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从基因工程到微生物利用,生物农业的创新与突破丨IFA2020
2020年12月4日-5日,2020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白马峰会在南京成功举行。本次峰会由35斗主办,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主办,中粮基金、BV百度风投、弘晖资本、为来资本等战略合作。
生物技术是农业&食品产业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在产业多个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农药、种业、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创新,带来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12月5日举办了生物农业创新论坛,邀请了业内多位专家、企业家,从育种、种植、养殖等多个环节为我们带来独特而深入的见解,给出他们心中的解决方案。
本场分享嘉宾及议题
1.颠覆性产业革命,国内外微生物组学发展现状解读
蒋先芝丨慕恩生物创始人
2.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的协同发展及创新
宋 荣丨先正达植保产品研发高级经理
3.可持续性动物蛋白供应与创新
王 旭丨赢创动物营养业务线北亚区市场总监
4.我国种业科技崛起的“势”与“时”
王思洋丨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经理
5.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袁晓辉丨古奥基因 创始人
6.跨界入局,基因挖掘到分子育种,打造种质多样性
权 力丨华大农业 研究院副院长
7.巴斯夫农业解决方案– 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陆悦健丨巴斯夫 大中华区产品研发部高级经理
8.圆桌主题“面向未来,共建生物农业生态圈”
王思洋丨中信农业产业基金 投资经理(主持人)
宋 荣丨先正达 植保产品研发高级经理
蒋先芝丨慕恩生物 创始人
彭 程丨诺维信 高级经理
王冰冰丨百奥云 总经理
榜单发布与表彰:生物农业榜 Top20
35斗据嘉宾分享,整理出此文,便于留存和持续传播。
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发表演讲
微生物对于人、经济及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谈到,从2007年美国NIH提出“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以来,这几年微生物组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从人的微生物组过度到植物、动物的微生物组,从技术变革走向产业革命。从整个行业来看,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投入巨资启动了国家的微生物组计划,特别是在2019年美国NIH也发布了人类生物组计划的二期成果,把众多人类的一些疾病跟微生物组联系起来,探索微生物与健康的机制。目前整个农业微生物的产品已经进入到第二代的微生物农业产品的开发,在国外至少有400家创新型的企业已经在布局微生物整个产业,包括巴斯夫等相继投入巨资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微生物行业。慕恩公司经过这五年的发展构建起从菌株发现、高通量筛选、制剂开发、发酵优化整个系统性微生物产业化的平台。
先正达植保产品研发高级经理宋荣发表演讲
最近几年生物农药又掀起新的一轮热潮,先正达植保产品研发高级经理宋荣通过回顾生物农业的发展历程,对其现状,包括外部市场及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都存在一定的短板。进而提出:运用新技术,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基因编辑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等等,促进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协同发展和创新。对于短期解决吃饭的问题,微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还是要混用、轮用。还包括剂型技术,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多质量可靠、标准化、规模化的产品。在天然产物的应用方面,先正达与全球400多家企业和高校进行了广泛合作,从微生物里筛选到一定的活性成分,测序以后再检测,再构建工程结构表达在田间筛选,运用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赢创动物营养业务线北亚区市场总监王旭发表演讲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动物蛋白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赢创动物营养业务线北亚区市场总监王旭谈到,目前中国动物蛋白生产的氮排放量已经超过我们地球承载边界的440%,这也是我们水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很多企业来说,他们实际上已经实施了比如说为促进动物蛋白持续生产和健康发展而进行的食品改革,最近大约有25家全球知名企业加入了企业永续发展委员会,推动食物生产可持续化发展。如何做到让这些动物蛋白供应可持续,赢创提出精准养殖。借助数字化、大数据及智能算法去实现,通过数字云的数据交互和智能算法的创新平台,做在线分析、农场检测、内外肠道模型的模拟。还有营养知识,通过软件和咨询服务,最终达到对动物蛋白可持续生产提出解决方案。
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王思洋发表演讲
从国内外的种植趋势来看,种业是全球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在科技研发投入和金融资本助推的产业整合双轮驱动下,种业高集中度是必然的。以孟山都为例,借助并购+转基因,一跃成为全球种业龙头。那么行业趋势什么时候集中度一定会提升?我们需要的是拐点,现在就是拐点,现在是行业周期和技术共振推动下的拐点。目前行业周期处在上升阶段,所以我们预计随着技术的催化和整个行业周期的共振,整个行业的集中度会有很明显的提升。同时国内有两个技术窗口:分子育种显著地降低了育种的成本,缩短了育种的周期;转基因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几年我们的作物种业行业最核心的驱动。在投资战略层面,“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不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这是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标的的选择。
古奥基因创始人袁晓辉发表演讲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演变,这个行业发生着巨大变革,古奥基因创始人袁晓辉指出:现在的种业经历着生物技术和信息化第四次的革命,育种的技术从经验育种到杂交育种,到分子育种,到我们现在讲的精准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优势去加速变异;分子育种是我们利用一些分子标记来进行辅助的育种;精准育种在全基因组的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去指引育种往一个定向发展。在技术的运用中,将我们原来的实验驱动的学科变成了一个数据驱动的学科,从数据的采集到数据的存储、到数据的应用、到数据的分析,这是一个完整的数据产业链的循环。其中最关键的数据问题是,表型的精确度及高通量的获取、建立专业数据库储存及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建立起大数据的中心进行数据整合。
华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权力发表演讲
种业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前提,华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权力指出:从目前来看,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境,为了实现这个破局情况,我们认为种业发展要经过一些行为,比如说市场行为、确定研发目标、建立差异化的目标,主要用工程化的育种手段进行高效、低成本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能够在育种中关键环节中发现、创造基因编辑,并且能够选择利用基因编辑。在基因组图谱之上依托序列衍生出相应的分析,建立出基因的表型和对应,以及进化基因组学和数字表达,综合利用能够把跟表型相关的50个-100个关键基因和与之关联的性状标记起来,在这之间我们又找到相关的基因,达到育种的应用,提高效率、加快更新,最后实现大科学到大产业的过度。
巴斯夫大中华区产品研发部高级经理陆悦健发表演讲
这是农业暴风成长的时代,也是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巴斯夫大中华区产品研发部高级经理陆悦健谈到,作为成立于1865年的德国老牌化学企业,巴斯夫从染料产业起家,目前业务涵盖了六大板块,包括了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表面处理技术、营养与护理,最后是农业解决方案。在整个农业的变革及现代农业一系列的变化中我们发现单纯从化学品或者是从化学农药角度来讲达成我们的目标是有难度的,所以逐渐开始涉足种子性状,包括一些其他的基因技术。作为新农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涉足了整个农业的上下游领域,从产品到方案,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作物体系,提升用户的体验,所涉及的产品包括了像种子、植保、数字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圆桌讨论“面向未来,共建生物农业生态圈”
本场论坛融合了农化、生物农药与种子,把产业链都串齐了来讨论共建农业生态圈,共同探讨了如何推动化学农业与生物农业协同发展及数字化对于我们各自领域有哪些效率的提升及未来趋势。
先正达植保产品研发高级经理宋荣认为,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不是你死我活竞争对手的关系,可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短期内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混合用,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与化学农药的生命周期。但是不管是生物农药还是化学农药,最终都需要植物去适应,通过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化合物、微生物、植物筛选育种,进而提高育种效率。
诺维信高级经理彭程也表示赞成以上观点,大趋势来讲大家会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农业,同时在整个大环境趋势下,产业推动还需要依靠产业政策、政府监管共同推动。
百奥云总经理王冰冰强调,目前我们具备了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去建模型、去搞预测的数字化的基础,通过计算机的计算模拟建立一个很好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联模型,从而提高田间育种效率。我们国家的育种应该已经走到了一个要应用数据的节点上,很快应该就会有大规模的应用案例出现。
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认为,人体内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从10倍的量里找优质的微生物是非常大的工作。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基因组的数据、底层的数据和应用层的数据关联起来,从而保证未来的产品在某些作物上、某些疾病上应用靶点的准确性。
大家也都一致赞同,数字化是贯穿整个从研发到生产、到下游销售的底层逻辑。基因数据产生以后需要基因数据化的管理,要把从前端销售到运营,到实验室的生产,到后端的升级分析全部数字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目光逐渐转向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破解自然发展规律,寻求农业的平衡发展之道。为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生物农业方向的探索,本次论坛还公布了IFA 2020生物农业Top20榜单,以表彰生物农业领域的创新力量。
生物农业Top20颁奖
该榜单获奖企业分别是:慕恩生物,菲吉乐科,赢创,华大农业,诺维信,瀚辰光翼,武大绿洲,康普森,博瑞迪,创怀医疗,慧诺瑞德,古奥基因,思威博,百奥云,九圣禾种业,于田瑰觅,金禾佳农,圣丰种业,中农快检,微康生物。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王思洋为获奖企业颁发了奖项。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