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助力未来农业 | 生鲜供应链沙龙

作者:杨毓枝 2019-09-30 16:47

9月28日,由35斗主办,BV百度风投、动脉网、有赞协办,中财企业家和财经高管俱乐部、中关村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未来农业·生鲜供应链沙龙”在北京举办。

 

“未来农业”系列沙龙旨在聚集行业头部企业,探讨热点议题,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本次沙龙探讨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科技创新,主要议题包括农业生产过程智慧升级、消费升级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升级改造等,来自生鲜农产品流通多个环节的嘉宾分享了他们从各自经验出发看到的变化和创新。

 

北京农学院科学技术处高桂峰老师发表了《加强协同创新,助力未来农业》的演讲。高桂峰老师结合北京农学院科技工作,探讨合作模式。35斗(微信号:vcearth)对其精彩内容进行了整编。


1569798902231758.jpg

 

凝练科研攻关方向,创新科研平台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高桂峰老师分享,“十三五”以来,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首都发展需要,学校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凝练形成“资源创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食品质量安全、乡村区域发展”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有效服务新时代首都农林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引领学校内涵、特色发展。


“十三五”以来,学校年均科技经费超亿元,保持稳步增长;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3项,植物新品种29个,专利266项,软件著作权178项,地方标准4项,被SCI收录论文201篇,专著50部。


响应主题,高桂峰老师简单介绍学校相关科研成果,如鲜切蔬菜及冷链即食食品技术、生态观光果园建设关键技术、京津冀农林废弃物无害化生产园艺基质技术、药食同源中药动物保健技术成果、高产奶牛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益生乳酸菌功能机制研究及产业化技术等。

 

“十三五”以来,聚焦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学校参与北京林业大学牵头的“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主持“林果业生态功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学校依托科研平台,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密切联系,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及大型农林业企业等开展实质合作,柔性引进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Ton Bisseling等国外高端人才7位,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等京津冀高端人才28位,形成“引进人才+校内骨干+博士后+研究生”的科研团队,以国际化、高端化、产业化为目标服务首都生态环境建设。


“十三五”以来,学校科研平台总数达到22个,其中学校牵头平台13个,覆盖5大学科群,实现4个特色研究方向均有科研平台支撑的良好布局。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学校通过教授工作站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组建跨学科服务团队,服务首都区域发展;组织开展低收入帮扶,彰显学校社会服务实力;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建科研平台



北京农学院积极探讨创新合作模式。



加强科技资源共享


响应国家和北京市号召,学校与北京市科委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农学院研发试验服务基地。截止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农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共促进学校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价值1.1亿元、300余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梳理多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促进其转移转化;聚集包括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北京科技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在内的140余位专家,形成仪器设备、科技成果和研发服务人才队伍共同开放的大格局,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积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校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教技厅〔2017〕139号)精神,出台《北京农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北农校发[2018]8号)、《北京农学院科技成果转让管理规定(暂行)》(北农校发[2017]103号)等管理办法。通过北京市垂直孵化星创天地等,建立和完善“孵化+创投+成果转化”模式,引入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制,统筹科创资源,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向农村转移转化。


共建科研平台


学校现有与企业共建的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依托科研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协同培养科研人才,服务于京津冀农林业发展。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