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5斗公众号

1年走出7亿元的成果转化,江南大学凭什么?

作者:谢庆霜 2022-11-08 09:40

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正从安全转向营养、健康、可持续、具备功能性,为了实现这一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成了各大企业的目标。与此同时,具备科研能力并能实现成果转化成为了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手段。对于食品初创企业和大型企业而言,与食品名校江南大学合作意味着它们能够加速这一进程。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江南大学凭什么实现1年7亿的成果转化,并从建校历程、学科设置、产业合作等多方面进行了回答。

 

名校学科汇集,食品成果转让1300多项

 

当食品创业公司提及与高校的技术合作时,似乎总能见到江南大学的身影。我们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达成了合作”已经成为食品行业里的一块金字招牌,背后蕴含着的是这两个字:专业

 

江南大学的建校历程,与食品息息相关。资料显示,江南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和1947年由荣德生创立的私立江南大学。1950年私立江大食品工业系成立,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食品工业系;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私立江南大学四校的食品学科共同组建成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1959年,江南大学食品学科的前身“发酵”、“制糖”、“粮食”、“乳品”等细分专业均已建立。后几经改制、易名、合并,江南大学于2003年正式成立。

 

一些观点认为,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后来的繁荣正是在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奠定了基石,四大名校的学科汇聚成为食品行业蓬勃发展的初始力量

 

在成立至今几十年的发展之中,江南大学成为了食品行业的领军院校。除了被认为是我国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基础最好、覆盖面最广”的学科,江大食品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早在2007年便被遴选为食品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学科,并于2019年至2022年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连续第一

 

从新消费到老牌企业,江大走出7.349亿元的转化金额

 

在食品上,江南大学关注范围较广,从基本的“从生产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到食品的功能性、食品的营养性、食品新科技等等

 

以食品安全为例,根据WTO报道,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而患病,食品安全可以说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石。在学科设置上,江南大学围绕食品安全开设了由浅入深的课程,从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法规、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维度全面培养学生对于安全的认知。

 

在食品安全之上,江南大学围绕食品行业的不同需求进行课程培养,研究内容包括发酵、肠道健康等等。用知网论文为参考,以“江南大学”为“作者单位”进行检索,主要主题前5分别为大肠杆菌、壳聚糖、酶学性质、分离纯化、乳酸菌,聚焦于其在食品上、在生物科技上的应用。

 

然后,是对于交叉学科的注重。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刘元法在人民日报的采访中提到,学生应当具有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他以农药残留为例进行说明,具有材料、生物、化学等多领域知识的从业者面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检测问题具有更高的研判能力,这种能力能将检测时间缩短为几小时,甚至几分钟。

 

学科建设之外,充分推动产学研的融合是江大食品专业的特点。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到,应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此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以解决产业难题。体现到结果上,则是“仅十三五期间,江南大学就完成食品领域科技成果转让1300多项”。

 

在这样的学习体系下培养的学子,具有与食品企业多维度合作的实力。通过在搜索引擎中搜寻江南大学校企合作的相关报道,我们得出了以下表格。

图片1.png

表1.江南大学与食品公司合作不完全统计 来源:公开资料

 

从表中可以看到,江南大学食品研究方向多样,包括发酵、植物蛋白、益生菌等等,其合作企业从初创企业每日的菌、慢糖家到老牌企业茅台、五粮液,范围十分广阔。除了与国内公司进行合作,当外来食品公司想要拓展国内市场,与江南大学合作也是它们的不二选择。

 

2021年6月29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发布,共3554家单位填报(高等院校40.3%,科研院所59.7%),根据CNUR总结的高校百强榜单,江南大学以7.349亿元的成果转化金额位列第24位。

 

如何做好产学研:从点到线、从线到面

 

如何做好成果转化,我们从技术研发和产业的多维互动两方面来说。

 

其一,是技术研发。

 

首先,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已经建立起包括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领域唯一)、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益生菌与肠道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食品领域唯一)等5个国家级平台,构建起了强势的技术壁垒。

 

然后,是围绕餐桌做需求。根据中国食品报报道,江大自1999年以来便通过“派出博士生前往食品企业走访调研,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的方式了解一手市场资讯,其研究专题包括贵州铜仁的“传统酿造食品发酵调控技术”、燕之屋“燕窝最佳汽蒸时间快速确定”等等。据悉,20年来,在实地走访这一块,江大足迹已经遍布全国12个省15个市县。在了解技术需求后,江南大学通过小批量生产试验以进行市场检验,根据市场反馈对产品进行调整、改进。

 

在技术实力之上,江南大学还利用制度改革助益专利转化。

 

2021年4月,无锡新传媒发布新闻,介绍了江南大学开启的科技成果所属权改革。曾经,高校老师的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作价入股也是学校持股的方式,2020年1月,江南大学发布《专利技术转化管理方法》,通过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方法提高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动力

 

以其首批专利入股项目“植物蛋白肉生产关键技术”和“一种具有调节抗生素引起的菌群结构紊乱的干酪乳杆菌”为例,二者评估价值分别为2000万人民币与150.62万美元,根据新规,其中95%权益应当奖励给研发团队。

 

事实上,近年来这样的改革不止发生在江南大学。以复旦大学为例,2021年复旦发布《复旦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同样提到通过改革赋权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方式。这种在制度方面的探索对于专利的转化具有积极意义。

 

其二,是校与企、校与地之间的多维互动。

 

在江南大学推进产学研融合的问题上,工程院院士陈坚给出了答案,“从过去单一的技术转让变为技术与服务共同转让,从过去提供技术或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这种合作的深化体现在由点到线、由线入面上。

 

从合作范畴来看,江南大学从技术支持、品牌打造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除了共建创新中心,如安全检测、精酿啤酒中心,还积极鼓励初创企业参加展会,打造品牌运营中心统一展示合作产品与企业自创产品等。

 

以茅台与江南大学的合作为例,2018年2月,合作会议达成三点共识,一是茅台在校内建设专家工作站;二是江南大学在茅台设立专题研究的院士工作站;三是江南大学入驻茅台智库,在知识管理、工程应用、信息化建设、智慧酿造多方面提供支持。可以看到,从单线程的“高校给,企业得”到双方的互动,是一种更健康的合作模式。

 

从合作对象上看,江南大学从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延伸到学校与所在地的互动

 

江南大学的产学研从联系各地产业集群与发挥当地优势入手,通过布局、优化地方研究院所,江大实现了优势学科与相应产业的紧密联系。与此同时,江大也在积极链接本地优势,引导“校地合作”:无锡市与江南大学共建全国首个特殊食品技术创新中心;无锡市台办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联合主办“2021海峡两岸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高峰会”;无锡食品科技园与江南大学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室。在这种高效互动中,其所在地无锡也成为了全国的食品硅谷。

 

正如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所言,城市与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杰作,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在校企、校地的双向互动中,江南大学将加快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无锡也将“奋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无论食品的未来走向何方,都需要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发力。在江南大学的产学研进程中,我们发现推进合作的更好的方式是多边参与,多向互动,以各地的优势为切入点,实现更高效更生态的共赢。

 

正如文章《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产学研”体系》所言,从基础科研到产品的市场化,被称为研发流程需要跨越的“死亡谷”,而如何跨越它,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运作,值得所有参与主体一同探讨。

注:文中如果涉及35斗记者采访的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

声明:35斗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35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gao.kp@vcbeat.net。

分享:

分享

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文章

用户
反馈