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社会资本与农业科技结合的新路径解析丨ATTF2022

作者:35斗的朋友们 2022-08-27 12:23

编者按:为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新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8月24日至26日,“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简称ATTF 2022)在南京举行。交易活动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导,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承办,35斗作为大会独家产业媒体提供支持。

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聚焦现代种业、智能装备和绿色低碳等领域,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导向、企业主角、突出交易”的形式,搭建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打通技术创新场景、产业应用场景、商业运营场景,奉献一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思维盛宴。

 

在8月25日的开幕式上,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经所研究员毛世平、中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长青、先正达集团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段晓光、创新工厂合伙人张丽君和新希望集团首席投资官余峰针对“社会资本与农业科技结合的新路径”这一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蛋黄科技(35斗)董事长李大韬主持该圆桌。35斗对嘉宾观点进行了整理。


全局图.png


市场+政策+环境=农业科技投资热度高速上升

 

李大韬(35斗):农业领域的投资为什么这几年开始热了,对应的就是为什么之前那么冷,原因是什么?

 

阿老师.png

蛋黄科技(35斗)董事长李大韬;来源:大会提供

 

毛长青(隆平高科):我觉得农业投资热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市场因素,所有的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都是依托对中国未来粮价的预期,未来中国农产品价格的趋势;第二是政策因素,中国的大政策和大方向关注农业,也迎来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的新时代;第三是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在知识产权和前瞻性生物技术应用上都已经接轨国际。


 中信.png 

 中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长青;来源:会议提供

 

段晓光(先正达):主要是市场需求。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人均GDP也超过1万2千美金,这是一个飞跃,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特别是肉蛋奶的消费大幅度提高,促进市场增长,需求非常旺盛,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投资向农业倾斜。

 

先正达.png

先正达集团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段晓光;来源:会议提供

 

张丽君(创新工厂):作为市场化的基金,更多从市场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于需求侧再补充一点,就是国内劳动力的老龄化。另外是供给侧,我指的是技术的供给,也不是任何需求可以了技术就能够发生改变了,是需要技术发展到了一定成熟度,技术的人才成本、应用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落地到相对利润低的领域里。现在刚好进入到了技术应用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农业成为最后一块洼地,它终于可以承接这些技术了,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创新工厂.png

创新工厂合伙人张丽君;来源:会议提供

 

余峰(新希望):在我们内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养猪厂到底是操场的场还是工厂的厂,这一个厂(场)字值得研究。过去的理解都是操场的场。但是对于我所在的养殖业包括饲料加工产业有了更集中化的趋势之后,更多去工业化生产,我们也感谢工业特别是智能工厂端以及工业物联网有溢出的技术覆盖在这个行业中来,也开启了从养猪场到养猪厂的转变,给了投资者在生产端的机会。

 

新希望.png 新希望集团首席投资官余峰;来源:大会提供

 

拒绝生搬硬套,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转化途径

 

李大韬(35斗):我们非常想看一下中国农业产业创新现在在什么位置,和世界最好的国家相比,我们的特质和区别是什么?

 

毛世平(农科院农经所):首先要明确农业科技的属性,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所以我们的科技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为了更好服务用户。现在对科技的研究放在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下审视的。最核心的,就是用户导向,这是非常清晰的。普通意义上的农户,主要收入不来自于农业,主要来自于非农业的收入,你说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让他花钱购买基本不可能。所以在研究农业科技投资或者成果转化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国情,我国农业生态区域特征非常明显,这就决定农业科技成果区域性特征,协同创新,这就是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从科技发展水平或者从我们知识生产来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从1到10的差别不大。我们的短板是从10到100的过程,成果转化的环节,投资出了问题。问题是现在的社会资本也好,金融资本也好,我们有需求,但是真正从10到100的有效成果供给还是有问题的。今天讨论的问题首先是成果供给,投资方进入到哪个环节,是1到10的环节,还是从10到100的环节。在美国基本上是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是中国特有的要素,国际上都叫技术转移。尤其是农业科技发达国家,这个链条比较顺畅。

 

毛所长.png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经所研究员毛世平;来源:大会提供

 

段晓光(先正达):第一,刚才提到中国早生鲜电商领域的投资,这也是市场的需求,因为我们在冷链、储存上还是短板,损失非常大。美国为什么不投,因为非常成熟,不需要。第二,我们什么事情和美国匹配也是不太对的,因为国情不太一样。中国农户有2亿,美国农场300万,这是100倍的差距,不可能照搬美国农业产业的模式。但是美国有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就是创新主体,也是由市场驱动,企业为创新主体,科技转化也好、成果转化也好搞得非常好。中国在科技上投资的总量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成果转化率只是美国或者发达国家的30%,发达国家可以达到70%,这就是差距。

 

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产业和研发同进退

 

李大韬(35斗):从科研成果转化的角度,如何能够把创新源头和创新环境塑造得更好?政策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考量,怎么让社会形成对创新的接纳以及提高转化效率?

 

毛世平(农科院农经所):先从产业导向,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除了基础前沿的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好,还是回到产业实践。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这就决定各级政府有所作为的理论基础,政府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农业领域的成果转化基金,农业具有它的特殊性,政府要起很好的引导,就是政府要举旗定向给社会资本也好、金融资本也好应该有背书作用,这样社会资本、企业资本愿意去投。这是从转化基金方面。

 

从研发方面,现在各个地方包括中央和部分省份也在探索,有的省份探索研发投入后补助,有的地方做得确实不错。目标导向,解决问题,达到目标,政府就会把补助给你。涉农企业尤其是创新型农业企业能不能充分利用好政策工具。

 

前沿技术是弯道超车的必要条件,持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李大韬(35斗):在这个时代,三位公司都在做什么事为更多创新的产生赋能?

 

毛长青(隆平高科):全球种业的国际巨头都已经进入到第四次种业的技术革命,也就是基因编辑加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提高种质资源的创制、效率,全基因组是提高配组率。国内也一直在追赶,弯道超车主要是抓住最前沿的技术才可以,否则不可能,这对国内的种子企业来讲没有什么选择,必须把最前沿的技术抓在自己的手里。国内现在基本上是两个都是创新主体,有的时候科研机构更多,我们正处于转换期。

 

余峰(新希望):在农业行业里,站在新希望集团的维度,我们有希望过渡到研发性采购。过去农业行业更多是性价比,到底比是专用设备还是通用设备,甚至我改装一部分的通用设备是不是有更好的性价比。一直是生产性的逻辑,每天就是围绕着降低成本来考虑问题。我觉得研发性采购的逻辑,需要跟着企业一起往前走,不光是这些科技性企业自己要去努力降低自己的成本甚至考虑应用的落地,站在头部企业,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工艺甚至改变自己的农艺时,我们应该也有这样的安排。

 

段晓光(先正达):先正达集团从战略上做了两个大的方面考量。首先是科技创新,第一步是Global For China,我们每年要花15亿美金在科研投入上,我们现在正在加强中国本土创新能力,把全球最好的技术拿到中国来;第二步是In  China  For  Chian,建立中国本土的研发能力,同时和全国大专院校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创新的能力;第三步是China  For  Global,就是把中国原创的技术拿到海外去,为粮食安全做出中国的贡献。

 

第二是模式上的创新,我们有现代农服的平台,为什么要打造?中国农产端和消费端是脱节的,我们希望通过现代农服平台的打造,把先正达种、肥、药好的技术整合起来,变成综合解决方案,送到农户手里,提高他们的产量,提高他们的质量。同时和食物价值链的伙伴打造生态圈,这样就可以有效连接生产端、消费端。消费端有好的农产品,农民能够更多获益。个人认为,农民一定要富起来,农村一定要美起来,中国农业产业才能更强。

 

资本助力,加速农业科技企业成果转化和落地

 

李大韬(35斗):我们想问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公司的成长如何达到理想阶段,这些创业公司应该怎么做,你们投后赋能应该怎么做?

 

张丽君(创新工厂):我们认为,首先从应用场景的落地选择上很重要,我们比较偏好的是两类市场,一类是要么这个市场空间非常大,想象空间足够大,可以吸引其他配套的各种不同的技术人才一起进行更完整的解决方案的打造。还有一种选择是进入到优化空间很大的领域,就是我用这个技术和不用这个技术,这个市场不一定很大,但是变化可能是翻天覆地的从无到有的变化。

 

从一个技术型企业发展的过程来说,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这个过程,在初期无论是用哪种方式都是要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可以先从第三方服务的角度切入进来,先解决问题是根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放大你的服务范围,慢慢迭代数据,让你的服务过程从很多单点的自动化、单点的数据化螺旋式上升。关键是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的融合,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传统农业养殖技术的人相互之间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打破技术边界,彼此尊重对方的规律,一起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投的有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在数字技术方向上,另外一个是生物技术,接下来这两大领域也会持续关注。

 

李大韬(35斗):我们特别相信这个时代一定会诞生伟大的企业家、诞生伟大的企业,这些伟大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实践都是基于中国本土的,他们的实践是值得被记录的,而且我们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应该不仅仅服务于本土的人民,应该会输出到全球。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能够记录他们,我们希望这群人是我们,希望我们能够陪着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起往前走,共创伟大的时代,迎接这个伟大的时代。今天的圆桌就到此,谢谢各位嘉宾。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