康平 2019-05-27 19:51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是国际上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转基因作物育种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项目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等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发生大面积棉铃虫灾害,一些棉区的棉花亩产降幅达80%。在国家“863”计划和转基因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经过人工合成Bt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遗传转化、转基因棉花品种选育、安全评价和品种审定等步骤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

 

2005年以来,我国年种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面积约占棉花总面积的70%。转基因抗虫棉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还减少了70%-80%的农药使用,减少了农药中毒事故,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已有转基因抗虫棉、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木瓜、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等转基因植物,以及防治禽流感等基因工程疫苗获得安全证书。2008年7月,我国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出了36个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培育高品质转基因奶牛,获得优质抗旱等重要基因339个,筛选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育种价值功能基因37个。

 

在转基因抗虫棉花方面,培育的高产抗虫三系杂交棉与常规杂交棉相比较,制种效率提高40%、产量提高20%、成本降低60%、纯度可达100%,且适宜大规模制种。该项研究已获优良种质材料300多份,国家审定“银棉2号”、“银棉8号”等三系抗虫杂交棉品种4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00万亩,每亩减支增收380元人民币,共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人民币。

 

在转基因水稻研发方面,我国研究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转基因抗虫水“Bt汕优63”,具有节省投入成本,减少劳动强度;大幅减少杀虫剂使用量,降低农药对田间益虫的影响,维持稻田生物种群动态平衡;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当前,利用“华恢1号”共培育出育性稳定的抗虫不育系5个、抗虫恢复系40多个,配制优良抗虫杂交组合50多个,几乎包含了目前生产上最优良水稻杂交组合,还育成一批兼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虫品系。

 

在转基因奶牛方面,培育出具有高产奶量和高乳蛋白量,并含有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铁吸收、改善睡眠等特殊功能的重组人乳蛋白。已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转基因奶牛生产和扩繁技术平台,获得原代转基因奶牛60多头,第二代转基因公牛24头,第三代转基因奶牛200多头。这些高品质转基因奶牛已进入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研究所等机构检测,转基因奶牛具有正常生长、繁殖及生产性能。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等著《转基因30年实践》)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