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35斗
专访伯远生物:扎根转基因育种服务10年,年收入超6000万,下一步要做数字化育种平台
“转基因育种是早晚的事,它比传统育种有太多优势,周期快、可跨物种、甚至可以通过基因设计功能,”李阳对转基因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2001年考入武汉大学,本科拿了生物学第二学位,而后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硕博连读。
在攻读博士后期间,李阳取得了籼稻转基因技术的突破,2011年凭借此核心生物技术,创立了武汉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伯远生物”),开始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与服务。
创业至今10余年时间,伯远生物已经发展成了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与应用的综合型平台,并成立子公司湖北伯远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武汉光谷生物城、黄冈光谷联合科技城,目前办公总面积超5000㎡。
团队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从初成立时的几个实验室成员,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超20%成员是研究生和博士学历,有一批具有丰富动植物及分子研发经验的教授、博士组成的高水平技术和管理团队。
从求学到创业,李阳与生物科学仿佛有着不解之缘,他本人也对这一领域见解深刻,跟35斗分享了伯远生物的创立初衷和发展规划。
“转基因技术将大有可为”,这是李阳在取得籼稻转基因技术突破后形成的认知。
彼时,还很少有公司专门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的服务,而国家开始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的投入和推动。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国家通过了转基因重大专项,转基因农业技术与载人航天、大飞机同属十六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李阳认为,“生物产业起源的核心一定是功能基因的应用,实现这一应用的核心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只有当我们对基因技术的原理有了充分了解后,才能上升到技术操作层面利用已有的基因功能优化现有的生命,甚至设计新的生命个体。”
因此,伯远生物创业之初的切入方向是为科研院所提供植物生物技术服务。如今公司已经发展成了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与应用的综合型平台,覆盖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具体来看,伯远生物的主营业务包含遗传转化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检测平台、蛋白平台和伯远严选平台。
遗传转化平台可以向外提供20多个核心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包括水稻、大豆、玉米、油菜、小麦、马铃薯、杨树、烟草、苜蓿、西瓜、甜瓜、拟南芥、甘蓝、番茄等)的遗传转化服务,每年可以完成15000+个基因的遗传转化(含基因编辑),生产50-80万株转基因植株,为中国植物科研和未来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伯远生物组培间的转基因植株,每年有50-80万株苗从这里发往各大科研院所。
组培间里的贯流组培箱,像这种组培箱,伯远生物有150+台在运行。
分子生物学平台主要提供基因克隆、全基因合成、复杂载体构建、大片段DNA克隆和构建、多基因转化载体、基因编辑载体、蛋白表达载体构建等服务。
检测平台提供转基因植株检测、高通量基因编辑植株检测、定量PCR检测等服务。
蛋白平台提供蛋白纯化、蛋白酶活检测、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检测、蛋白与核酸相互作用检测等服务。
伯远严选平台根据产品的质量、服务,制定统一标准,从源头严格把控提供试剂、耗材的服务商技术、研发等实力,为客户挑选精品。
伯远生物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全球医院、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技术服务领域规模增长较慢,但相对比较稳定,公司现金流、利润等表现都不错。据李阳透露,目前公司稳定的客户群有3000多个,主要是做植物科研的课题组,60%的营收来自于转基因平台,40%的营收来自于分子生物学和蛋白平台,每年的营收在6000万左右。
伯远生物从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与服务,到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与应用的综合型平台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节点。
成立公司之初,李阳也雄心勃勃打算做育种,但是考虑到国家政策、实验室环境与现实种植环境的差异、上市种业公司业绩不理想等原因,决定优先做科研服务,以水稻为开始,建立起籼稻转基因技术品牌。
李阳分析,政策层面,大豆转基因技术即使放开,可使用的耕地面积依然受限,因为国家首先要保证粮食安全,土地会优先种植像水稻、小麦那样的主粮。实际落地应用上,“超级稻在理想环境下一亩的产量可达2000斤,但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在1000斤左右,”好的效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达到的,现实种植环境很不稳定,差异较大。而从种业本身来说,观察当时几大种业上市公司,业绩并不理想。
因此伯远生物选择先储备技术,把平台打造成大型生物品种研发平台。在建立起籼稻转基因技术品牌后,第二个重要节点就是将物种延伸到了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经济作物等领域,目前已经覆盖到了25个品类,包括水稻、大豆、玉米、油菜、小麦、马铃薯、杨树、烟草、苜蓿、西瓜、甜瓜、拟南芥、甘蓝、番茄、黄瓜、棉花、野生稻等。
“在同类型的植物技术服务板块,伯远生物在规模、效率和数量上,可以说是最好的,”李阳称。
籼稻、玉米和大豆的遗传转化过程。
在业务扩展过程中,伯远生物有一套逻辑,围绕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应用,首先建立起转基因平台,再向转基因平台的上下游进行延伸和拓展,上游即分子生物学,包括基因的合成或克隆、载体构建等,下游进行即植株检测、分析等,包括检测蛋白相互作用、转基因植株分析等。
未来三年,伯远生物在保持原有技术和服务优势的前提下,将对整个平台进行数字化升级,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效率提升,打造真正现代化的生物实验室平台。此外,平台将继续做转基因,比如发光植物、花卉类新品种。植物之外,平台也在布局动物领域,向医院和高校提供医学科研方面的服务。
成立至今,伯远生物尚未进行融资,公司对现金流要求不高,且利润可观。
近些年,李阳明显感觉到国家对农业尤其生物农业越来越重视,7月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通过,11月《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公布,12月新《种子法》出炉。
一系列的政策,基本上是在为转基因商业化做铺垫。发展转基因商业化,归根到底还是粮食安全的问题。“农业和种业不进入国家高层的关注范围,很难有快速发展。这是一个机会,不抓住不利于公司发展。”伯远生物也有利用平台做产品开发,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规划,这背后需要资金支持,打算2022年进行第一轮融资。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